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生命的质量不仅仅是由生命的长度决定的,更应该有着生命的宽度。而生命的宽度中一定有对文化的仰望。无锡就有这样一群热爱文化、传播文化的可敬可佩的文化人。
芸是我认识的第一个传统文化传播者。在我眼里,她跟那些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人相比毫不逊色。她教了我很多有关中国古诗词的知识,如平仄、对仗等。后来,我学着写诗,从遣词造句、到联与联之间的承接、再到整首诗的意境,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指导我。可以说,她是我在中国古典诗词学习方面的引路人。
后来,我又认识了娟,为了传播传统文化,她到学校去从事诗教工作,教一群初中生诗词,至今已有7届学生。
吟诵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读书法,有着两千多年历史,在历史上的教育教学中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历代流传下来的诗词很多是用吟诵方式创作出来的。今天,我们经常可以在电影、电视剧里看到古代的读书人摇头晃脑地读书。在众多的吟诵流派中,近代国学大师、无锡国专的唐文治的唐调流传最广,影响力也最大。在碧山吟社,也有一个热爱吟诵并且在这方面相当有造诣的诗友,他是茶农。我就是从他那儿对吟诵有了更多的了解。
沧海每周六都会讲解《论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出自曹操的《观沧海》,诗中描绘了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的抱负。虽然不清楚他的名字是否跟曹操的那首诗有关,但是他热心于文化传播的行为充分展现了宽广胸怀。他在讲解《论语》过程中,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充满正能量。听他的《论语》讲解,你会生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
在碧山吟社,像芸、娟、茶农这样热心传播传统文化的诗友还有很多。袁社长、徐社长、白鹭大姐、毛老师、周老师、唐老师、老魏、枫叶等诗友,都不遗余力地进行着传统文化的传播。
严老师是一个睿智的人,也是一个目光深远的人。著作等身的他以极大的热心和热情鼓励并帮助众人。在严老师的主持下,我们每年都有一本群刊面世。群刊虽然不是正式出版物,但它就像一个文学的摇篮,作品能被收录在群刊里对于群友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而且,听说已经有10多位群友在严老师的帮助下出版了自己的著作。
陈彤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熟悉。作为近代外交家薛福成的后人,多年来,热心公益的她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瑾槐书堂是她传播文化的阵地。被陈彤的精神所感召,许多人都自愿地成为瑾槐书堂志愿者,长者有年过八旬的钱氏后人,幼者有跟着志愿者妈妈一起来的10多岁的小学生。我也是众多志愿者中的一个。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平时教的都是些小朋友;作为一个志愿者,我在瑾槐书堂给一群成年人上英语课,看到那么多成年人利用周末来学习英语真的很感动。陈彤的文化公益活动都是采用讲座形式,每次都会邀请某个领域里的名家。每次讲座,听众都人满为患,有时连走廊里都站满慕名而来的人。为了进一步深化讲座效果,陈彤还会建议听众把听后感记录下来。
大唐盛世,汉文化对世界影响深远。现在文化自信又成为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享有“天下言正学者首东林”之声誉的东林书院就在无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精神在今天的无锡依然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