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工人回答:“我在砌砖。”
第二个工人回答:“我在赚钱。”
第三个工人回答:“我在建造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房子。”
同样一份工作,三种截然不同的回答,结果自然也不同。据说前两个人一直都是普通的砌砖工人,生活状况也一直未曾有大的改变,他们的收入也只能维持养家糊口,而第三个工人后来成为一名杰出的建筑大师。
当一个教书匠还是当一个教师,细细想来,竟然有很大的不同。匠,只要自己做的好就行了,而成为“师”就要有自己鲜明的思想,鲜明的行为动机性,也就是要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不光自己会做,更有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传达给别人,让更多的人学习和借鉴自己的体会和经验,帮助别人做的更好、更快;其实也就是去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让我们更快、更高和更强。
这就是“三个砌砖工人”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做每一件事,最终的目的是干什么,我们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实现最终的目的,目光短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结果,不求甚解的做法都会折断我们飞翔的翅膀,葬送我们的梦想。
因此,我们每个人,在做事之前都必须问自己,你最终想干什么,你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这样一来,自己每个想做的事情,都会帮助自己理清自己做事的最终目的,你的思路和定位必然会清晰起来,准确起来,你的行动便有了方向。
沃尔玛的理念就是给大众提供最便宜实用的商品;宜家的理念是为人们提供一种舒适的生活方式;耐克的理念是让我们飞的更高更远……他们是这样想的,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一如既往,从不放弃,因此,企业还按照这样清晰的路径走的越来越远,道路越来越宽,所有的设计、生产、营销和服务都是按照这样的思想去做的,因此,人们很容易认同,很容易辨识,很容易忠实,这才有了品牌。
没有理念是不行的,但没有一如既往地坚持和执着地追求理想更是不行的。
第三个砌砖工人因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而干,并努力为这个鲜明的目标奋斗着,因此而成为了建筑大师。
利欲之心固然人人都有,尤其在古代,人们更是把名利看得尤为重要,甚至达到了“生亦有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的地步。有利欲之心也是很正常的,但关键是要把握好尺度,懂得进行自我控制,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
如何使自己的欲望趋于平谈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关键在于处事者本身。
“仕途虽繁荣,要常思泉下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中国古代的许多诗人、词人皆因仕途坎坷而隐居山林,或游览大江南北,虽创作了许多胳炙人中的佳作,但你能说他们不是由于官场失意,而借文章来倾吐胸中的烦闷吗?当然,也有很多人开始参悟禅宗,在禅语、禅味中寻求自我平衡,自我解脱。中国有一句俗话叫“知足常乐”,事事都应一分二地来看,就能淡化胸中的不平。凡事是得失参半,有得就有失,有失亦有得。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是说修身养性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少欲。欲望越少,越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发展。他还说:“其为人也寡欲,虽不焉都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都寡矣。”欲少则仁心存,欲多则仁心亡。
因此,人们应该尽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培养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