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都是值得怀疑的(1 / 1)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要创新,就必须对前人的想法加以怀疑,从前人的定论中,提出自己的疑问,才能够发现前人的不足之处,才能够产生自己的新观点。世界上很多功业都源于“疑问”,质疑便是开启创意之门的钥匙。

认清这一点对做学问的人来说尤为重要。我们来看看“学问”这个词,他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多学多问”,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然后才能通过努力解决问题,这样学问才能有所进步。

一位大师弥留之际,他的弟子都来到病榻前,与他诀别。弟子们站在大师的面前,最优秀的学生站在大师的头部,最笨的学生就排到了大师的脚边。大师气息越来越弱,最优秀的学生俯下身,轻声问大师:“先生,您即将离开我们,能否请您以最简捷的话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是什么?”大师酝酿了一点力气,微微抬起头,喘息着说:“人生就像一条河。”

第一位弟子转向第二聪明的弟子,轻声说:“先生说了,人生就像一条河。向下传。”第二聪明的弟子又转向下一位弟子说:“先生说了,人生就像一条河。向下传。”这样,大师的箴言就在弟子间一个接着一个地传下去,一直传到床脚边那个最笨的弟子那里,他开口说:“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像一条河?这是什么意思呢?”

他的问题被传回去:“那个笨蛋想知道,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像一条河?”

最优秀的弟子打住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不想用这样的问题去打扰先生。道理很清楚:河水深沉,人生意义深邃;河流曲折转,人生坎坷多变;河水时清时浊,人生时明时暗。把这些话传给那个笨蛋。”

这个答案在弟子中间一个接着一个传下去,最后传给了那个笨弟子。但是他还坚持提问:“听着,我不想知道那个聪明的家伙认为先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想知道先生自己的本意是什么。‘人生像一条河’先生说这句话,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因此,这个笨弟子的问题又被传回去了。

那个最聪明的学生极不耐烦地再俯下身去,对弥留之际的大师说:“先生,请原谅,您最笨的弟子要我请教您:‘您说人生就像一条河’,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问渊博的大师使出最后一点力气,抬起头说:“那好,人生不像一条河。”说完,他双目一闭,与世长辞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如果那个“笨学生”没有提出疑问,又或者大师在回答之前死去,他的那句话“人生就像一条河”,也许就会被奉为深奥的人生哲学,他的忠实门生们会将这句话传遍天下,可能有人也会以此为题著书、拍电视等等。但大师的本意是什么?无从得知。

或许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猜想:大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要告诉学生——真理与空言之间往往没有多大的差异。在接受别人所谓的箴言或者板上钉钉的道理时,要在头脑中多想想“为什么”,不要怕提出“愚蠢”的问题,也不要被专家们吓倒,质疑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也是人类进步的助推器。如果没有质疑,我们看不到达尔文的“人猿同祖论”,看不到哥白尼的“日心说”,我们可能还生活在万恶的旧社会。

遗憾的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并不善于质疑,更不善于发现,他们拘泥于本本上的内容,完全的照本宣科,凡是本本上说的,就是正确的,凡是权威人士认定的,就绝不会有错。事实上,这些人不可能做出什么有创意的事情,而且若是这样的人多了,人类的文明也就会停滞不前。

从哲学的角度上说,办任何事情都没有一定之规,人生要的就是突破,突破过去就是成功。只是我们之中很多人在处理问题时,习惯性地按照常规思维去思考,一味固守传统、不求创新,不敢怀疑,所以往往会走入人生的死胡同。记住伯恩·崔西的提醒:很多事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没有遵循变通这一成功原则。大千世界变化无穷,生活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是刻舟求剑、按图索骥,还是举一反三、灵活机动,将直接决定你的生存状态。

我们要做到不固守成法,就要敏于生疑,敢于存疑,能于质疑,并由此打破常规、推陈出新。当然,推陈出新必然会存在风险,因而,我们应允许自己犯错误,并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介意弥补自己的不足。不过不固守成法也并不意味着盲目冒险,做任何创新性举动之前,我们都应做好充分的评估与精确的判断,将危险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畴之内,使变通产生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