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不能“凭风向”(1 / 1)

读心专家 高邑 805 字 1个月前

很多人在用人之前,总是先征询周边人对所用之人的看法,再决定是否使用。这对于了解所用之人的确是一个好方法。但周边人的评价无疑也形成了领导对此人的看法,领导若仅“凭风向”就简单作决定,那无疑会使真正的人才埋没。

清朝康熙帝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慧眼识施琅,为后世人做出了识人的典范。

施琅原为明朝总兵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公元1646),郑芝龙降清,施琅亦从降。十三年(公元1656)升副将,十六年(公元1659)升总兵,康熙元年(公元1662)迁水师提督。施琅归降之后,一直忠心耿耿,为清朝的统一大业奋力拼杀。但是,当时朝廷内掌权的满、汉官员看不起他,特别是康熙初年掌权的鳌拜集团更不肯重用他。

康熙初年,郑成功之子郑锦欲攻福建。施琅调兵遣将,出海截击,大败之。七年(公元1668),鉴于郑锦已势单力薄,施琅密奏朝廷,“宜急攻之”。刚刚亲政一年的康熙皇帝览奏之后,立即召施琅入京,并亲询方略。施琅言:“贼兵不满数万,战船不过数百,锦智勇俱无。若先取澎湖以扼其吭,贼势立绌;倘复负固,则重师泊台湾港口,而别以奇兵袭南路打狗港及北路文港海翁堀。贼分则力薄,合则势蹙,台湾计日可平。”15岁的少年天子康熙皇帝虽然第一次与施琅当面交谈,但施琅的谋略与能力却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他很赞赏施琅收复台湾的计划,遂下部议。由于康熙帝刚刚亲政,朝廷大权仍掌握在以鳌拜为首的保守势力中,而这些人一贯反对施琅,因此以“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长驱制胜,难计万全”为由,将施琅的建议搁置下来,并裁其水师提督,改授内大臣,调回京师。

不久,康熙帝计擒鳌拜,真正掌握了大权。由于三藩事起,统一台湾之事便暂时放下,但他心中时刻不忘。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三藩平,康熙帝再次提出统一台湾问题,并询问群臣意见,结果群臣“咸谓海波不测,难以制胜”,反对进取台湾。这时,内阁学士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都认为台湾可取,并推荐施琅担当此任。康熙皇帝想起十几年前的往事,也认为“壮猷硕画,无出公(指施琅)右者”。于是。再次召施琅入宫,并“宴内廷,谘进讨事”。由于施琅“治军严整,通阵法,尤善水战,谙海中风候”,因此他向康熙皇帝详细谈了如何训练水师、如何利用风向变化等具体方略。康熙帝听后十分满意,决定再次任其为福建水师提督,即赴前线,操练水师,待机进取台湾。这时,有人提出,施琅既已调京多年,不宜再派往福建,康熙帝不予理睬。又有人公开反对任用施琅,“以为不可遣,去必叛”。康熙帝仍不为所动,既然主意已定,就用人不疑。于是,当机立断,晋施琅为太子少保,兼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临行之时,康熙皇帝还特意“临轩劳之”,并勉励他说:“平海之议,惟汝予同,其努力无替。”

施琅受知遇之恩,果然不负康熙帝的厚望,他积极训练水师,做好了大战前的一切准备工作,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克澎湖,迫郑克王爽投降,使统一台湾大业顺利完成。

清军在收复台湾后,对台湾的处理问题,又出现了分歧。有人荒谬地提出,“宜迁其人,弃其地”。李光地甚至提出“招来红毛,畀以其地”,将祖国领土台湾奉送给西方殖民主义者。施琅则坚决反对放弃台湾,力主台湾不可弃,奏请设官兵镇守。他认为“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康熙皇帝坚决支持施琅的主张,指出:“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于是,遵照施琅的意见,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并设一总兵,驻兵八千。至此,台湾的行政建置完全与内地划一。

此后,在镇守台湾的问题上,康熙帝仍十分信任施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近七旬的施琅以年老多病、行动不便请求解任,康熙帝对他说:“吾用汝心,不在乎手足矣。”充分说明了康熙帝对施琅的了解与信任。

一个人对其他人的看法是基于自身的角度和利益决定的。有才华,能干事的人才往往并不为人所容。领导者若仅“凭风向”,不去仔细甄别,便是有“千里马”在眼前,也无法发挥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