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处点拨】(1 / 1)

孩子的知识面广肯定有好处。但父母必须知道,如果孩子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感兴趣,必定意味着他已经接触过了这方面的知识,并且有所体验,这样才会感觉到它的有趣。如果孩子对这方面完全没有接触,就不可能对此感兴趣。

所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首先要从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开始,慢慢加以积累。例如,孩子的阅读兴趣要从识字开始,识字越多、可读的书类别越多、范围越广,他的阅读兴趣才可能越浓。

正确看待知识面与考试分数之间的关系,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孩子考试虽然考的是教材上的知识,可是却不仅仅限于教材上的内容。知识面越广,越有助于孩子考高分。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学习关键在于积累

有人认为,学习文科关键要靠积累。其实,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如此。知识积累越多,考试越容易得高分,而积累的途径主要有:

①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孩子注重从生活中发现和获得各种知识、素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慢慢扩大知识面。

②认真听课和练习。老师讲课的内容都是经过筛选后的精华,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启发作用,练习则有助于加以巩固、积累。

③看书读报。看书、读报、看电视新闻、听广播,都是快捷、有效积累知识的好办法,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综合能力,扩大知识面。

④习作。知识面广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好文章,只有经常练习,把积累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识。

广闻博见有助于考试

除了正儿八经的学习以外,孩子平时的广闻博见也会对考试有好处。特别是这些年来考题越来越活,有许多是直接来自于生活的。

哈尔滨市的中考语文卷中就有这样一道选择题:“下面文章与报纸栏目不一致的一项是……A.《就美售台武器问题,我向美提出强烈抗议》——《时事纵横》;B.《纳米可葆兵马俑青春》——《科技博览》;C.《市民学校吹新风——动力区哈平街道办事处市民学校的故事》——《校园之光》;D.《省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庆六一少儿图书展》——《文化长廊》。”正确答案是C。许多家庭明明有报纸,可就是不准孩子看,怕影响学习,考试后这些父母后悔了,说早知道会考报纸上的内容就不该不让孩子看报纸。有的甚至当即决定,回家后马上订报纸,为孩子将来考大学“做准备”。

知识的积累有一个过程,靠“恶补”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所以,从小就要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养成一种爱学习、爱思考的好习惯。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重点放着培养兴趣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孩子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提高求知欲。孩子如果在早期就获得了“零星”知识,对世界“模糊”框架有所认识,并且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学习上就一定会占上风。

孩子知识面的广泛、兴趣点的多样化,需要各种知识的早期“埋伏”和“设置”。所以,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比什么都重要,不要只仅仅限制于知识的积累,更不要局限于死记硬背上。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目前的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很少看课外书,他们的主要理由是作业还来不及做呢,哪里还有时间看书?这确实是一个问题。知识的海洋浩如烟海,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孩子学到有用、急需要的东西,既扩大知识面,又不影响在校学习。

对于这些孩子而言,最值得推荐的是英国当代作家毛姆(1874~1965)的“跳跃读书法”。

他举例说,“当你读蒙田的作品时会发现,他按当时的习惯,在散文中像撒胡椒末一样大量引入拉丁文格言,除了专家学者,谁都难免将它们略去不读。”即使拿到一本值得通篇全读的书,也可以使用跳跃读书法,对重要部分读细些,无关紧要的内容索性大段地跳过去。

他认为,一个人完全可以同时读几本书,多种书交替着读,既便于获得较多信息,又能获得较好的读书效果。

丰富孩子知识面的一条主要途径,就是让孩子适当关心时事新闻。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面试的题目多与时事新闻有关

现在有许多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针对这一点,各种考试包括高校自主招生都纷纷加大了时事新闻力度,注重考核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综合能力、发展潜力,而且基本上没有标准答案。如果孩子的知识面欠缺,这方面就会失分很多。

例如,2007年南京大学自主招生、保送生面试时,就首先让每个孩子从一叠信封中任意抽取一题,单独准备3分钟后,开始向5位考官陈述并回答问题,时间为10~15分钟。

一位孩子抽到的题目是“请你列举2006年发生的大事。”他连连摇头说,自己平时并不关心时事,所以只记得松花江污染、萨达姆被执行绞刑,其他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另一位孩子抽到的题目是“请你阐述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她称自己答得并不好,只记得历史书上的一些内容,而当时发生在两国之间的一些大事并不了解。

适当关注新闻马上就能得分

适当关注时事新闻,不但能丰富知识面、拓展思维,而且很可能与考试题目相“吻合”。如果是这样,孩子不加思索就能回答问题,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当然就能得高分了。

在上述同一次面试中,苏州实验中学的一位女孩抽到的题目是“有一个村庄,经常有黑熊出没,黑熊威胁到村民的人生和财产安全,但是黑熊又是国家保护动物,如果你是村长,该怎么办?”她说,这是发生在我国的一个真实事例,她在网上看到过,所以回答起来观点非常鲜明:一是既不能伤害熊,又要保护村民利益;二是请科研机构帮忙,看看有什么好办法;三是把熊作为村里的特色发展科研和旅游。考官听了非常满意,而她笑得更开心。

孩子的知识面是和勤学、好问分不开的。而怎么学、怎么问,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知识面的宽和窄。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要求孩子不轻易说“我懂了”

复旦大学的一位高材生,学习经验是不轻易说“我懂了”。当课堂上其他同学纷纷“嗯!”地随声附和时,他常常把“嗯”后面的“!”变为“?”,由此学到了许多“额外知识”。

一般认为,“怒发冲冠”从语法结构上讲,应该是动补式短语,即停顿应该为“怒/发冲冠”。当老师在语文课上讲到“移就”这种修辞方法,并举例“怒发冲冠”这个词语时,他就想,这里的“怒”是否可以不看成“发”的修饰语,而看成被修饰的中心词,让“发上冲冠”作“怒”的补语呢?即使是“愤怒的头发”,又是否可以理解为拟人化的写法呢?

这种“三思而行”、而不是轻易说“我懂了”的学习方法,就非常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的深度。

问之前先动脑筋想一想

不要轻易说“我懂了”,并不是说不能向老师、同学、父母请教,而只是说在问之前要先动脑筋想一想。等到“百思不得其解”后再请教,不但会使疑难问题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更容易找出不经过思考容易忽视的问题,今后遇到同类问题时考虑得会更全面、更科学。经过这样一番动脑,脑子也会越用越灵。

尤其是在做各种各样的练习时,更是如此。因为归根到底,做练习的主要目的不是寻求答案,而是解题过程中怎样思考、怎样找线索、怎样计算、怎样避免疏忽和遗漏,一句话,怎样寻找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做一道题目的效果比做十道题目还强。久而久之,知识面就会比其他同学广得多。

阅读理解考察的主要是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材料评估能力等。

许多孩子看到阅读分析就头疼,往往“读得懂、做不对”,很难得到高分。其实,这方面除了语言能力以外,与孩子的知识面密切相关。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让孩子多读多看、有的放矢

中考和高考语文、英语中的阅读文章题材多样,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科学技术等方面;而且题材形式丰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新闻报道、广告、通知、操作说明、表格等应有尽有。

所以,让孩子平时就多读多看,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所积累,容易迎合中高考命题趋势。在此基础上,根据题型有的放矢进行解答,往往就能取得高分。例如:

①对于简单性的问题,一般只要通读全文,了解所叙述的重要事实和细节,就可以解答出来,甚至可以用原句来回答。

②对于理解性的问题,需要在对整篇文章的内容准确、立体理解的基础上,弄懂相关关键词、词组、句子,然后才能作出正确回答。

③对于推理性的问题,往往无法直接找到答案,而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对多种因素进行推理后才能找到答案。

④对于概括性的问题,要求在对全文进行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评价。这种题目对孩子的知识面要求最高。

改变不良阅读习惯

孩子通常喜欢自上而下、逐字逐句地阅读,岂不知这样很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正确把握作者在整篇文章中的观点。

改变不良阅读习惯,总的要求是:

①有选择地阅读文章,有的地方要细读,有的地方要略读。不仅仅理解字面的意思,更要掌握作者深层次的含义。

②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通过上下文来进行“猜测”,或者在不影响答题的情况下,先跳过去,不去管它。千万不要停在那里不动。

③遇到非常枯燥、很难理解的文章,可以先看后面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对照题目,回过头去看前面的文章,往往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