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勤学善思(1 / 1)

我们所说的勤奋不是只会埋头苦干,机械地重复某件事情,而是要勤于动手,并在动手的过程中同时动脑。把某件事的运作程序熟悉下来之后,使量变有一定的积累,从而最终实现质变的目的。

没有一个人的才华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勤奋故事。在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勤奋,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在每个成功者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勤劳的好习惯,鲁迅说得很形象:“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绝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

笨鸟先飞,尚可领先,何况并非人人都是“笨鸟”。勤奋,使青年人如虎添翼,能飞又能闯。任何事情,惟有不停前进方可有生命力。社会不是享乐的天堂。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人才云集,竞争对手强大,容不得我们有丝毫懈怠。

成绩的得来可不像老鹰抓小鸡那样容易,勤奋是惟一可以尽快取得成绩的法宝,停滞一步便会落后于人。

北京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这里的人勤奋学习的精神,应该对青年人有所启发。让我们来看一看吧,北大学生普遍形成勤奋的学风,很多同学早上六点就起床,晚上十一二点才去睡觉,去图书馆、教学楼苦读,长年不懈。

北大人不但勤于学习,还勤于思索,勤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始终是北大精神里长流不息的血液,他们思考着人生、思考着社会,并为之付出相应的行动。每逢寒暑假,他们都不放过学习的大好机会,或留在校园中读各类书籍,以强化专业、拓展学识;或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走南闯北,了解祖国各地的方方面面,大有一番“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

钱穆是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是从乡村中走出来的国学大师。他1931年到北大任教,之后又随西南联大到西南后方,直到1940年离开昆明去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任教。这期间也曾在清华兼课,可以说是对北大、清华两校都有影响的国学大师。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学者不同,他没有念过大学,非学院派;他没有留过洋,非西洋派;他甚至比不上长期生活在文化政治中心的梁漱溟都不如,他来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乡村。他是从乡村中完全靠自身的努力走出来的史学巨擘。他在中小学任教之余,利用一切时间,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考据、训诂亦极嗜好,终身以史学为归宿。

他的勤奋是很有特点、也很有代表性的。他无论是吃饭、课间休息、上厕所都要看书,不分严寒酷暑,夏天为防蚊叮,他学父亲把双足放在水中坚持夜读。又效仿古人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方法,每日清晨必读经、子等难读之书,夜晚后开始读史书,上下午读一些闲杂书,科学安排时间。为了提高读书效率,有时间思考问题,1918年他学会了静坐,每天下午四点后必在寝室静坐,体悟到人生最大学问在子能虚此心,心虚才能静,才能排除杂念,专心攻读和思考。

语言学专家王力教授也自有其一番激人奋进的经历。王力教授常常向青年一代传授他的治学之道。他的成功来自于他的刻苦勤奋,他年轻时夜以继日地看书,天文地理、经史子集,博览群书,打下了后来做学问的基础。由于他的善思,在很短时间内他就可以找到做学问的诀窍,他24岁学英语,27岁学法语,50岁学俄语,80高龄开始学日语。这种勤学善思使他后来精通六国语言和几十种中国方言。“文革”期间,王力遭到批斗,晚上坚持著书立说。1976年以后,他加快了研究的进度,每天坚持工作8小时以上。正是勤奋刻苦地学习,才使得王力教授博学多才,硕果累累。

如果说天才,王力教授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天才了。可这“天才”不是天生造就的,而是通过勤学善思得来的,如果说成功,王力教授也可算得上是当之无愧的了,而这成功的途径,是用辛勤刻苦的汗水换来的。惟有勤奋、努力,不停地学习、进步,成功的征途才会少一些弯路,才会少一些曲折。

自古以来,惟有勤奋才是无往不胜的成功秘诀。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闻鸡起舞……无不体现着一个“勤”字。青年人要养成勤的习惯,惟有如此,才会在成功之路上少走一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