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论》序(1 / 1)

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全国在校大学生1849.31万人,如果加上成人高校学生可达2500万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不只是一个数量概念,说明它区别于精英教育阶段。因此高等教育在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上都应该有相应的变化。但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却有一种不太好的倾向,就是趋同化。高等学校都想拔高,都想挤入研究型大学的行列。其实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就是要冲破精英教育的框框,使更多的青年能够接受各种不同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出现固然与青年求学的要求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在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驱动下出现的。大学从它开始出现起就具有研究型大学的性质,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场所。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到19世纪后期就出现了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国出现了一大批短期技术高等学校,例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日本的短期大学及高专等,从而使这些国家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因此,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来看,都是出现了一批新型的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大众教育,而不是发展精英教育。固然各国研究型大学规模也有了很大的扩展,但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并无明显增加。

我国高校1999年开始扩招,当时中央的政策也是想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是各地各校却喜欢走另一条路,都想奔向研究型大学。这不能不说与我国“好大喜功”的文化传统有关,也与地方领导的政绩观有关。事实上,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缺乏的是应用技术人才。同时,大家都去办研究型大学,经费分散,也影响制约着研究型大学的发展。

事实上,一批新建学校,或由专科升格的大学学院,其办学条件和水平与研究型大学相距甚远。如果按照研究型大学办下去,不仅费钱费力,也难以为当地经济与社会服务,难以得到社会的支持,毕业生的出路也会困难重重。地方院校只有审时度势,积极为地方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当然,也不排除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办出特色,能在某些方面、某些学科有较大的创新,可能成为前沿的研究阵地,逐渐奔向研究型大学。

其实,任何层次的学校都能办出特色,都能成为名校,世界上不乏此类名校。例如,美国常青藤学校之一的达慕斯学院就是一所本科层次的学院,美国纽约银行街学院是一所规模很小的培养幼儿教师(硕士)的学校,它们都在世界上很有名。我国的立信会计学校过去也只是一所专科学校,但在全国有名。关键在于办学的理念、办学的质量,它的毕业生能不能被社会接受和承认。

地方院校怎样为地方服务,怎样培养应用型人才?什么是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它的规格要求是什么?它的培养模式是怎样的?鲜有人认真地研究。湖州师范学院校长胡璋剑教授和他的团队选择这个课题进行了研究,他们是从湖州师范学院的现状出发提出问题的。湖州师范学院是一所地方性的本科院校,除了培养中学师资,还要为地方培养其他方面的人才。因此如何设计学校的定位,关系到学校今后的发展。他们把学校定位于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个位置上,我认为是很确当的。定位确定以后,就有一个如何培养的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论》一书就是这项课题研究的成果。该书全面论述了应用型本科教育产生的背景,着重讨论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质量标准、教师队伍建设、条件保障和管理机制。办学理念上强调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模式上强调能力培养的策略和方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管理中强**师队伍的建设和质量监控。该书内容全面系统,是一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科书,值得地方本科院校的领导一读。

2008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