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对孩子的学习、考试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每个孩子由于先天、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影响,心理既具有求美、向善的一面,也有向恶的一面;既有积极乐观的一面,也有消极悲观的一面。如果这些方面得不到妥善解决,必然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生活,直接影响考试分数。
正确看待情商与考试分数之间的关系,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每当复习迎考时,孩子的知识水平实际上已经基本定型,所不同的是考试心态大相径庭。这时候的孩子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当的知识基础、解题能力。所谓复习,重点主要是放在摸索考试规律、力争在考场上发挥出最佳水平上来。与此同时,要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心态适应正式考试。这时候谁的心态好,谁的考分就高。而心态,则是情商的一部分。所以说,情商在迎考阶段表现得尤其重要。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三点:
心理准备
心理准备主要是指让孩子在考试前有一个适当程度的心理压力来警觉自己的行为系统,提高对复习、考试的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焦虑水平和考试成绩呈∩关系:焦虑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考试时取得高分。前者无动于衷,后者精神高度紧张,也会影响正常思维。
为此,要求做到优化环境、排除干扰。这主要是要远离成堆的复习资料和参考书,只保留一些最经典、最基本的复习材料,营造一种舒适、宽敞的复习空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个宽松氛围。
认知准备
认知准备主要是要做到合理定位、静心备考。
合理定位,是指要结合孩子平时在班上的名次排列,确定一个希望在考试中能够争取到的“基本目标”和“理想目标”,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积极情绪,以平和心态参加考试,不求超常、但求正常。
静心备考,是要在复习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哪些知识还需要补缺,心里非常清楚。只有这样,才会抓住重点,不至于迷失复习方向。
生活准备
生活准备,主要是指要有意识地调整作息时间,调整好人体生物钟,使得兴奋点和考试时间合拍,以最优的情绪、心理、睡眠、记忆、智力迎接考试,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射。
在此基础上,要平衡生活,一旦复习中感到疲倦时,应当毫不犹豫地停下来休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调节紧张情绪。
要让孩子自己整理、放置考试用品,让他挑选平时最喜欢穿的衣服、鞋帽,以增强考试自信。
考试前要熟悉考场和交通路线,不至于到时候慌乱无章。
心理学认为,情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五点:
帮助孩子认识自身情绪
这主要是和孩子一起分析他的性格特征:勤奋或懒惰。性格是一个人最鲜明、最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热爱学习的人,行动上必定是勤奋的;一个不喜欢学习的人,行动上必定是懒惰的。
帮助孩子妥善管理自身情绪
对于顺从型孩子来说,他们喜欢把自己的学习好坏归咎于老师、父母、外在因素。所以,父母和老师要对他们充满希望,这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对于独立型孩子来说,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完全建立在自身兴趣、能力、勤奋程度上,学习主动性强,更容易取得成功。
帮助孩子自我激励
对于内向型孩子来说,表扬比批评效果更好;而对于外向型孩子来说,批评比表扬的效果更好。在帮助孩子自我激励方面,要根据他们的不同性格来施加影响,这样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帮助孩子认知别人的情绪
班集体氛围主要体现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中。要鼓励孩子和同学、老师互动性学习,这样会更便于发挥他的学习主动性;在遇到矛盾时,要善于分析问题所在,开展竞争和合作。
帮助孩子搞好人际关系管理
孩子在班集体中免不了有情绪、认知上的相互作用。要为孩子培养一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团体氛围,这会给他带来一种愉快、舒畅的情感体验,从而具有一种主动、活跃的学习积极性。
情商的名词虽然很“高雅”,可是培养孩子情商的方法却很简单。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六点:
提高对孩子同情心、责任感的期望
在制定并执行“家规”时,要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前后保持一致。从孩子3岁起就可以要求他无条件地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让孩子随时随地做好事
和孩子一起随时随地做好事,是培养孩子同情心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当善良成为一种习惯时,孩子的情商必然会大大提高。
多多参加各种社区活动
这不但能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更能让孩子从中学到许多社会交往技能,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价值。
教育孩子诚实、守信、正直
孩子刚学会说话就会撒谎了,但直到10岁时他对信任的话题还不感兴趣。父母应当经常和他谈论这些问题,时间越早越好。
恰当利用孩子的羞耻和内疚感
羞愧和内疚之类的负面情感,能够有效地用来塑造孩子的道德行为,其对情感学习、行为的作用,要比正面情感大得多。
尊重孩子的隐私
孩子慢慢长大,越来越渴望独立、办事越来越遮掩,这时候应当约法三章,明确哪些是应当让父母知道的、哪些可以是他自己做主的。
着力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要求在尊重孩子个体情绪及其差异性的基础上,除了从宏观层面考虑问题以外,更要针对孩子的具体性格特点,引导个体情绪体验,提高孩子的情商。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从孩子个人出发
人的情绪最终要通过个人表现出来,所以,父母和老师要在关注“集体主义”的同时,更要注重孩子个体存在的独立性。为此要做到:
①注重孩子情绪的个体差异,通过交流、接触走进孩子内心。
②引导孩子积极归因,这会有助于孩子的情绪调节。
③提高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帮助他尽快地从情绪低落状态中恢复过来,从而产生积极情绪。
④激发和维持孩子的内在动机,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从周围人出发
这里的周围人,是指影响孩子情绪状态的各种角色,如父母、同学、同伴、老师等。
其理由是,每个人的情绪都具有感染性,要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孩子周围的人就必须:拥有积极情绪;善于进行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调节;善于营造、维持、增进良性互动关系;善于让孩子分享积极情绪。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地去影响、感染孩子。
当孩子出现消极情绪时,要及时帮助他把消极情绪快速调整为积极情绪。这时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是应用NLP(神经语言程序学)。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四点:
身体法
这是指让孩子学会用调节身体的办法来调节情绪,主要包括:
①微笑。微笑是不需要理由的,可是却能给人带来快乐情绪。
②抬头,深呼吸。用行动来向世界宣告,你是一个成功者。
③做事速度加快20%。从而使得你没有时间去考虑是否快乐。
④说话声音提高20%。简洁、有力地说一声:“我喜欢我自己!”
⑤正视对方眼睛,说话短促有力。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导演法
这是指让孩子学会从他过去的记忆里制造出美好感受,步骤是:
①想象。想象一个你讨厌的人,你和他之间最近发生过什么事?
②测试。感受一下自己的心情,到底有多糟糕?
③变速。一边想着那件事,一边把画面速度加快10倍。
④变形。把画面压扁,想象着他已经扁成了抽水马桶。反复几次。
⑤变声。把这个你讨厌的人的声音变调,越古怪、越可笑越好。
⑥测试。现在再体会一下你自己的心情,是不是已经好多了?
换框法
这是指消极情绪把孩子的思想给框住了,所以感到不愉快。而现在要通过换框法,去掉这个框,从而使得孩子积极起来。
例如:如果孩子被别人冤枉了,很不开心,他会说:“因为我被冤枉了,所以我很不开心。”现在,把引号中前半句的“因为”放到句末,后半句改用反义词,这样就成了“我被冤枉了,所以我很开心,因为……”让孩子自己续写后面的句子,如“以后我就知道了不能这样开玩笑”等等。这时候,孩子的情绪就会变得积极起来。
提问法
这是指让孩子不再在旧的情绪上打转,而是更注重解决问题。
例如:当孩子怎么也做不出题目来时,不是总想着为什么做不出来,而是自我发问:我为什么要做出来?我怎样才能做出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