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之所以不成功,除了机遇、客观环境等外因限制外,最大的问题就是自身思维的限制。所有的理念、工具、方法、技能都是“死”的,如何让其“活”起来,让其真正产生效益?就要靠思维。如果思维逻辑不正确的话,再大的努力也是白费力气。
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做事,就会有出头之日,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韩愈在《马说》中这样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人们常用千里马来比喻人才,然而千里马遇不到伯乐的下场是什么呢?非常凄惨: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不得重视、不得重用,生前无功,身后无名。
所以说,人才不能习惯等待别人来发现自己,不能羞于表现自己,否则,即使你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伯乐也不知道。即使伯乐站在你面前,如果你不表现一下,只是羞答答地卧着,他也不知道你能不能跑,那你就不要埋怨别人让你做拉车、拉磨的工作了。
有个小伙子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大企业应聘,却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面试时间。这个大学生很喜欢这份工作,因此,他并没有就此放弃,他直接找到了人事部经理,希望对方能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人事经理十分欣赏年轻人的胆量和自信,决定亲自对他进行面试。听完年轻人非常自信的自我介绍后,人事经理面有难色地说:“对不起,我们的招聘有两个条件——硕士学历和两年的工作经验,可惜你都不符合要求。”
年轻人听了却没有气馁,仍然微笑着说:“我虽然没有工作经验,但大学时,我在学校担任过学生会主席,组织同学们开展过很多活动,勤工俭学时做过日用品直销员、兼任过报刊特约记者,实习时也在广告公司从事过文案工作,并受到了领导多次表扬……我相信自己完全能胜任这一份工作。”说完便递上精心设计的求职材料。
人事经理认真地看过年轻人递过来的材料之后,很遗憾地说:“你的确很优秀,可是我们公司是有规定的。公司规定要硕士以上学历,真的很抱歉。”
就在年轻人决定起身离去时,他再一次鼓起勇气做了最后的尝试。他对人事经理说:“文凭仅仅是代表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并不能真正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我相信贵公司要的是能为公司谋利益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硕士文凭。”
人事经理足足凝视了年轻人20秒钟,最后他终于说道:“年轻人,就冲你这份勇气,你被录用了。”
美国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不要怕推销自己,只要你认为你有才华!”在我国,也有毛遂自荐的故事,把自己推销给老板,才有了发挥才能的机会。否则,被埋没的可能性就很大。
既然是好酒,为什么要躲在巷子深处而不表明自己是好酒呢?既然是金子,为什么不让自己摆在显眼的地方呢?现代社会,人才辈出,竞争激烈,不懂得推销自己,就会成为人才海洋中那最不起眼的一滴。
也许有人会说感觉自己不是人才,那怎么能让别人重视呢?其实,任何人都是一个金矿,只要你懂得开发自己的长处,懂得展示自己的优势,你就是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
1972年,新加坡旅游局给总理李光耀打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的大意是说:“我们新加坡要想发展旅游业很难。因为,我们没有什么旅游资源,不像埃及有金字塔和尼罗河,也不像中国有万里长城和兵马俑,不像日本有富士山和樱花。我们除了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什么名胜古迹都没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发展旅游事业,真的很难。”
李光耀看过报告之后非常气愤,他在报告上批了一行字:“你想让上帝给我们多少东西?阳光,有阳光就够了!”
后来,新加坡真的打起了“阳光”牌,利用“阳光”做足了文章。因为阳光充足,他们就大量栽树、种花、植草,在很短的时间里,把新加坡发展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花园城市”,旅游业收入连续多年稳居亚洲前三位。
阳光就是新加坡的金子,有了阳光,新加坡也就成了金子,在旅游业中大放光彩。同样,只要找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你就可以自豪地说:“我也是一块金子!”你就可以大胆地展示自己的光芒,打造自己的金色人生。
21世纪,我们需要学会做广告推销自己,就像乡下的货郎,他们生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叫卖的吆喝声,只要能吆喝得声情并茂,吆喝得响亮好听,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来买,生意就会更上一层楼。人才就像美女,若是只懂得孤芳自赏,或者“幽居在空谷”,就只能落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下场。
所以,不要再感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用武之地需要你自己去找。人生就是一场大戏,处处都有舞台,是演主角还是配角,是跑龙套还是躲在幕后,关键还是看你自己想做什么角色。
这个世界上千里马很多,而伯乐不常有。所以,不要再习惯等待,不要再相信自己在哪里都能发光,没有用武之地的人生注定是一种悲哀。如果你是千里马,一定要学学毛遂,主动找到伯乐,告诉他:“我是千里马,我跑给你看!”
不以出身论英雄
有人说,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其实不仅是在这个时代,在中国,从古至今,“爹”都是一个好靠山。一个有能耐的爹,确实能够为自己的子女提供更优渥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甚至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生的荣华富贵。但是,“爹”并不是一生成败的决定因素,他只能说是个助推器,否则就不会有后主刘禅,不会有南唐李煜。然而,很多人却仍在抱怨自己没有生在富贵之家,仿佛父母没能耐就耽误了他的前途一般,这简直就是写不好字赖钢笔嘛!
事实上,很多成功人士的人生起点同样很低,但他们能够把这种“不公”转换成动力,在平凡的起点上,铆足劲攀上不平凡的高度。而这些人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以及做人的心态。
1876年,在奥地利,罗伯特·巴拉尼带着哭声来到了这个世界。他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年幼时不幸患上骨结核病,由于贫困没钱根治,他的膝关节最终落下残疾——永久性僵硬。父母为儿子感到伤心,巴拉尼当然也痛苦至极。然而,尽管他当时只有七八岁,但他却懂得把自己的痛苦隐藏起来,他对父母说:“你们不要为我伤心,我完全能做出一个健康人的成就。”听到儿子的这番话,父母悲喜交集,抱着他泪流满面。
从此,巴拉尼狠下决心——一定要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父母为儿子的坚强、“好胜”大感欣慰,他们每天交替接送巴拉尼上下学,十余年风雨不改!巴拉尼也没有辜负父母的心血,没有忘掉自己的誓言,从小学至中学,他的成绩一直在同年级学生中名列前茅。
18岁时,巴拉尼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并于1900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大学毕业以后,作为一名见习医生,他留在了维也纳大学耳科诊所工作,由于工作努力,颇受该大学医院著名医生——亚当·波利兹的赏识。于是,波利兹对他的工作和研究给予了热情的指导。此后,巴拉尼对眼球震颤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源,经过多年努力,在1905年5月发表了题为《热眼球震颤的观察》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的发表,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耳科“热检验法”就此宣告诞生。在此基础上,巴拉尼再度深入钻研,通过实验最终证明——内耳前庭器与小脑有关,从此奠定了耳科生理学的基础。
1909年,著名耳科医生亚当·波利兹病重,他将自己主持的耳科研究所事务及维也纳大学耳科医学教学任务,全部交给了巴拉尼。繁重的工作给了巴拉尼很大压力,但他没有畏惧,他在出色完成工作之余,仍继续着对自身专业的深入研究。1910年至1912年,巴拉尼先后发表了《半规管的生理学与病理学》、《前庭器的机能试验》两本著作,基于他在科研领域的突破性贡献,奥地利皇家决定授予他爵位殊荣。1914年,巴拉尼又斩获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巴拉尼一生共计发表科研论文184篇,曾医治好诸多耳科绝症患者。为纪念他的卓越成就,医学界探测前庭疾患试验、检查小脑活动及与平衡障碍有关的试验,都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巴拉尼的起点如何?家庭贫困且自幼残疾,其境况简直可以用“悲惨”来形容!然而,正是困境对于他的激励,才使其心生斗志,并最终取得了堪称伟大的成就。试想一下,假如没有贫困和残疾的刺激,他会怎样?或许会成为一个衣食无忧的平凡人;假如他在困境面前消沉退缩又会怎样?只能在贫困的深渊中越陷越深。幸运的是,他没有这样做,他在父母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努力下,用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规律调整着自己的行为方向。这样,一条康庄大道出现在了他的眼前,将他引出困境、引向一条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起点低算什么?无非是一种磨砺,倘若你能像巴拉尼一样,将磨砺当成激励,用努力去挑战困境,你就一定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令别人对自己高看一眼。
勤学更要活用
关于“学”与“思”的关系,人们在理论上大概都能认识到必须并重,但在实际中,很多人往往会偏废一方面。可见这不仅是态度问题,更是方法问题。“学”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内,在于明理。这种外学和内省,在人的成长中应是相辅相成的事情,是同等重要的。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的走路也如同学习,必须用两条腿,否则,轻则发生倾斜,重则寸步难行。
古语有云“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庸;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其意为,枉读诗书,却不能参透先贤的神髓,最后只能成为一个卖字先生;教书却不能身体力行,和一个只会念经却不懂佛理的和尚一般无二。
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固有知识是前人在探索世界以后,总结出的直接经验,对于你而言则是一种间接经验。学习和继承前人的成果,确实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但若想知识真正成为事业的推动器,我们就必须摒除只重理论,不注重实际运用的错误做法。
事实已经证明,科学上的进步、技术的革新、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即一个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释疑的过程。人生同样如此,若想推开事业的大门,我们必须要学,但绝不能学“死”,要敢于提出质疑,要懂得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反之,如若一味抱残守缺,拘泥于固有知识、经验,就不会有什么创见。
有兄弟二人就读于同一所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来到了同一家公司。
一年以后,公司老板提拔哥哥当了营销主管,弟弟感到很委屈,他觉得自己比哥哥更加守纪尽责,读书时成绩也比哥哥好,而公司却提拔了哥哥,难道是因为自己没有和领导搞好关系?
弟弟的想法完全被老板看在眼里。一天上午,他不动声色地将弟弟叫到办公室,指示他去一家市场调查白菜的行情,然后回来向他报告。
弟弟来到市场以后,看到那里只有两个摊位,且卖的都是鸡蛋。于是,他返回公司向老板报告:“市场上不卖白菜,只有两个卖鸡蛋的摊位,所以我无法了解白菜的行情。”
老板听后让弟弟暂且坐下,又叫来了哥哥,并指派了同样的任务。
哥哥走后,老板对弟弟说:“看看你哥哥是怎么做的。”
一段时间以后,哥哥走进办公室:“卖白菜的人已经走了,经过打听得知,今天的白菜售价是每千克0.3元,销路很好;现在市场上只有两个卖鸡蛋的,价格为每千克5元。据卖货人讲,近期鸡蛋货源非常充足,如果想大量购买,价格还可以降低。如果您想要进一步的资料,我可以把卖鸡蛋的人找来。”未等经理讲话,弟弟就已经羞愧地走出了办公室。
由此可见,在人生中求发展,在社会上求生存,光“学”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不能将学到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整合,变成自己的东西,就永远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学问。这也是人类进步的一种要求。
《礼记》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以此安身立命,谋求发展。“技”是死的,但人是活的,若不能把学来的“技”活用起来,只知固守成规,到头来,只会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
时代在发展,竞争形势愈演愈烈。所谓人才,必须在学有所长的基础上,懂得灵活变通,用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去盘活人生,创造最大的价值。否则,你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先己一步将成功抢在手中,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在竞争中惨遭淘汰。
我们不仅仅要勤学精通书本上的知识,更通晓世间一切事情的规律,活学活用。换言之,仅仅勤学、能学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
成熟是凡事要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大海里的鱼类,是企鹅丰富的食物来源,也是企鹅族群能够存活下来的保证。但是,在冰冻的海平面之下,除了食物以外,也有死亡的威胁,那就是黑虎鲸。
这样一来,企鹅就面临难题了:下海还是不下海?如果下海,而此时冰下潜伏着一头黑虎鲸,那么自己有可能成为被吃掉的那一个。可是如果不下海,真的很饿。
想知道水下是否有黑虎鲸只有两个方法:一是潜入水中,亲自探寻一下,倘若没有便可大快朵颐;二是一直在岸上等着,等某个耐心不够或饿急了的企鹅一头扎进水里。所以,企鹅们每天都会玩这种耐力比拼的游戏,等待某个胆大的企鹅去为自己探路。如果先下去的企鹅入了鲸口,那么其他企鹅就会继续站在原地,只有确定没有危险,其他企鹅才会纷纷下海,填饱自己的肚子。
其实有时候我们的思维很像企鹅,当我们不足以确定一件事的结果时,我们习惯观望别人,按照别人的做法去做事。这的确有好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与多数人保持一致,容易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羊跟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这一民间俗语形象地揭示了随大流的“好处”。正因能带来利益,人们才在反复实践中愈发巩固了随大流的思维。所以当你看到20个人都望向天空时,你很难做到不抬头望。但是,模仿纵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也经常会把人们带离正轨。
一群年轻人相约去呼伦贝尔大草原畅游,他们驾驶4辆越野车兴致高昂地驶向草原深处。草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地毯,高低起伏地延伸向地平线,那景致着实让人心醉。高飞的车排在第二位,紧跟在第一辆车身后。他们翻过了几个起伏的草坡后,远远看到一个碧蓝的湖泊,那湖水就像蓝宝石一样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他们加速向湖边驶去。
在距离湖泊不远的地方,有一块低洼地。头车毫不犹豫地从低洼地直向湖边开去,高飞他们也紧紧跟随。开着开着,头车的前部突然陷下去了,高飞虽然紧急制动,但还是轻轻顶了前车一下,使得对方又往里陷了一点。原来,低洼处潮湿松软,形成了一片沼泽,被草覆盖着,看不出来。最后,他们用了一个多小时,3辆车拉得水箱里的水都快开了,才把第一辆车从泥潭中拽出来。结果,4辆车都受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原本兴致勃勃的草原之旅也变成了紧张丧气的抢险救车。最后,一行人都带着遗憾离开了草原。
其实当时高飞在后面,看到低洼处的草呈深绿色,心里就曾有过不好的念头闪过,同车的人也有同感。但觉得前车上的朋友开得那么有把握,就觉得他以前可能来过这里,没想到其实不然。
如此意料之外的事情之所以会成为可能,就是因为人们会彼此影响。我们因为避险的本能或者为了寻找捷径而盲目跟风,因为盲目所以很可能会走错路。
我们需要保持思想上的独立而不是随波逐流,这确实不是简单的事情,有时还有危险性。然而,无数事实告诉人们:人的真正自由,是在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之后,是经过不断追求、拼搏并经历各种争议之后争取来的。
如果我们真的成熟了,便不再需要怯懦地到避难所里去顺应环境;我们不必藏在人群当中,不敢把自己的独特性表现出来;我们不必盲目顺从他人的思想,而是凡事有自己的观点与主张。我们也许可以做这样的理解:“要尽可能从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
当然,能认清自己的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已经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能抗拒潮流的冲击。许多人仅仅为了某件事情时髦或流行,就跟着别人随波逐流而去。我们说,他忘了衡量自己的才干与兴趣,因此把原有的才干也付诸东流。所得只是一时的热闹,而失去了真正成功的机会。
经验也要更新
一个男人,在公司干了25年,他每天用同样的方法做着同样的工作,每个月都领着同样的薪水。一天,愤愤不平的男人决定要求老板给他加薪及晋升。他对老板说:“毕竟,我已经有了25年的经验。”“亲爱的员工,”老板叹气说,“你没有25年的经验,你是一个经验用了25年。”
社会在发展,人的观念、思维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这样才不会落伍。然而,人们有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做事爱照搬老一套,凭以往的经验解决问题。这种陈旧的思维方式正是导致一些人在事业上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遇到问题时,迅速在头脑中找到以前遇到过的类似问题作为参照标准,然后想起那次是如何去解决的,或者试图从自己在工作及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原样去做。凭借自己对这一思维方式的熟练运用,人们确实解决了不少棘手的问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这个大气候中,人们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还是按照过去那样行事,处理各类问题,就难免不出现偏差,导致效果大打折扣的结局。这是因为,新出现的问题,其内涵已经注入了“新鲜”的东西,而墨守成规、照搬老一套的方法很容易使人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这里有一个故事,很有趣,也很有启示意义。
故事说古时有一个乡下人,他以卖草帽为生,每日都要背着草帽到各村去叫卖。这日回家途中,他走得很累,于是便躺在林边稍作休息,谁知这一躺竟在不知不觉中睡了过去。
待他醒来时,发现卖剩的草帽已然没了踪影,恰在此时,耳边传来了猴子的叫声。乡下人循声望去,发现四周的树上攀着很多猴子,而且每只猴子头上都戴着一顶草帽。
乡下人灵机一动,想到猴子最喜欢模仿人的举止,于是赶紧将草帽从头上摘下,丢在一旁。果然,那些猴子见状纷纷效仿,草帽一顶顶落到了地上。乡下人向猴子扮了个鬼脸,背着草帽、哼着小曲向家中走去。
回到家中以后,他不无得意地将这件事讲给了家人,家人都向他竖起大拇指,夸赞他的机智聪明。
很多年以后,他的孙子继承祖业,也成了一位“卖帽郎”。
这一天,“卖帽郎”跟自己的爷爷一样,也躺在林边睡着了,无巧不成书,他的草帽同样被一群猴子偷走了。“卖帽郎”想起爷爷当年的故事,迅速摘下草帽丢在了一旁。接下来,他开始怀疑爷爷当年是不是在“吹牛”了,因为那群猴子根本没有效仿他的意思,反而都在用眼睛瞪着他。
片刻之后,猴王现身了,它捡起草帽戴在头上,向“卖帽郎”扮了个鬼脸,说道:“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啊?”说着,带着它的猴子猴孙,哼着小曲消失在山林之中。
对人生而言,经验确实是一笔财富。但是,过度笃信自己的经验,完全凭着经验办事,有时非但不会成功,反而会把事情办得更糟,甚至会因此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遇到问题时,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会提出:“能有多少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能够找到包括用复制式思维方法在内的许多种解决办法。这些方法中大多数是非传统观点式的,有些可能离奇古怪,所以创造性思维方式意味着脱离了复制性知识。在找到的这些解决方法中,有成功率最大的方法,也有可能性较小的方法。关键之处是去挖掘所有的解决之道,即使已经发现了一种很有希望的解决方法后也不停止继续寻找的步伐。
爱因斯坦被认为是最聪明的人之一,有人问爱因斯坦,他与普通人的区别是什么?他的回答很有趣:“如果有人让一位普通人到草垛里寻找一根针,那人在找到后就会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任务,于是停顿了下来。而我呢,则会将整个草垛翻遍,把可能散落的针全部找出来。”这位科学伟人的回答实在绝妙无比。还有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谈到自己遇到难题时说:“我每次碰到麻烦的问题时总能萌发出新的思考方案,原因就在于,不去过多地想以前包括自己在内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如何寻找解决办法的。这样就能驱使自己开拓新的思路,也自然会找到新的解决方法。”
事实上,人们看待某一问题的第一个角度大都接近或相等于自己对这一问题认识的通常方式。但是,为了寻求更多的解决方法,就必须不停地从第一个角度转向其他几个或多个角度,重新认识这个问题。这样,就能随着看待问题角度的转换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最终找到问题实质的隐藏之处。
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突出体现了一种特殊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把不同的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能力。这种在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甚至水火不相容的事物之间建立起相互关联的能力,可以得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比如,爱迪生所发明的灯泡,就是把并联线路与高电阻的细金属丝互相结合,当电流通过电阻极大的金属丝时,就发出了强烈的光芒。而这两种东西,按照传统的观点则是水火不相容的。爱迪生使它们相连在一起,就实现了历史的突破。
生活中,当我们做某一件事情失败时,就会去做另外一件事。这样,就在无意之中揭示了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又一个原则。失败者几乎都会扪心自问,为什么会失败呢?这样发问很正常。但是,使人发挥创造性的偶然因素却提出一个不同的问题——我们做了些什么?以这种新的突发式的询问回答问题是能否有所创造的关键。这可不是运气,而是在高层次上富有创造性洞察力的表现。此外,还有一个原则就是,当你发现某种有趣的事物时,可放弃所有其他的事物,专心研究这个事物。许多人没有留意到机遇会来敲门,因为他们都在按部就班地依照已经制订好的计划行事。而正确的方法是不要等待,要主动地去寻求偶然的发现。
随着新技术、新科学、新知识的不断产生与发展,旧知识、旧技术、旧机器势必被淘汰掉。人也是如此,如果你总是原地不动,凭着旧经验办事,那么你也只能被淘汰。
小生意也会有大成功
做生意不怕小,就怕不赚钱。很多人总看不起一些小生意,好像要赚大钱就得搞房地产、卖汽车。这种想法其实大错特错了,看不起小生意的人最后只会落得个“大钱赚不着,小钱不会赚”的下场。
成功源于发现细节,一桩小生意里很可能暗藏着大乾坤,一个不起眼的小机会说不定就能让你创造奇迹。
范先生选择在欧洲的丹麦自谋财路,混迹生意场几年,他想到利用自己独具特色的手艺可以广纳财源,于是他就开了一家中国春卷店。开始时生意并不好。范先生一番调查后明白了,纯粹的中国式春卷并不合欧洲人的胃口。他重新进行精心选择和配制,不再运用中国人常用的韭菜肉丝馅心,而是采用符合丹麦人口味的馅心。这一独具匠心的改变,外加范先生的不懈努力,原来惨淡经营的小店顾客络绎不绝,慕名而来者云集,积累了资金后,范先生不失时机地扩大生意。范先生就是凭着自己非同寻常的观察视角,利用有利的时机把事业推向高峰的。
他放弃了以前的手工操作,开始采用自动化滚动机新技术来生产中国春卷,并投资兴建了“大龙”食品厂,还建了相配套的冷藏库和豆芽厂。生意越做越大,范先生的春卷开始向丹麦以外的国家出口。他坚持“中国春卷西方口味”这一秘诀,针对欧洲各国人的不同口味,采用豆芽、牛肉丝、火腿丝、鸡蛋或笋丝、木耳、鸡丝、胡萝卜丝、白菜、咖喱粉、鲜鱼等不同原料来制作,生产出来的春卷营养卫生、香脆可口、风格各异,因而深受欧洲各国人的喜欢。
由于大龙春卷价格稳定,又适合西方人口味,范先生的订单滚滚而来,生意扩展到欧洲各国。20世纪70年代末,经美国国会的专家化验鉴定后,美国政府决定每天向范先生订购10万只符合美国人口味的大龙春卷,以供给美国驻德国的5万士兵食用。
1986年,墨西哥正在举办第13届世界杯足球赛的时候,大批球迷忙于看球连吃饭都顾不上。范先生抓住这个机会,按照墨西哥人的口味习惯,生产了一大批辣味春卷销往墨西哥,结果被抢购一空。
范先生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运用新的设备和技术,由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商贩一举成为赫赫有名的大商户。由于他的公司产品质量上乘,服务一流,中国式春卷名声大振。
作为商人,怎样将渴望变成现实,并以小赚大呢?这是功力同时也是智慧的呈现。
许多经商者渴望自己能做大宗买卖,赚大钱,但那毕竟是“大款”的专利,底子薄的人可望而不可即。其实,小生意也可以带来高利润,小东西一样可以赚大钱。范先生就是这样慧眼独具,靠小春卷起家,成了大富翁的。
常常是一些别人熟视无睹的小商品中孕育着大商机,如果你能动脑筋去开发,你就会成为成功者。
西村金助是一个制造沙漏的小厂商。沙漏是一种古董玩具,它在时钟未发明前是用来测算每日的时辰的。时钟问世后,沙漏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而西村金助却把它作为一种古董来生产销售。
沙漏作为玩具,趣味性不多,孩子们自然不大喜欢它,因此销量很小。但西村金助找不到其他比较适合的工作,只能继续干他的老本行。沙漏的需求越来越少,西村金助最后只得停产。
一天,西村翻看一本讲赛马的书,书上说:“马匹在现代社会里失去了它运输的功能,但是又以高娱乐价值的面目出现。”在这不引人注目的两行字里,西村好像听到了上帝的声音,高兴地跳了起来。他想:“赛马骑手用的马匹比运货的马匹值钱。是啊!我应该找出沙漏的新用途!”
就这样,从书中偶得的灵感,使西村金助的精神重新振奋起来,把心思又全都放到他的沙漏上。经过苦苦地思索,一个构思浮现在西村的脑海:做个限时3分钟的沙漏,在3分钟内,沙漏上的沙就会完全落到下面来,把它装在电话机旁,这样打长途电话时就不会超过3分钟,电话费就可以有效地控制了。
于是西村金助就开始动手制作。这个东西设计上非常简单,把沙漏的两端嵌上一个精致的小木板,再接上一条铜链,然后用螺丝钉钉在电话机旁就行了。不打电话时还可以作装饰品,看它点点滴滴落下来,虽是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儿,也能调剂一下现代人紧张的生活。
担心电话费支出的人很多,西村金助的新沙漏可以有效地控制通话时间,售价又非常便宜,因此一上市,销路就很不错,平均每个月能售出3万个。这项创新使沙漏转瞬间成为对生活有益的用品,销量成千倍地增加,濒临倒闭的小作坊很快变成一个大企业。西村金助也从一个小企业主摇身一变,成了腰缠亿贯的富豪。
西村金助成功了,而且是轻轻松松,没费多大力气。可是,如果他不是一个有心人,即便看了那本赛马的书,也逃不脱破产的厄运,还很有可能成为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它给人们一个启示:成功会偏爱那些留心小事物的有心人。
小细节、小机会中藏着成功的机遇,很多时候留心小事物就能抓住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因此小生意不但不能轻视,反而要更加重视。
工作不是为了挣薪水
很多人都说这样的话:“别人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这是因为在他们的思维里,做工作只是为了挣薪水。按照市场交易法则,公平交易,也许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放在职场,那这就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思维,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工作量的多少,是永远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你永远不可能做到老板支付你1000元的工资,你就每天只干33.33元工作。因为衡量工作的标准,不仅看速度,还要看质量,同时,还要考虑细节,而这一方面的衡量,还要因人而异。还有,你这个心态,会让老板觉得你是一个对工作不负责任的人,你将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你这种心态是一种自我设限,如果不赶紧抛弃这种心态的话,你将无法取得进步。不信,你从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中将得到答案。有两位刚从大学毕业的同学结伴来到北京找工作,一起去了一家公司面试,最后两个人都被录用了。对于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的工作,他们都很有工作**,都希望能在第一份工作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一个月过去了,情况开始有点变化了。
“我们干这么多的工作,还不如我上学做兼职时赚的多呢。”高个子说。
“薪水是低了点,但是以前只能赚点钱,没什么技能可言,还是踏实点吧!”
“工作不就是要赚钱吗?”高个子撇嘴说,“我们得换工作!这样下去简直是浪费时间!”
“刚开始,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要走也要学到点东西再走啊!”高个子的同伴说。
接下来的日子,高个子就抱着混的态度,倒也过得悠闲。
“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事!他不善待我,也别想我感激他!”一个月又过去了,高个子实在觉得没前途,就拿着工资走了。他的同伴继续留在原来的地方。5年后,他们两个人都参加了班上组织的聚会,他们相遇了。高个子依然和他当年说要走时一样,一脸愤世嫉俗的表情。
“后来,你去了哪里?”高个子的同伴问他。
“天下的老板都像乌鸦一样黑!都要把员工往干处榨!我现在在一家小公司工作,我想,我快干不下去了,我得换一家公司。你呢?现在怎么样?”
“我还在当初那个公司,刚才我去看了下车展,想买辆车!”
“你要买车了?你发财了?”
“我现在已经是那家公司技术部门的经理了。”
高个子瞠目结舌。他以前的同伴接着说:“其实,只要你再坚持一个月就好了,事实证明公司的待遇不是很差,前提是我们要有过硬的技术!”
看到了吧!工作不仅仅只是为了薪水,还有你的前途、你的美好的未来。倘若一个人只为薪水而工作,觉得老板给多少工资,就干多少活,最后受害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这些人在今日的工作中欺骗了自己,而这种因欺骗蒙受的损失,即便他们日后奋起直追、振作努力也不能赶上。如果在工作中能付出努力,不敷衍了事,不偷懒混日,那么无论他的薪水多么微薄,也终有成功的一日。
老板只支付给你微薄的薪水,你固然可以敷衍塞责加以报复。但是,你要知道,老板给你的工资不高,但你在工作中,给予自己的报酬却是珍贵的经验、优良的训练、才能的表现和品格的建立,这些与金钱相比要高出千万倍。
有些薪水很微薄的人,忽然被提升到重要的职位上,这看起来不可理解,其实,是因为在拿着微薄薪水的时候,他们就在工作中付出了切实的努力,有一种追求尽善尽美的态度,获得了充分的经验,这些便是他们忽然获得晋升的原因。在工作中努力尽职的人,总会有获得晋升的一天。
现在我们来看看,美国著名的企业家查理·斯瓦布先生的故事。
查理·斯瓦布小时候,生活特别艰苦,只受过短短的几年教育。15岁那年,他就孤身一人到在宾夕法尼亚的一个山村里赶马车谋求生路。那时他的薪水一个月只有1.2美元,拿到现在来算,也就是一个月三四百块钱。这样的起点,恐怕是低得不能再低了,相信当时没有人能想到他会有今日这样的成就。
后来,他找到了一个每周2.5美元报酬的工作。在这期间,他每时每刻都在寻找着新的机会。不久后,他成为了卡内基钢铁公司的一名工人,日薪1美元。做了没多久,他升为技师,接着升任总工程师。过了5年,他便兼任卡内基钢铁公司的总经理。到了39岁,他一跃升为全美钢铁公司的总经理。
查理·斯瓦布在总结自己的秘诀时说:“我从不计较薪水,我拼命地工作,我要使我的工作价值远超于我的薪水之上。”查理·斯瓦布惊人的成长履历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永远不要计较薪水。是的,当你计较薪水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失去本该属于你的美好未来。
不管你的工作如何卑微,始终要明白,工作不仅仅只是为了薪水。当你为工作付出了十二分的热忱的时候,你就能获得工作的喜悦。你对工作投入的热情越多,决心越大,工作效率就越高,得到的回报自然也会越多。当你抱有这样的热情时,上班就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工作就变成一种乐趣,就会有许多人愿意聘请你来做你所喜欢的事。
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你花费一个月的辛勤难道就为数数得来的这小叠红纸有多少张吗?薪水是相对的,本事是绝对的。
有钱还要会投资
现如今,由于我国还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们面对着高房价、医疗贵、教育贵、出行贵等社会问题,在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中,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用拼命储蓄来进行自我保障。但是,大家忽略了一个问题——通货膨胀的存在。假如你是工薪一族,每个月将所有的剩余工资都存进银行,那么你会越来越穷,因为银行的存款利率跑不过通货膨胀,你的钱会不断贬值。举个生活中常见的小例子说明一下,上个月白菜是5毛每斤,这个月就涨到1元每斤了,而银行的存款利率并没有上调,仅有的那点存款就好像蜗牛一样在原地踏步。大家说,我们存起来的钱,其实用价值是多了还是少了呢?
说到这里,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以前,有一个很有钱的富翁,他准备了一大袋的黄金放在床头,这样他每天睡觉时就能看到黄金、摸到黄金。但是有一天,他开始担心这袋黄金随时会被歹徒偷走,于是就跑到森林里,在一块大石头底下挖了一个大洞,把这袋黄金埋在洞里面。隔三岔五富翁就会到埋黄金的地方看一看、摸一摸。
有一天,一个盗贼尾随这位富翁来到森林中,发现了这颗大石头下的黄金,第二天他就把这袋黄金给偷走了。富翁发觉自己埋藏已久的黄金被人偷走以后,伤心欲绝,正巧森林里有一位长者经过此地,他了解到事情的始末以后,对这位富翁说:“我有办法帮你把黄金找回来!”话一说完,这位长者立刻拿起金色的油漆,把埋藏黄金的这颗大石头涂成黄金色,然后在上面写下了“1000两黄金”的字样。写完之后,长者告诉这位富翁:“从今天起,你又可以天天来这里看你的黄金了,而且再也不必担心这块大黄金被人偷走。”富翁看到眼前的场景,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可能有人没看懂,认为这个长者的脑子有问题,在自欺欺人。其实不是这样的,长者是想告诉富翁,如果金银财宝没有拿出来使用,那么藏在洞里的1000两黄金,与涂成黄金样的大石头就没什么两样。
当然,这也不是说叫我们把钱全都拿出来投资,一个人手头没有活动资金,不仅心里没有安全感,遇到紧急情况也确实会手忙脚乱。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收入进行合理分配,大致分为:应急钱、养命钱和闲钱。我们将应急钱和养命钱存在银行里,给自己的生活保障加上一个保险锁,而那部分闲钱就可以用来“生钱”了。
真正聪明的人,不但懂得如何挣钱,更懂得如何去使用钱。他们能够将自己的资金变成“活钱”,让它尽快也尽可能多地增值,而不是贬值。
人生财富的积累应是由挣钱向赚钱的转变,即由依靠工资收入转变为投资理财收入,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应该越来越重视投资理财收入。也就是说,当有一部分资金可以运用以后,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调度和调配,再获得更多的财富。否则,如果不能将工作收入合理规划,随意挥霍,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过上富裕的生活,更谈不上实现财务自由。
也不要以为自己不具备投资头脑,其实,成功的投资者也不是天生的。如果你还年轻,你就应该尽早开始。从投资到承担风险将是一个过程,只相信自己的运气是靠不住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从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