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里的补贴只有一年。拔掉了输血,就只能靠增强自身造血能力。上工的人多了,我便注重发展副业,除了安排农民在荒地上种蔬菜、栽桑树、办养猪场外,还专门去接生意,给大厂搞代加工,从而慢慢地学会了如何发展乡镇工业。
——许末兴
许末兴当生产队长后一年一个新台阶,农民富裕了,集体积累雄厚了,他的心也开始变肥了。所以,当时他就在四处寻找机会发展队办工业,走上这一步,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当时的背景是,无锡县原有的工副业主要集中在无锡市区。市县分设时,1949年无锡县仅有小型酿造、粮油加工等私营小厂58家。所以到了1970年国务院召开北方地区农业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尤其是社队要大办农机厂、农机具以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其他行业,无锡县革命委员会及时提出“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方针时,当时的社队工业(乡镇企业)其实相当薄弱。
但前面提到,无锡县作为“模范县”的经济基础包括物质条件和经营思维俱在,所以,仅仅两三年过去后的1973年,就成为全国社队工业产值第一个突破1亿元的县;1974年更是高达1.32亿元[1]。1975年10月,中共中央《红旗》杂志还刊登了江苏省革命委员会调查组撰写的《大有希望的新生事物——江苏省无锡县发展社队工业的调查报告》,数据表明当年无锡县社队两级集体工业产值已经高达1.78亿元,首次超过县办工业的产值。1977年9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光明灿烂的希望——江苏省无锡县社队工业的希望》一书,当年无锡县社队两级集体工业产值更是已经高达4.33亿元,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1978年2月18日,中共江苏省委还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推广了无锡县走“农,副,工”结合道路、高速发展农业生产的经验。1978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无锡县城乡工业密切协作、推动农业高速度发展的经验,并且还配发了题为《高速度发展农业的一条道路》的社论[2]。
回过头来看1974年,这正是许末兴担任龙西生产队长的第一年,年底分红从上年的每工0.15元提高到了0.45元;第2年,在没有了上级补贴的情况下更是进一步提高到0.60元,与其他兄弟生产队持平。这样的暴发力和提升速度,就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时候如果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样的暴发力就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这种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呢?很自然地,眼睛就必须瞄准社队工业方向了。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说农民的文化程度低,从来没有搞过工业,不知道工业究竟应该怎么搞,更有人认为搞工业是城里人做的事;即使在仅仅三五年之前,不愿意上工、上工出人不出力的情况还十分普遍。再一个就是,又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工业项目呢?
俗话说,机遇只给有准备的头脑。
1976年,许末兴通过朋友的关系,认识了当时的明星企业太湖阀门厂供销科长许忠勤,很自然地就提出想给生产队里也接些活干。对方手里确实有业务,不是给你做就是给他做,这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你是手无寸铁、根本没有办厂经验的农民,又凭什么相信你呢!
但这时候你不得不要佩服许末兴的那股子韧劲。他先后15次登门拜访,终于摸清了相关门道,并决定从最容易上手的代加工开始做起,着手准备起代加工需要具备哪些技术、投资和窍门来。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对方同意给许末兴年产值1万元的业务量试试。这倒不是因为许末兴有什么对方看得上的技术和资金,而实在是因为受到了他这股拼劲的感动。
这大厂的一个小单子,可把许末兴给乐坏了。这1万元在当时绝不能算是个小数字,所以虽然第一年只完成5000元产值,1976年底龙西生产队的分红每工就已经超过0.70元,一举超越左邻右舍。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自从1976年许末兴打响代加工这第一枪之后,接下来的许多事情就好办了。有了代加工所获盈利对龙西生产队集体经济的壮大和工业经验的积累,许末兴在这条路上的步子从此迈得越来越大。
1 《锡山市志(1986-2000)》下册,P48。
2 同上,P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