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见过祖父,对祖母也没有多少印象。想来他们是勤劳而又善于过日子的,因为他们有连父亲在内的4个儿子、2个女儿。他们抚养大这6个孩子已属不易,更不要说4个儿子里没有一个是文盲,这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六合农村的农民来说,极其不易。然而,祖父母在解放后被划为富农,不好的家庭成分为父亲和母亲后来的生活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我的父亲个子不高,上过几年私塾,颇有点文化,写得一手好字。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家里的春联都是自己写。于我们家,这是一件隆重的事,对来年生活的第一个美好期待就寄托在那红红的春联上。有时候,也会有邻居来请父亲帮忙写,拿不拿纸墨来都没关系,只要开了口,父亲就必定会认认真真地写好。
我的外公长得高高大大,浓眉大眼,很是英武,对子女充满爱心。母亲是他的第一个孩子,长得也最像他。母亲兄弟姐妹众多,因为生在1930年代的苏北农村,她没有机会读书,却天生聪明伶俐。13岁时,母亲曾经在冬闲时被选去参加宣传队,外公特意为母亲打了副银镯子。我18岁时,母亲把这副银镯子传给了我。母亲说,姐姐出生时有银脚镯,哥哥出生时有银锁,因为历史原因,我出生时却什么都没有。这副银镯子从母亲13岁起就一直陪伴在身边,不仅仅是对过去光荣的记忆,还承载了外公对母亲深沉的父爱,对于她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现在,母亲留给我的这副银镯子,已经成为我心中最宝贵的珍藏。
从来没有读过书的母亲是个爱学习的人,大概是因为有在宣传队工作的经历吧,后来七七八八地认得了一些字,有机会成为乡里的妇女干部,还曾经作为代表去南京开过会。这样,母亲便有机会认识了有文化的父亲。经历过“**”、吃过千辛万苦的母亲,晚年信了基督教。她竟然能把一本《圣经》从头看到尾,还能讲给别人听。也许是上天垂怜吧,母亲病重到去世期间正值我暑假,使得我能有幸陪侍母亲一个多月。期间,我深刻体验到了母亲的人格魅力:经常有我根本就不认识的人来家里看望母亲,陪母亲说话,鼓励母亲,带来各种营养品和偏方,甚至很多人结伴来到家里为母亲做祷告,努力地想要救治母亲。
母亲是善良的。母亲是乐观的。母亲是坚强的。母亲也是有远见的。
母亲和父亲结婚后的几年里,先后供我最小的叔叔和我最大的堂哥继续他们的学业,毫无怨言。母亲病重期间,大堂哥多次来看母亲。他感慨地说,要不是母亲度量大,舍得花钱供他和叔叔读书,他也不可能有机会成为老师。姑姑还说过,在自然灾害的那几年里,到处都有人饿死,但是他们那一大家子一二十口人没一个饿死,幸亏母亲和父亲省下自己的口粮去接济家里的那些亲戚们。因为种种家庭琐事,诸如母亲不肯听从大伯他们的要求让我们姐妹辍学回家干活等,大伯对母亲很不满,处处看不惯母亲,屡次挑起事端。因此,我们跟大伯的关系并不亲厚。但是,在大伯查出食道癌后,母亲不计前嫌地到处打听治病良方,不顾自家本就不宽裕的经济条件,买营养品送给大伯,希望能帮助他多活一些时日。至今我还记得,那时我上初中,母亲有时会给我一些钱,让我买些肉,放学时带回家,给大伯增加营养。
我也是得益于母亲的善良才得以活命的。我出生于1968年,还没出生家庭就已遭横祸。母亲说,她在生我时家里连一碗米都没有,幸亏有好心的邻居趁着黑夜偷偷地送来些米和鸡蛋,帮助我们度过那段艰难的日子。这大概就是,为善的终得到善待吧。
祖母得知我出生了,赶来照料母亲,商量给我取名。祖母看着门外连绵的阴雨,叹着气说,就叫“小雨”吧。母亲迟疑了一下,说,生她的前一天还在下雨,生她的第二天就晴了,还是叫“晓晴”吧。从来没上过学的母亲肯定不会去读诗词,更不可能看过元代元好问那句流传并不很广的诗:“西楼晓晴花作团”。她仅仅是出于本能,希望生活中能有一些温暖的阳光,想要她的小女儿生活中少一些阴雨、多一些阳光!
在那段艰难活命的岁月里,无论多么困苦,母亲一直带着我们姊妹3个。生活状况稍有好转,就不顾生活的艰辛,陆续让我们3个都去上学。即使有亲戚们反复劝说,女孩子不用读书,应该帮着干活,母亲还是坚持着不让姐姐和我辍学。可以说,没有母亲当时卓有远见的坚持,就没有今天有知有识的我们。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姊妹3人形成了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良好关系。我永远不会忘记哥哥、姐姐给予我的帮助。1988年我高考前夕,哥哥用自己辛苦挣来的钱买了支人参,为我增加营养,希望我能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我结婚的时候经济条件很差,什么都没有,是真正的裸婚,唯一的首饰是姐姐在姐夫的支持下送给我的一只金戒指和一条金项链。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些东西。那一切在我的眼里无关乎金钱,纯粹是姊妹之间深深的情谊。而我也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助哥哥姐姐。
父亲是慈爱的。父亲是柔软的。他总是替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那个乱世造成的错,给太多的人带来无法弥补的痛,这太多的人中也包括我们一家。而父亲把他的余生都用来补偿他的妻子和儿女。
母亲因为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时期吃过太多的苦,晚年脾气变得很暴躁,有时候会因为一些旁人看起来无关痛痒的小事,不受控制地与父亲争吵。几乎每次争吵的结果,都是父亲以忍让和沉默、甚至认错结束,哪怕事实上他一点错都没有。而这一切,仅仅是他希望母亲能消消气。
几十年前,草莓在我们那儿是还不太能常见到的水果,能很偶尔地吃到一次草莓,我们都雀跃不已。有一个春天,父亲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了几株草莓苗,栽在屋前的空地里。初夏的时候,草莓结出了红红的果子,我们别提多开心了。
我结婚后远离父母调到无锡工作和生活。我和老公都是无锡的第一代移民,没有亲人在身边,在我们的女儿出生后,生活和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窘。当时,我哥哥的2个孩子都还小,需要有人照顾,母亲实在走不开,没办法长时间来帮我们。母亲在照顾我坐完月子后就回老家去了。60多岁的父亲舍不得我们,自告奋勇地留了下来。在我休完产假回单位上班后,白天就是父亲一个人承担起照顾我4个月大的女儿的重担。他以对子女强烈的爱心和作为一个男人极其难能可贵的极大的耐心和细心,精心呵护着他外孙女的成长,帮助他小女儿一家过上正常的生活。
晚年的父亲和母亲,最得意的事情大概就是出去旅游。每次出去之后,回来都会津津有味地向我们讲述旅途中遇到的趣事、看到的美景和吃到的美食。每次旅游回来时,父母总会带回各种各样的特产,一一分给每个子女。有一次,我帮他们报了个团去北京,他们高兴得像孩子一样,盼着出发的那一天快点到来。因为,这不仅仅是他们第一次乘飞机,而且对于他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北京是一个特别神圣的地方。至今还记得,父母出发的那天早晨,我被早就定好的闹钟吵醒,起来准备帮父母做早饭。结果,刚走到餐厅,就看到他们已经在吃早饭了。他们一定是心情激动,早早地就醒了。怀着朝圣的心情,他们到了北京。70岁的他们跟年轻人比毫不逊色,一个景点都没拉下,而且还像年轻人一样爬上了长城,在长城上很神气地拍照留念。回到老家后,他们还很开心地把乘飞机的感觉“添油加醋”地讲给老邻居们听。从北京回来,他们为我们每人带回很多礼物,却没为自己买多少东西。后来,父亲悄悄地告诉我,母亲当时其实看上了一只玉镯,但是没舍得给自己买。当我后来买了一只玉镯送给母亲时,她死活不肯要,说,你自己还没有呢,你先戴,以后再给我。他们总是把对子女的爱藏在一件件看似平常的日常事情里。至今,回想到母亲当时那认真而又固执的样子,我仍然伤心不已。
现在社会上的离婚率很高。其中,既有两个人结婚后感到对方不是当初自己喜欢和选择时的那个样子,与自己的预期不相符,无法做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有不少离婚案是因为有了双方父母的不当掺和而造成的。那些因为家长掺和而最终以离异收场的婚姻,基本上都是各自的父母帮亲不帮理,千方百计地帮着自己的孩子去对付对方、压制对方。时间久了,当初再好的感情都会变得越来越淡,甚至于反目成仇。婚姻走到这一步,自然很难再往下走。我的婚姻磨合期自然也少不了吵吵闹闹,有时候气头上也会说很过分的话。跟那些胡乱介入子女婚姻的父母不同的是,我的父母几乎不拉偏架。除非不知道我们吵架,如果被他们知道了,一般情况下都是批评我,至少是先批评我。有一次,我很生气地说,为什么总说我不好?母亲说,难道要我们去说小邵(我老公)不好吗?他不是不懂道理的人,我们说你,他自然也会想想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再说,人无完人,要看一个人的大方向,不能死揪着一点不放。至今看来,他们对待子女的婚姻态度非常正确。正是因为有了父母的正确指导,我的家庭才逐渐形成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体谅和互相包容的基调,家庭才会越来越幸福,在这样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也成长得很好。
我总是后悔,后悔当父亲母亲还健在的时候没能多陪陪他们,总觉得他们还很健康,以后陪他们的时间有的是,先忙完手上的事情再说。然而,噩耗总是在你毫无准备的时候突然砸向你,砸得你目瞪口呆。你以为的以后永远都不会再来。记得那次父母一起从我家离开回老家去,我送父母到小区外,等他们乘上车再跟他们告别。父母笑着说,你回去吧,我们回去过过再来。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悲从中来,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我站在那儿呆呆地看着越开越远的车子,久久没有回去。那次离开后,母亲就再也没能回到我家来。
林清玄说,日日是好日。于是,想到了母亲。母亲患肺癌,从发现到离世近6个月。清醒如常时,信基督的母亲有力气的话逢礼拜照样去做礼拜,对每一个来帮她的医生、护士表示感谢,甚至记得我的生日。因为这个病,她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但是从来没听见她抱怨生命。于是,想到了父亲。父亲是个极善又极耿的人,而母亲则是刚强的,父母之间争争吵吵是家常便饭。吵得厉害的时候,两人都说过“你老了以后生病了别想我问你的事”这样的狠话。然而,母亲一病,已年过80的老父亲总是不顾自己的苦和累,尽心尽力地照顾母亲。甚至,不放心我们这些做子女的,怕我们照顾得不够周到,做得不够好,母亲会觉得不舒服。
对于母亲来说,即使在最遭罪的日子,大概也是好日吧,因为,她是那么地热爱生命;而对于父亲来说,跟母亲吵架、服侍母亲的日子大概也是好日,因为,那也是有个伴在一同走过生命中的每一天啊。即使母亲去世的日子也是好日,因为她不再受病痛的折磨,不再受苦。
母亲过世后,无论我们做子女的如何哄父亲开心,他都一直郁郁寡欢。尽管我们这些子女小心翼翼地照顾他、关心他,跟他一起聊天、带他去体检、陪他去旅游,在母亲过世的1年5个月之后,原本一直体健的父亲突然撒手人寰,去天堂见母亲了。那个令我们痛彻心肺的日子,对于父亲来说大概也是好日吧,那一日他见到了天堂里的母亲,从此永远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