《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中指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与国际组织的交往与合作是“扩大教育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恢复我国合法席位以后,我国就积极地参加该组织的活动,并于1979年成立了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2005年我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又被选举为新一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我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交往与合作越来越频繁。但是这种交往常常停留在国家官方层面上,学术界,特别是基层的教育工作者知之甚少,参与得更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专业组织之一,它的业务很广,涵盖了教育、科学、文化的方方面面,大众最了解的如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教育方面,教育界最熟悉的是“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实施,以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两个著名的报告。但是,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提出这些新的理念和报告以及它的教育活动,我们却知之不多。
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无论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文化教育领域,国际组织在协调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国际竞争的软实力,因此许多国际组织都重视教育问题,发表各种报告。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经常发表教育报告,影响世界教育的发展;儿童基金会在各国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特别是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活动,影响也很大。但是,我们对这些组织了解甚少,在这些组织中任职的人员更少。这与我国大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我们要培养教育规划纲要中所提到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就必须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活动。
教育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0世纪下半叶和新世纪这十多年是科学技术发展最迅猛的几十年,也是社会变革最剧烈的年代。教育既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培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又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储备了人力资源。因此,研究教育与科技、社会的关系就至关重要。国际组织正密切关注这个问题。国际组织有强大的智库,它们集世界之精英,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和引领教育发展的方向。它们的动向值得我们关注。
长期以来,比较教育界总在争论学科的身份危机。我却认为,现在还谈不上身份危机,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很宽,国际组织教育活动的研究就应该是比较教育与国际教育的研究领域。所以,从2006年开始,我就让我的研究生研究这些国际组织的教育活动。2009年沈蕾娜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世界银行的教育报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2011年乔鹤的博士论文是研究儿童基金会的活动。滕珺的这篇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论文是她在2010年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写的。我现在已经不再招收研究生了,但我希望将来有研究生来研究经合组织对教育的影响,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与深化。例如,世界银行曾资助许多国家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只研究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它们经常有新的理念和报告,需要对它们进行跟踪研究。
滕珺的这篇论文是论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教育治理的理念及其演变的,除简要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源、宗旨、组织机构外,还把它的教育理念和活动归结为四个历史阶段——基本教育、教育规划、终身教育、全民教育,非常清晰地分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七十多年来全球教育治理的理念和发展历程。这四个阶段的教育理念既反映了当时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又引领着世界教育的发展,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世界教育是怎样发展过来的,又将如何发展下去。滕珺收集了历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决议、规划、报告以及在世界各国活动的文本,采用了福柯“话语”的研究方法,得出了这四个历史阶段的主要教育理念。当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活动中,四个阶段并非是划分得很清楚的,而是延续地梯级发展的。但从文本的话语中我们还是可以分辨出各个时期教育理念的转换和发展。
论文资料翔实、方法科学、论证严谨,对国际组织研究具有创新的意义。在论文即将出版之际,写这几句,是为序。
2013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