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1 / 1)

中产阶层 严行方 3366 字 19天前

从中产阶层类型可以看出,中产阶层的诞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既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全球化经济浪潮密不可分,又和政府干预和推动密切相关。作为个人来说,在这方面有许多事情可做,这主要体现在以下4方面:

高瞻远瞩,顺应社会结构变动

中产阶层作为社会结构变动的产物,是有一定变动规律的。顺应这种社会结构变动规律,就能更好地认清和加入中产阶层队伍。

我国古代的“准中产阶层”

中产阶层的英文Middle Class,既可以翻译成“中产阶级”,也可以译成“中间阶级”、“中等阶级”、“中等收入阶级”。前者对老式中产阶层更合适,如小农场主、店主、小业主等,他们都有财产,一般亲自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后者对新中产阶层更合适,如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企业销售人员等,他们其实并没有能作为生产资料的“产”,而且一般都从事脑力劳动。

从历史上看,我国古代实际上并不存在中产阶层(包括新中产阶层和老中产阶层),充其量不过是“准中产阶层”。

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民占总人口90%以上,而且历来处于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最底层。

在农民和上层社会之间,虽然有一个乡村士绅阶层,可是其规模并不大。而这个阶层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劳动,具有寄生性,与欧洲市民社会中的自营企业主、美国早期的农场主等并非一回事。

我国近代的中产阶层

我国真正的中产阶层,产生于20世纪初。他们的构成主要是:

①原来乡村士绅阶层中少数有文化、有资本的人,进入城里从事现代民族工商业,从而蜕变而来。

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企业和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所吸收的一些懂外文的青年知识分子,即最早的一批外企白领。

③民族工商业中出现的第一批管理者。

④政府机构中出现的第一批政府官员。

⑤现代教育和社会事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大学教师、律师、作家、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

我国当代的中产阶层

新中国成立后,中产阶层完全失去了滋生土壤,社会结构变成了单一的产业工人和农民。这时候的中产阶层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中等收入群体”——类似于今天白领阶层的普通干部、知识分子、国营企业职工——他们的收入虽然不高,而且彼此彼此,但总体上比广大农民和集体企业中的职工要高得多。

一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把“一部分人”直接推向了中产阶层,并且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他们的构成主要是:

①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私营企业家、乡镇企业家。

②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个体户、小业主、小商贩。

③与党政机构有关连的党政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国有企业领导。

④外资企业白领,包括外资企业中的中方管理阶层和高级员工。

⑤以高等学校MBA、MPA毕业生为代表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管理者。

⑥随着高新技术及其行业的出现而产生的高收入群体,包括留学归国人员、建筑师、律师、会计师、房地产评估师、营销人员、影视制作人、股票经营者以及各种各样的自由职业者。

我国中产阶层的产生特点

从上面几种中产阶层产生的类型中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

①他们都是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的产物。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形成。

②中国中产阶层的出现,是“突然”的,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有一个相当漫长的成长过程。

③这些中产阶层都是“第一代”,除了极个别案例(如荣毅仁家族)以外,基本上不具备中产阶层家庭背景。

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中产阶层,得益于他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所占有的社会和经济资源。如他们中的干部、知识分子,在计划经济中所形成的地位优势、社会关系优势、权力优势、知识优势,在他们成为中产阶层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

⑤在西方国家,老中产阶级、新中产阶级的产生前后相距100多年(前者产生于工业化,后者产生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变)。而中国老、新中产阶层的产生几乎是接踵而至的,因为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就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这个过程被大大缩短。

从中产阶层在我国社会结构变动中的走向规律看,对于梦想进入中产阶层的各界人士来说,不难看出,只要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强调个人努力、抓住机遇,要想早日进入中产阶层并非天方夜谭。

中国特色,不必非得和国外比

中国中产阶层的类型具有中国特色,不必非得和国外比。

中产阶层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阶级斗争爆发

“阶级”一词在我国有着高度政治敏感性,可是中产阶层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就会出现激烈的阶级斗争。因为这是两个不同概念。

众所周知,阶级的产生古已有之,但它的含义并不相同。

19世纪英国法学家亨利·萨姆纳·曼恩认为,从农业社会及前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一种“从身份迈向契约的运动”。意思是说,在前农业社会,社会分层的地位常常是由先赋(即“身份”)因素决定的;而在工业社会,则是由后天的经济社会和自身因素决定的。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中产阶级的“阶级”含义。

如果说,西方国家的中产阶级组成人员是相对单纯的白领阶层,那么,中国中产阶层的构成应该说是“杂领”。它既包含老中产阶层,也包含新中产阶层。从职业看,前者主要是私营企业家、乡镇企业家、小业主等,是改革开放后市场转型的结果;后者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公务员等,是以知识和技能谋生的阶层。

这种由“杂领”组合成的阶级,并不是原来与“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相对立的“剥削阶级”概念,因而,不会因为中产阶层的出现就回到阶级斗争的老路上去,大可不必谈“产”色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催生了中产阶层

中国当代中产阶层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也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产生中产阶层。中产阶层的主要特征是工作,他们的工作很重要、也很辛苦。因为他们从事的是一些相对复杂、重要的工作,或者是专业人群,或者具有一技之长。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诸多不同。这就决定了我国的中产阶层类型和特征,也和西方国家的中产阶级有很大不同。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没有必要按照国外的标准来衡量中国中产阶层,包括家庭年收入、家庭资产标准等方面。不考虑国情,硬拦一条杠子,这样的划分标准缺乏现实意义。

某些权威机构认为,从我国国情看,中产阶层的界定标准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收入水平:从职业工作、劳动方式看,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从职业权力看,对下有一定的调度、支配、控制权,对上有一定的建议权、发言权;从收入及财富水平看,无论处在什么地区,个人年收入及财富折合人民币应当在2.5万~3.5万元之间、三口之家两位就业者的年收入在4万~8万元之间。

②生活质量:从吃的方面看,不但要吃饱,更要吃好、吃得科学,有利于身体健康;从穿着方面看,不但要干净、整洁,更要有一定品位;从用的方面看,现代家庭应该具备的中高档电器、家具应当基本齐全;从行的方面看,已经购买了私家车或者有能力购买私家车;从玩的角度看,家庭成员具有经常旅游、健身、观看中高档文艺演出等的愿望和经济实力,当然更重要的是行动。

③文化素质:从学习方面看,不但要有相应文凭,更重要的是注重平时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价值提升,不仅仅学习知识,还要具备其他许多爱好;从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方面看,应当包括道德自律、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回报社会等行为;从就业能力方面看,应当具有一技之长,具有与培训资历相符的职业专业技能。

中国中产阶层队伍将迅速扩大

我国中产阶层虽然形成时间很短,并且目前还在形成之中,可是其发展速度很快。

一个有力的证明是,仅仅还是在几年前,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还在斗胆预测说,20世纪末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将达到100万人。

可结果怎么样呢?调查表明,中国中产阶层人数目前已经达到8000万人以上 1。国家信息中心的预测表明,目前中国已经有2亿人进入中产阶层消费群 2。2001年,时任国家对外贸易部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的龙永图,在新加坡的一次讲演中大胆预测,在未来10年中,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将达到4亿。

所有这些预测,都在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做加速度修正。为什么?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发展太快,但基础薄弱。从购买力方面看,我国的消费水平还很低,许多地方还在着力解决温饱问题。消费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连续几年下降后目前只有37%左右,与美国的80%相比相差甚远。

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的中产阶层队伍还太小。提高消费水平的关键,不在于给公务员加工资,而是要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更多的人在城里找到发挥他们聪明才智的工作、进一步提高中产阶层比重,从而提高消费在推动经济增长力量中的作用,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由此判断,我国中产阶层队伍的发展速度会越来越快。

高等教育,中产阶层的孵化器

高等教育是中产阶层和中产思想的孵化器。知识经济、科教兴国现在已经深入人心,高等教育也已经走向大众化,这从一定程度上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将来踏入中产阶层打下了良好基础。

读有形的大学领取进入中产阶层的门票

从中产阶层的各种构成类型看,他们中的许多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受过以高等教育为代表的良好教育。

正如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吕大乐所说,香港的中产阶级类型主要包括以下3种打工者:一是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二是在私营企业做管理工作的经理人;三是在政府部门或非政府组织做管理工作的人。为什么是这3类人?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是通过读书,特别是上大学,然后变成中产阶级的 3。

在香港,虽然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期间,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一些没有上过大学的人也有机会进入私营企业担任非常重要的主管工作,但总体上说,尤其是从社会发展趋势看,还是越来越重视学历。如果没有大学毕业,现在要在香港成为中产阶级就非常困难。这个特点在全球都存在。

一方面,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读了那么多年书,甚至还要读硕士、博士,他们把最好的时光都用在了学习、考试上,当然更希望将来能有一个长远回报。表现在事业上,就是他们希望事业发展比较平稳。不一定要最好,可是一定要比较平稳,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平稳发展。

另一方面,无论你出生于怎样的家庭,只要你能读大学、并且大学毕业后能够从事专业工作,一般来说就能成为中产阶层。

这样一来就给所有人指明了一条路:无论你的家庭背景如何,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因为上大学需要考试,而且这种考试是公开进行的,凭分数录取,这就会让人看到希望,觉得读书有用,从而感到这个社会是公平的,由此增强生活和努力的信心。

目前在许多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上大学本身就意味着“成功”。无论是中产阶层还是工人阶级,都希望孩子将来能够上大学,目的也正在这里。当他们成为中产阶层后,对其他人的正面影响非常大。

吕大乐以自己为例说,他自己在20世纪50年代末出生,因为有机会上大学,才能进入中产阶级行列。他的那些同学经历都非常简单,就是因为读了大学,有文化、懂英文,而比他们大5~10岁的人都不懂英文,所以才有发展机会,成为香港第一代中产阶级。

读无形的大学也能进入中产阶层

有人说,能够上大学当然好啦,可是什么年代都不可能普及大学啊。这话说得对。对于没有条件上大学的人来说,一定要好好把握另一个机会,那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为自己进入中产阶层创造条件。

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表明,地球上人与人之间的基因密码99.99%是相同的。这就是说,人生来就应该平等拥有享有幸福、自由的权利,日后的差异只是因为机会不平等而已。

这包含两层含义:

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说,要积极利用有利时机创造财富(最大的时机是接受良好教育),让个人能量寻找适当出口(最好的出口是跻身于上述最容易产生中产阶层的职业类型)。如果赶不上这班车,就要赶紧上另一班车——互联网。

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是一所“无所不能的综合性大学”。重视并充分利用互联网,虽然不一定能取得大学文凭,可是却完全能获得比上大学更多的知识、修养、阅历,曲径通幽。

例如,即使你身处内蒙古最西边的一个小城额济纳,那里是大片沙漠包围着的一块绿洲,整个县城一到晚上9点就一片寂静,可是只要你坐在电脑前(那里同样有网吧),通过电脑屏幕看到的世界,就和坐在上海金茂大厦里的白领们一模一样,地位完全平等。这种资源分配方式在互联网没有出现时是不敢想像的。

说得更直接一点是,互联网对亚文化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互联网的出现,给了你一条实现机会平等的最基本途径。

另一方面,对于政府来说,要尽快建立包括起点平等、规则平等的新秩序,以取代等级为基础的传统社会旧秩序。

这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组织良心发现后的恩赐,而是基因组图谱告诉我们,这是“上帝”的要求;没有了传统等级制度观念的新新人类,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种种不公。

这个问题不解决,和谐经济、和谐社会的愿景就不可能实现。

批判吸收,摒弃中产阶层趣味

无论何种类型的中产阶层,都有他们的固有弱点。无论是学习还是希望加入中产阶层,都应当扬长避短,摒弃中产阶层趣味。遗憾的是,这一点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中产阶层趣味

中产阶层趣味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有人称之为“白领文化”,也有人称之为“中产阶层文化”。无论是什么,虽然谈不上“低级”,但也“高尚”不到哪里去。

我国中产阶层的基本骨干是白领阶层。一提到白领,许多人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某种优裕、休闲的生活场景。其实,白领,严格地说是中产阶层,多数人生活得并不轻松。就像台湾歌手郑智化在一首名为《中产阶级》的歌中所唱的那样:“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扛着面子流浪在人群之中。我的眼光很高,我的力量很小;我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偷偷跌倒……” 4

中产阶层趣味的典型特征,正如提出中产阶级经典定义的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所说,“思想保守、生活机械单调、缺乏革命热情、但为维持其体面与其地位相称的形象而拒绝流俗和粗鄙的大众趣味。”这与我们在电视广告中所看到的中产阶层形象有根本区别,所以大可不必为了中产阶层化而丧失自己。

中产阶层趣味无法扛起文化职责

中产阶层的特点是追求心满意足、知足常乐,根本缺少文化本质特征中所要求的那种对生命的渴望、悲天悯人的终极关怀;他们不肯承载太多太重的情感、付出太多太重的代价,自觉保持一种驯服的协调指导,根本缺少文化本质特征中所要求的那种对时下社会的对抗;他们没有私人财产、没有根本立场、没有独立地位、没有理想和信仰,根本缺少文化本质特征中所要求的关怀和真实意识。

与其说这是文化,还不如说是享乐主义。

从人的生存策略看,或许这称得上一种“聪明”,可这决不是一种文化,更谈不上先进文化,根本无法担当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职责。

正如西方知识分子问题专家爱德华·希尔斯所说:在当代社会,知识分子的社会道德水准在普遍、急剧地下降,究其原因就在于过分的“专业化”放弃了社会责任。例如,常常见到一些专家学者(他们当然属于中产阶层啦),整天陶醉于为学术而学术、为赚钱而学术,整天围绕着核心期刊、科研项目、社科获奖、学术职称而开展种种研究,却根本不考虑这些东西能够给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根本不具备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灵魂 5!

不难看出,人类在整个20世纪直至今天出现的许多精神困惑,都与中产阶层趣味有关。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人人耳熟能详的“混”!

享乐主义古亦有之,为什么只有在这100多年来才使得现在的人越活越糊涂、越活越没劲呢?关键在于,这种享乐主义已经成了一种文化形态、文化精神,从而使得“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已被享乐主义所支配,享乐主义又摧毁了作为社会道德基础的新教伦理。” 6

这一点在西方国家表现得更为明显。

1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P254页。

2 《未来5年我国中产阶级人口达2亿》,2001年7月21日信息时报。

3 吕大乐:《香港中产阶级》,2004年2月开放时代·OPEN TIMES杂志。

4 本书第4章至第10章的标题,就是歌曲《中产阶级》中的歌词。

5 潘知常:《高雅的赝品:所谓“中产阶级趣味”》,2004年10月8日中国人人网。

6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P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