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千百年的进化,人类超越了其他一切动物的最典型表现便是直立行走,原来的“脊梁”变成了更有作用的“脊柱”。但在自然界的进化中,人类的脊柱仍然还没有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其本身依旧存在着很多不完美甚至非常脆弱的地方。从婴儿第一次学会直立行走的时候起,人类一生的时间都在和自己的脊柱做挑战。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加,我们其实是在不断地给自己的脊柱增加负担。甚至是在日常最简单的生活、学习、劳动、锻炼等活动中,也会出现因为频繁使用脊柱的某个部位而造成劳损或意外伤害的现象。
临床数据显示,当人到老年,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脊柱侧弯的现象。这一罪魁祸首最终还是要归咎到直立行走这一人类存在的方式上。
从侧面来看,当身体处于直立状态时,脊柱其实并不是一条垂直于地面的直线,而是在骨盆上方呈现出了“S”形状,骨盆相对于地面也略有倾斜。在这种状态下,只要身体受到向前的移动力的作用,腰部就会出现负担过重的情况。在脊柱的最上端的颈椎部位,其要支撑着约4至5千克的头颅做灵活运转,且在肩部还要垂吊着占有体重1/8重量的胳膊。当手提重物时,力会通过胳膊传递到肩膀再至颈椎。因而颈部和腰部的脊柱部位是整条脊柱上最常出现受力过重现象的部位,也就更容易因为劳损而患病。
为了直立行走,人类在千万年的进化中把脊“梁”变成了脊“柱”,这一个字的差别却有天壤之别。当直立行走时,从头部到足部的所有骨骼都要经过重新排列,才能使头部和躯干尽可能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同时,只有四肢的关节和脊柱骨都变得足够大,才能支撑住身体的重量,并减缓行走中受到的冲击力。骨盆也因此进化成为比较宽厚的鞍形,以便可以将更多的重量传递给双腿。通过脊柱区的肌肉、韧带和椎间盘的相互协调作用,才可以使人类以站立的方式行走。
但这样的方式也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
相对于爬行动物来说,人类生活中因为充满了各种劳作,一生中大多数时间是处于弓腰弯背的状态中的,所以多会出现各种方向的脊柱错位。在晚上睡觉休息时,又因为头部以及颈椎所处的部位和爬行动物正好相反,且在头部下面还有枕头垫高,所以很容易会出现曲度变直的情况。如果以侧卧位来休息,就有非常高的概率发生颈椎错位。当人类的脊梁变成脊柱,其受力的方向和活动范围也发生了大幅度改变。相较于爬行动物,人类脊柱的活动范围可以达到360度,正是因为活动范围大,受到损伤和错位的概率也就会大幅度增加。偏偏属于脊柱附属结构的脊髓、神经、经脉和血管等部位依旧处于爬行状态的衡定结构位置,因此一旦出现脊柱错位,这些附属结构就有可能受到极大的甚至是无法恢复的伤害。
而直立行走带来的另一个危害则是脊柱侧弯。
中国儿童发展中心曾做出一份统计显示,我国儿童的脊柱侧弯发病率高达20%。另有一份权威调查结果显示,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超过97%的人都患有脊柱的问题,并且这一情况正在逐年呈现年轻化态势。如果你经常出现头疼、腰背疼、手脚麻木等现象,这很有可能和儿童时期表现出的脊柱异常有关系。而当脊柱出现异常时,人体生理通常是不会及时出现反应的。这是因为连接椎体的椎间盘部位只分布了很少的神经系统,当脊柱出现异常,首先会影响到椎间盘的营养供应,此时无法带来神经上的反应。只有脊柱退化到了一定的程度,才有可能会因为弯腰、咳嗽等诱因而导致椎间盘的纤维环层出现破裂、髓核脱出,进而引起神经压迫的症状。
此外,如果脊柱出现了上下平行位置的移位,就会引起椎间孔狭窄,也会压迫到神经,导致身体出现头晕、头痛及颈、肩、腰、背、腿疼痛等一系列病症。
很多脊柱上的问题都是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埋下疾病隐患。因为儿童的脊柱柔韧性强,所以即便是出现了结构异常,也不会有严重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过了30岁之后,人体的骨骼开始逐步走向退化,原先的损伤也就会慢慢表现出来,脊柱引起的病症会逐渐浮于表面。在平时,最应该担心的其实还是脊柱的慢性损伤以及脊柱软组织出现的耗损。
当脊柱出现了劳损和退变性的疾病时,就会对日常生活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并且会影响到脊柱的气血供给和体内的信号传递。这类障碍或疾病历史久远,是对人类困扰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并且发病率非常高。值得庆幸的是,绝大多数的潜在或者病症情况较轻的病人们,通过一定时期的休息和自我调养会使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
因为人类是直立行走的动物,终其一生都要面临着脊柱不稳定的问题,通过对脊柱区的肌肉、韧带和椎间盘的协调能力的适当训练,虽然可以对脊柱形成有效保护,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应该多加重视。尤其是长期或站或坐以及体力劳动者,更应该注意及时检查自身存在的脊柱隐患,以免对以后造成更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