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恃才孔文举,傲物祢正平(1 / 1)

刘备来曲阜,孔融并没有去城门口迎接。

典韦的眼中露出了怒火。

“孔文举小儿,焉敢如此!”

冠军侯刘备,现在可以说是大汉声望最高的人。

哪怕是原来暴戾的董卓,都不敢轻易惹起刘备的怒火。

在借刘协之手削刘备兵权不成功之后,董卓就不敢继续下诏,免得给自己找不痛快。

孔融虽然在大汉也有些才名,却大部分是靠祖宗孔圣的荫护。

目前孔融只是孔庙的守庙官,在刘备面前,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孔融的失礼如果传出去,将会让他的名声急剧下降。

......

刘备拍了拍典韦的肩膀。

“典韦,文举先生是因为我拒绝朝廷的诏令怪罪于我,待他明白其中缘由,自然就会消除误会。”

有了刘备这句话,孔融的失礼,不仅不会有损名声,反而会因为他对大汉的忠诚,受到士林中人的尊重。

典韦不明白刘备为什么这么做。

刘备却很清楚孔融是个什么样的人。

......

孔融这个人,在后世读到三国这段历史的人心中,评价不会有多高。

因为孔融的能力确实有限。

在后世人的眼中,孔融属于眼高手低的那种人。

如果从治政能力来说,孔融确实是个志大才疏之辈。

但孔融的一身才华和他的满腔正气,才是留给华夏民族最宝贵的财产!

历史上的孔融,在担任北海相时,其实还是做出了政绩。

如果不是乱世来临,在凭名气和声望治理地方的古代,孔融可以说是一位不错的地方官。

不过孔融喜欢高谈阔论,一门心思都用在诗文之中,是一名真正的书呆子。

孔融这样的一名书生,却在曹操这个奸雄面前,展现出文人的风骨!

也正因为有孔融这些大汉的忠臣存在,曹操一直不敢暴露篡汉的野心。

孔融的胸怀也很宽广。

只要知道才能出色的人才,不管对方的家世身份如何,孔融一定会认真去推荐。

这在以察举为选才主要方式的年代,可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行为。

或许也正是孔融这种公正的态度,才能让祢衡这样愤世疾俗的人也真正佩服他。

孔融在后世人的眼中有点华而不实,缺点满身。

但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后世里的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同样不会是一个合格的官员和政客。

孔融如此,蔡邕和郑玄、荀爽、荀靖等人也是如此。

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能力也有限。

孔融能在思想和文学上有那么高的成就,已经是后世无数人望尘莫及。

何况在古代的环境中,处理政事更多的是依靠名声和道德礼教。

古代社会的物资无比匮乏,主要的资源就是粮食。

矿产行业也比较稀少,市面流通的不过是一些盐铁、布匹和马匹。

只要地方上的百姓会对你尊重,不会随意闹事、犯法。

一个名士,基本上就能保证一方的平安。

历史上,孔融担任北海国相六年,黄巾军都很少侵犯。

只不过北海还有郑玄在,黄巾军不侵犯高密。

后世人都把这个功劳归到郑玄的身上。

管亥兵围北海,也只是为了求取粮食。

要不然,凭借孔融那没心没肺的态度,平寿城早就被攻破无数次。

哪里还能等到刘备来救援?

孔融可以说是古代文人的代表,才华横溢却又迂腐可爱。

在孔融的身上,可以看到许多历史的局限性。

但孔融又始终不失一颗赤子之心。

......

刘备进入曲阜后,到孔府门前递上拜帖。

半饷之后,孔融才不情不愿地来到门前迎接刘备。

在孔融的身后,还跟着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刘备拱手施礼,“备今日特来拜见文举先生,请先生勿怪备打扰你的清静。”

孔融微微侧身,避过刘备的行礼,脸色稍微缓和,拱手还了一礼。

“冠军侯,你的礼我可不敢生受。”

刘备的身份尊贵。

骠骑大将军、徐州牧、冠军侯。

任何一个身份,在大汉都是显赫无比。

在才学和名气上,刘备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经文传世,已经是公认的大汉名士。

就是称刘备是一代大儒,也丝毫不为过。

从年龄上来说。

孔融今年四十一,只比刘备大八岁。

刘备也不需要把孔融当作长辈对待。

孔融虽然名气很响,但没有官职在身,自然不敢生受刘备行礼。

......

刘备微微一笑,“文举先生,今日备来曲阜,可不是以徐州牧的身份,只是一名大汉的士子,否则,岂能轻易成行?”

孔融身后的年轻人哈哈大笑。

“冠军侯,你也知道自己是轻易离开徐州的辖境?在你的眼中,可还有朝廷的法度?”

孔融重新沉下脸来,讽刺刘备一句。

“冠军侯早就不遵从朝廷的诏令,哪里还会顾及朝廷的礼制?”

在古代,没有朝廷的命令,地方官员不能随便离开自己的辖境。

刘备离开徐州,来到豫州的鲁国,确实是违反了大汉朝廷的礼制。

只不过,从讨董联盟成立之后,大汉的官员,哪里还有人谨守这种规矩?

但刘备一直重视规矩和礼法,仁德守法的名声世人皆知,今日擅自离开徐州,却是让孔融和那位年轻人鄙视。

刘备丝毫不以为意,欣赏地看着孔融身后的年轻人。

“这位应该是平原祢衡祢正平吧?久闻祢正平才学高绝,更是善于雄辩。今日一见果然不凡!”

祢衡张了张嘴,气势上不再那么咄咄逼人。

“冠军侯也知我平原祢正平?”

刘备点点头,“正平虽然年轻,但才学却能得到文举先生的认可,并结成忘年之交,我岂能不知?”

这时候的祢衡才二十一岁,刚刚和孔融结交,没有经历后来的怀才不遇,性格上也不会那么愤世嫉俗。

历史上的祢衡,留下那种口舌尖刻的形象,是因为他自持才高,却处处碰壁。

避难荆州的祢衡,后来到许都游学,时常在怀里揣着一本名刺,到处去拜访求职,最终却一无所获。

怀中的那本名刺,后来的字迹都已经模糊不清。

才有了后世“怀刺”的典故。

祢衡求职不得,和他尖牙利嘴的性格有关。

但更多的还是出身不够,找不到好的工作。

祢衡这种人自恃才高,不可能愿意从小吏做起。

这或许才是祢衡求职不得的真相。

祢衡后来随意指摘和评论他人。

可能只是一种想吸引人注意的做法。

也可能是心中对社会不满的发泄。

在各个时代,这种怀才不遇的人比比皆是。

有的人更加奋发图强,最终功成名就。

有的人自暴自弃,最终成为历史的尘埃。

......

刘备却认为人无完人。

祢衡如果用得好,就是一把对敌舆论的利剑。

就像历史上袁绍麾下的陈琳,一篇檄文,骂得曹操头痛病都好了。

祢衡的文采毋庸置疑。

能得到孔融的认可,并向汉帝刘协推荐,已经可以证明。

流传后世的《鹦鹉赋》,同样展现了祢衡的文采。

在刘备的心中,祢衡最好的岗位应该是外交和宣传。

凭着犀利的笔锋和口舌,祢衡很有可能在外交和宣传领域,做出不一般的成绩。

处理完大汉内部的事情,大汉的目光就会转向域外。

在大汉的西方可是有几个庞大的国家。

他们的文明可能不够发达,但人口数量却一点不比大汉少。

征服这些地方,需要武力,更需要知识和智慧。

对刘备来说,大汉的人才能利用起来,都会尽量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

......

祢衡看了一眼沉着脸的孔融,有点不依不饶。

“冠军侯,你还没有解释,为何私自离开徐州来到鲁国。”

刘备点点头,看向孔融。

“文举先生,你至少应该让我先进府祭拜过孔圣之后,我们再聊我来此的目的吧?”

这个时代的孔圣庙,还是以宅为庙。

也就是说,孔圣庙就在孔府内。

战国时期鲁哀公为孔子修庙,只得庙屋三间。

因为古代的宗庙必须依照周代的礼制。

所谓“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

孔子在鲁国时,曾经担任‘大司寇’一职。

后来周游列国,一直未再从政。

也就是说,孔子的身份其实是一介布衣。

也就是我们说的庶民。

鲁哀公按照孔子曾经担任的‘大司寇’一职,以士大夫的规格立三庙,可以说已经不同于常礼。

汉恒帝期间,才开始大举为孔子修缮宗庙,但也只是在孔府内进行扩建。

目前,孔府之内,孔圣庙虽然依旧是庙屋三间,但庭院和规模经过扩建,已经比较宏大。

不过,这个时代的孔圣庙没有孔子和七十二弟子的塑像。

只要是供奉孔子的牌位,还有他原来所用过的器物。

如孔子穿过的衣服、用过的车驾和琴瑟等。

后人为孔子立庙,选择在孔府之内。

就是为了纪念孔子,并有个能祭拜和悼念的地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孔子的地位越来越高。

后人缅怀孔子做出的丰功伟绩,再加上周朝的礼制也不再那么受到重视,不再严格遵守周朝的礼制。

孔圣庙经过一次次的扩建,最终达到了九进院子的建筑群。

增加了孔子和七十二弟子塑像。

又把历代的忠臣谋士供奉到孔庙享受香火。

孔府也搬迁到其他地方,不再和孔圣庙在一起。

才有了后世的孔庙、孔府和孔林(孔氏家族的墓林)的‘三孔’名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