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1 / 1)

鲁班(公元前507~前444),姓公输名般。因为他是鲁国(今山东省滕州市)人,所以人们叫他鲁班(“班”和“般”古时通用)。

有一天,鲁班接受了一项重大任务,要建造一座大宫殿,而这要用到很多木料。于是,鲁班就派徒弟每天上山伐树。当时还没有锯子,徒弟们只能用斧子砍。面对一棵棵大树,徒弟们累得筋疲力尽,可是大半天也才只能砍倒三五棵树。

由于工期紧,一旦完不成奴隶主交给的任务要受重罚,第二天鲁班亲自上山察看。上山时,鲁班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坡上的一种野草,手就被划破了。鲁班虽然只是一名木匠,可是知识面很广,他立刻想到,如果借用这个原理,仿照小草两边的那种细齿做成一把锯子用来伐树,或许就能提高锯树的效率。

鲁班把他的想法告诉了铁匠,世界上第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钢锯条就这样产生了。鲁班把它用在伐木上,果然又快又省力。

这时鲁班又发现,用锯子锯下的木料表面毛糙不平,用斧子削和刀子刮都非常费事,于是又发明了刨子。

这样一来,前来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有一次他在传艺时,发现徒弟泰山并不按他设计的式样制作,并且喜欢强词夺理,于是把他给辞退了。

三个月后,鲁班去城里办事时,发现市场上有好几组精巧别致的家具,一打听才知道是自己原来的徒弟泰山的杰作。鲁班后悔不迭地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这就是成语“有眼不识泰山”的来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创造的源泉。一个人知识面越广,就越容易触类旁通。发明创造是这样,学习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