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瞳孔变化(1 / 1)

FBI微表情 许大鹏 859 字 29天前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之窗。”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想探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时,总会下意识地去观察他的眼睛。美国著名作家艾默生就曾说过:“人的眼睛和舌头所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任何字典,就能够从眼睛的‘言语’中了解整个世界。”鲁迅先生也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由此可见,眼睛对人类情感的传递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实际上,眼睛也有着自己的“窗口”,这个窗口就是——瞳孔。

瞳孔是眼球中间的圆形小孔。这个小孔是光线进入眼睛的唯一渠道,它可以控制眼睛的进光量。通常情况下,瞳孔的直径变化范围是2.44-5.82毫米。如果瞳孔直径小于2毫米,就称为瞳孔缩小,如果瞳孔直径大于6毫米就称为瞳孔扩大。瞳孔缩小和扩大的极限,分别是1.5毫米和8毫米。在不同的年龄段中,10-19岁的青年人的瞳孔是最大的;中年人的瞳孔最小,比青年人大约小10%;老年人的瞳孔则比青年人小约4%。通常情况下,人在情绪活跃或者恐惧的时候,瞳孔会扩大,而在睡觉、安静或感到疲劳时,瞳孔会缩小。

FBI通过实验验证了这种有意思的瞳孔变化现象。他们发现,在从事一些比较耗费脑力、需要人多动脑子去思考的事情时,人的瞳孔会慢慢放大,而如果人们已经进入到超负荷用脑状态时,瞳孔又会慢慢缩小。这种变化其实和人的生理机能相联系,当人在进行比较费脑筋的运动时,通常处在精神亢奋、大脑活跃的状态中,此时,瞳孔会放大,以便帮助大脑收集到更多信息资源;如果人正处于超负荷的脑力运动中,精神状态及大脑活跃程度一定是低沉的,此时人最需要的是休息,所以瞳孔会自动缩小,以此来减弱外来信息对大脑的刺激程度。

FBI经过整理总结后发现,当人们产生了喜爱、愉悦、兴奋等情绪时,瞳孔会变大到正常瞳孔的四倍左右。相反地,当他们产生排斥、厌恶、消极等负面情绪时,瞳孔又会马上缩小。如果瞳孔没有任何变化,就说明他对所看到的物体不关心或是感到无聊。

FBI研究发现,一些特殊的情况也会使瞳孔变大,比如疼痛。这实际是一种生理反应。因为人在产生痛觉的同时,会下意识地想要找到痛感的来源;吸食毒品也会使瞳孔放大,所以吸食毒品的人普遍畏光;酒精也会让人的瞳孔放大,有些交警就是通过观察瞳孔来判断司机是否饮酒的;人在脑死亡的时候瞳孔则会完全扩散,所以在医学中,瞳孔扩散就代表着死亡。

FBI发现,人在陈述事实的时候瞳孔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排除某些外界因素的干扰,比如疾病造成的疼痛、没有其他外界吸引元素等),但是,如果这个人试图编造谎言,瞳孔就会因为心理紧张而放大。这种现象已经被很多家长在无意中使用,他们在判断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说谎的时候,一般都会要求孩子看着自己的眼睛,以便于观察孩子瞳孔的变化,来确定孩子有没有说谎。

观察他人的瞳孔甚至已经成为某些职业不可或缺的谋生手段。比如说,魔术师在表演猜牌魔术的时候,通常都会紧盯着对方的眼睛,经过对对方瞳孔变化的观察,来判断出对方想要哪张纸牌,所以魔术才永远保持神秘,被观众们所喜爱;精明的商人也懂得观察顾客的瞳孔,如果顾客在挑选物品的时候,对某件物品产生了兴趣,那他的瞳孔一定会随着喜爱情绪的产生而扩大,这时,某些商人就会趁机在销售时上抬价格。

在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想要在无形中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和态度,那就必须学会观察对方的瞳孔,而如果自己想要做到真正的不露声色,那就需要给自己准备一副墨镜。比如世界知名谈判专家阿里斯多德·亚娜西斯,每次在与他人谈判的时候,总会戴上一副庄重的墨镜遮挡住自己的眼睛,以此来掩盖自己真实的心理变化,让对手不能准确捕捉到他的真实情绪,所以他才能在谈判中永占先机。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我是不善于观察他人的人,看不清楚别人的瞳孔变化怎么办?”实际上,我们用不着把别人的瞳孔变化看得清清楚楚。FBI早就证明了,虽然我们不能够看清和掌握所有的变化,甚至我们可能都没刻意观察过对方瞳孔的变化,可是我们的潜意识已经接收并且识别了对方想要表达的信息。所以说,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在想做判断的时候,迅速瞥一眼对方的眼睛,而不用一直盯着仔细看,就能让我们对对方的真实情绪产生一个初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