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层消费,有其可取之处,但也有许多糟粕,大可不必一味推崇和仿效。在西方国家,中产阶级更像是一个文化概念或符号,而不是社会等级的分层标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几乎在所有方面都被当作文化术语在使用。
从消费角度看,如果在美国说某个人是中产阶级,一般总会略带贬义,表明这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平庸、循规蹈矩、物质主义、赶时髦、虚伪、无聊、缺少个性、压抑:他们爱看电视,可是所看的节目一般总是无聊透顶;他们爱读书,可是读的都是一些没有收藏价值的快餐书,读完就扔;他们爱购物,可是总是根据广告买东西,每家每户的东西大同小异;他们都爱吃,可是吃的都是“Junk Food”(垃圾食品),所以一个个都在无可救药地发胖 1。
真正的中产阶层消费,主要应当掌握以下4个环节:
细细品味,中产阶层消费真谛
中产阶层消费的真谛,应该在于品位和格调,而不是金钱的堆砌。如果一味追求价格昂贵,忽视物有所值,甚至盲目攀比、摆阔,实际上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进入中产阶层,充其量是一群暴发户而已。
寻找一个学习榜样
中国的中产阶层,绝大多数不懂什么是社交礼仪。所以很有必要借鉴一下。下面以英国伦敦的一位社交名人、41岁的约翰·莫根为例。因为在许多人眼里,他不但是一位真正的“英国绅士”,而且还是英国社交礼仪的权威,一位成功的典范。
约翰·莫根有几种有关现代礼仪的著作如《现代礼仪》等,是各图书馆必备的参考书。他是英国著名男士杂志《绅士》的主笔,还在《泰晤士报》上开有一个专栏,每周一次回答读者提问,教导越来越不注意仪表的现代人应该如何做真正的绅士、淑女。
以他所教人们如何吃香蕉为例,正确的方法是:香蕉是不能拿在手上剥了皮大啃的,那实在有失风雅。香蕉必须横放在盘子上,用刀叉先将它的两头切去,然后再横向剖开香蕉皮。其后,才能将香蕉切成小块,优雅地送入口中。
约翰·莫根的谈吐举止、穿着打扮都无懈可击。他只在西尔维亚街买衣服;衬衫、西装、鞋子,甚至外出旅行时行李上的标签都是手工订做的;他的衣服总要用薄而洁白的衬纸包裹,丝毫不追求现代名牌时装,在他看来,那只是肤浅的、没教养的暴发户爱干的勾当。
他的手表、皮带、皮夹都是精致无比。他用平头钢笔蘸着墨水写的圆体字,是英文书法的典范;他的信封、信笺都是特制的,上面压印着浮雕花纹;他不用胶水、更不用唾液粘合信封,而是用那种古老的蜡制封泥 2。
培养一种特殊爱好
这里所指的特殊爱好,不但是指消费方面的,而且还带有某种高尚情结,绝不是打麻将、泡桑拿、动不动上饭馆;更不是找“小姐”。
只有真正培养起了一种能够显示自己身份、又不失儒雅的特殊消费爱好,才能表明他真正成了中产阶层。
以绅士风度最好的英国中产阶级为例。英国人特别重视具有艺术和文化内涵的休闲生活,比如喝下午茶。
在英国,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当时钟敲响4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每天早上一睁眼,英国人就要靠在床头享受一杯“床前茶”;吃早饭时要来一杯“早餐茶”;上午公务哪怕再忙,也要停下来休息20分钟啜口“工休茶”;下午下班前有喝茶吃甜点的法定时刻;回家后晚餐前要来一次“High Tea”(下午五六点钟之间、有肉食冷盘的正式茶点);睡觉前少不了要喝“告别茶”……可以说,英国中产阶级的一天是以茶开始,也是以茶结束的,每天都一丝不苟地重复着这样的时间安排。这还不包括平时日常生活中名目繁多的茶宴、花园茶会、周末郊游的野餐茶会等。难怪有人说,英国人三分之一的人生都泡在饮茶上了 3。
英国人喝茶是十分讲究的。以下午茶为例,冬天要围在温暖的炉火边,夏天则必定选择在繁花似锦的花园内,他们非常注重地点的选择和气氛的营造,绝不像我们有些人那样满满地倒上一杯“牛饮”。
这种源自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习俗,简直就是英国社交生活的极致展现,由此能看出英国中产阶级温文尔雅、富有绅士风度的一面。
历史上从来不种茶树的英国人,硬是把“英式下午茶”锻成了英式典雅生活方式的象征,这难道不值得中国中产阶层深思吗?
相反,我们身边的一些“中产阶层”,抽烟一支接一支、喝酒一杯接一杯,从早到晚,以此为荣,还有多少中产阶级品位呢?
居住品质,头有领空脚有领地
中产阶层的“三大件”之首是住房。有人开玩笑说,经济型别墅就是中产阶层住宅;如果你还没有住上或者买不起经济型别墅,就说明你离中产阶层还有一段距离,尚需继续努力 4。
中产阶层购房喜欢抱团
中国人买房,普通人最关心的是地段、房型、交通、价格、商贸区、周围环境等。自从中产阶层出现后,有越来越多的购房者开始注重选择地段和邻居,开始接近国外的购房观念了。
有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同的地位、接近的生活观念,容易使人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定位并落实在一些居民区。
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人购房都会雇用私家侦探打听左邻右舍的宗教信仰、业余爱好、生活方式、汽车情况、职业种类等,以便准确选择适合自己定位的购房区域范围——过分富贵的地段,房屋装修、花园更新甚至车型等,都会让自己相形见绌,从而遭邻居歧视;太贫穷的地方,你会不习惯四周邻居,尤其是喧闹和失窃风险更让人受不了。所以,彼此相差不多的人住在一起,各方面会觉得称心如意,也能显示自己的档次。
如果你现在是中产阶层,或者将来准备成为中产阶层,专家建议,购房地段最好选择在中产阶层密集居住区。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哪怕房屋建筑面积买小一点,也要重视这一点。
中产阶层集中居住区具有许多共同点,例如:首先是发案率低、道路规范整洁、商店整洁条理、市容美观、车辆干净、车牌不杂乱;其次是中小学规模虽小,但十分密集,而且以私立学校居多,因为他们喜欢把子女送往私立学校读书;最后,小区的房屋升值最大。
经过三五代人的传承,这种地区的居民会形成自己稳固的文化定位。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它很容易使周围邻居成为朋友,并且以住在这里为荣。除非破产和进养老院,否则谁也不愿意搬到别处去住。
中产阶层的购房秘诀
中产阶层购房有他们自己的眼光。尤其是有钱、有品味、讲究的中产阶层,作为高档住宅的消费者和二次、多次置业主力,极其重视居住品质,注重欣赏内部逻辑和平实手法,欣赏细部处理和居住感受,而不是一味贪图房价便宜。
对于他们来说,购房解决的不仅仅是遮风挡雨,更需要满足心理需求,以及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认同。他们的主要购房秘诀有:
①追求居住品味
购买区域基本上是环境优美安静、配套齐全、人文气息浓郁、居住者有知识教养。一提到这个小区名称,对方大都会肃然起敬。
他们尊重体力劳动者,可是却不愿意和体力劳动者住在一起;他们看不惯富裕阶层尤其是其中的暴发户,所以不愿意住在别墅里(当然也可能是买不起),因为他们不需要在别墅里过“隐居”生活。
②重视人文环境
首先,他们非常关注住宅周围的文化教育环境。对孩子来说,他们十分关心从幼儿园到初中阶段有没有高水准的学校;对自己来说,他们关心周围是否拥有图书馆、培训中心、进修学校等设施。
其次,他们十分重视邻里环境,包括邻居的身份地位、教育水平、消费档次、年龄层次、兴趣爱好是否大致相当或相近,以便给自己及家人将来的生活带来更多乐趣和方便。
再次是社会治安。这是一个很难明确的相对概念,可以通过小区周围环境、小区人口的性质来加以大概判断。
③区域相对集中
中产阶层购房往往有相对集中的区域。他们最初从交通、环境、投资、性价比等方面考虑,喜欢在高速公路旁选择经济型别墅作为首选。随着人数的增多,这种小区很容易成为新兴的卫星小城镇,并且随之而来出现各种不同档次的建筑物,形成一个中产阶层集中居住区。
④中产购房口诀
不买贵的,只买对的——看重价值而非价格,看重品质而非摆阔。
景观、配套、性价比,一个都不能少——对生活要求苛刻而精致。
文化,文化,文化——业主文化、社区文化、区域文化都要考虑。
居住在左,投资在右——既能居住也能投资,才是好楼盘。
三房为主,讲究舒适——功能必须齐备,但是空间不能浪费。
居住,追求心情需求——下班后回到家,要能彻底放松心情。
合理积累,不必推崇寅吃卯粮
中产阶层消费往往会走入寅吃卯粮误区。除非购房置业,否则应当提倡合理积累,不当“月光族”。
不会算计,“中产”就会变“负产”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哪怕是中产阶层,如果大手大脚照样会变“负产”。
以一位典型的个人年收入6万元、有房无车的中关村IT人员为例:假如购买一套价值40多万元的住宅(在北京这面积并不大),贷款33万元分15年还清,平均每年的按揭支出是3.1万元;养房费用包括物业管理费、取暖费、水电费、煤气费、物品损耗等,每年需0.8万元;交纳社会保险和各种商业保险,每年需0.8万元;个人吃饭(不经常下馆子)、日用品消耗等费用,每年需1万元;交通(以坐公交车为主)、手机、固定电话费用,每年需0.7万元……算到这里已经没有必要再算下去了,因为这6万元已经不够用了。
要知道,这6万元还是个人而不是家庭年收入!这6万多元的支出也还是个人支出,根本不包括中产阶层最看重的精神消费在内。
例如,明明知道那杯卖几百元的酒完全不值也要去消费,而且眼睛眨也不眨一眼,因为他要享受那种氛围、那种服务,可是,他已经没有这个经济承受能力了。事实上,在中关村那些中产阶层中,普遍的物质档次是够了,精神指标还远远不够——为了用更多时间换取更充裕的物质生活,他们不得不牺牲精神生活甚至和家人团聚的时间。
合理积累,不是穷人也不算很富
叶女士小时候妈妈就说她会花钱,但不浪费;爸爸说她会买东西,能花也能赚;长大后妈妈说她不奢侈,过日子会划算;爸爸说她不节俭,但理财合理。成为中产阶层后,叶女士的理财能力还算不错。
叶女士和丈夫的支出一共分为5大类,即:生活费(早晚餐、水果零食、待客、生活用品)、护肤品及药品、衣物添置、学习+出游费、车马通迅费。他们是这样安排的:
生活费。通过工作和周围同事的关系,了解各大超市和商场的商品价格、折扣和优惠活动,虽然单价不是最低,但几乎不会超出平常单价。偶尔在楼下的小摊买些新鲜蔬菜,不问价格,但每次不会超过5元钱。平日家里的肉啊菜啊牛奶调料零食生活用品之类,几乎每个星期去商场采购一次。平时很少外出用餐,各种消费一般都刷卡,查一下,全年共消费23000元。
护肤品和药品。叶女士护肤品用得很少,一瓶爽肤水、一瓶面油加一瓶洗面奶就行了。一年用不到2套,“五一”“十一”各买一次已经成为习惯。这次买眼霜,免费得到一个漂亮的化妆包。一年需用一支润唇膏及一支护手霜(用强生婴儿面油代替),一年50元。化妆品两年前买过睫毛膏、唇膏与眼影,至今还没用过。丈夫因为皮肤不好要用洗面奶与面霜,一年200元,两个人加起来每年不到1000元。
衣物添置。叶女士基本上在每年“五一”、“十一”、“元旦”前后集中逛街。两人加起来服装包括皮鞋、公文包之类的费用为6000元。
学习+出游费。虽然每年和丈夫都有几次机会去全国各地旅游和学习,但一般都是单位组织的,自己掏钱不多,一年大约4000元。
车马通迅费。现在的手机费用真便宜,每“充100送50”;上班离公司不远,坐公交车就行(暂时还不准备买私家车)。这两项费用两人合计每年6000元。
以上各项合计一共是2.3+0.1+0.6+0.4+0.6=4(万元),除此以外每年还要给双方父母各4000元。
虽然叶女士家庭收入并不高,正好7万元,可是每年都能结余2.2万元,积累率31.4%,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积累率。
他山之石,怎样才是国际接轨
大家在电视里看到的西方国家的中产阶级消费,似乎总是一掷千金、纸醉金迷,真是这样吗?中产阶层一般更具有国际视野,更强调与“国际接轨”。这里让我们来看一看美国中产阶级(不是超级富豪)的真实生活,以供参考。
真实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
中产阶层叫起来好听,其实绝大多数是打工仔。他们靠工资吃饭,工资收入甚至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要保持中产阶层生活,就必须好好为老板服务,以便保住饭碗,免得将来连中产阶层也做不成。
曾经有一个国内的中产阶层,到本阶级的大本营美国去旅行,回来后以又酸又甜的笔触描绘美国的中产阶级生活说:“住在郊区,有一幢(分期付款)2间至4间卧室的房子,两三个孩子,一只狗,两部汽车(一部日本的、一部美国的,分期付款)。门前是修剪整齐的草坪。丈夫每天辛勤工作,妻子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拿薪水后马上开出15张以上的支票付账(房子、车、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话费、有线电视费、分期付款的大件商品、5张信用卡的账单、孩子牙医的账单、医疗和人寿保险,或许还有看心理分析医生的账单,等等)。平时看电视脱口秀,周末借2盘录像带,边看边喝可口可乐、吃爆米花,每年圣诞节扎圣诞树,妻子和丈夫都在发胖。” 5
这样一看,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确实非常惬意。可是继续看一看另一位老资格的美国中产阶级描绘的图景,就几乎和为我们辛勤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祖父母相差不远了:
“多数美国中产阶级一月又一月用大量时间盘算那些消耗掉大部分收入的开销:联邦税、州税、地方税(这些税约占总收入30%以上,由于工作单位会自动替你扣税,薪水到手之前就已扣除),付分期付款买的车的月付款、医疗、家庭财产及汽车的保险费、汽油费,包括暖气、空调、水电等项的杂费、食品支出(该项通常占收入的15%)、始料未及的汽车维修与家用设备维修费,等等。” 6
重点应对3件大事
大凡中产阶层,应付日常生活开支一般不成问题,关键是如何重点应对3件大事。在不同国家,中产阶层面对的这3件大事几乎都差不多:买房;供子女上大学;过一种体面的退休生活。
例如,美国中产阶级的购房,就一般情形而言(不在纽约、旧金山这种房价昂贵的城市),价格通常在7.5万~20万美元之间,首付款10%~15%,可以长达30年分期付款,贷款利息为7%~8%。
供子女上大学,根据教育专家测算,2000年出生的孩子将来在州立大学读4年,包括学费、食宿费、书费在内的费用为18万美元;如果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这种私人大学读4年,费用为30万美元。
对于今天夫妻双方工资收入处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中产阶级来说,要想在退休后保持生活水平不下降,就必须在政府给老人提供的社会保险金以外,有自己的个人储蓄,至少需要几十万美元。
正是由于有上述3大开支项目,所以美国中产阶级普遍认为自己“很穷”,上述3大项目会在平时的家庭经济计划中占有突出地位。
所以,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财富观与我国、俄罗斯中产阶级有很大差别,根本不像俄罗斯中产阶级那样整天忙着穿着打扮、忙着听音乐会、忙着计划国内外旅游度假、忙着附庸风雅 7。
中国的中产阶层们,也学一学美国佬吧,未雨绸缪是必要的。
1 石涛:《谁是中产阶级》,2005年9月23日风采。
2 恺蒂:《莫根的伤心事》,2001年1月辽宁教育出版社《万象》第3卷第1期。
3 郭莹:《英伦一切瞬间为茶而停》,2003年8月1日世界博览。
4 经济型别墅最近四五年来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都曾经风靡过一阵子。不过,每个国家对它的认识各不相同。在英国,最早的townhouse是标准的工人阶级住宅;在过去直至现在的俄罗斯,大多数城市家庭都拥有郊区的一套类似经济型别墅的住宅,但他们未必都是中产阶级。在我国,经济型别墅被冠之为中产阶级住宅,不过是房产销售商的一种销售策略,不必当真。
5 《中产阶级的苦难生活,任重道远》,2004年12月3日科学投资。
6 同前。
7 《中产阶级的苦难生活,任重道远》,2004年12月3日科学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