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09年)有人士分析披露,以北京地区为例,“职工工资”里面可能高达66%的份额并不在市民腰包里。此言一出更使舆论沸腾。如何让统计数据更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有关数据统计发布部门面临着媒体、民众的改革呼声。
——摘自某公开报道
“职工平均工资及其增长速度”是目前最受我国公众关注的统计数据,但说实话,这也是一个对公众来说最没有用的统计数据。
究其原因在于,这个数据不但与人们理解的概念相差甚远,而且只要一谈到“平均”,就很难与某个具体的人挂起钩来。也就是说,无论你的工资收入与平均工资相比是高是低,其实都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2011年4月5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统计局宣布,2010年上海市职工平均工资46757元,比上年增长9.3%。2011年5月7日北京市统计局宣布,2010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50415元 1。
这里,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个指标中的“工资”究竟指什么?
根据1990年1月1日国家统计局第1号令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劳动统计制度上的所谓“工资”包括以下6个部分:①计时工资;②计件工资;③奖金;④津贴和补贴;⑤加班加点工资;⑥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而从公众角度看,工资的概念就该是指“基本工资”或“合同工资”。工资就是工资,不能包括各种津贴和补贴,否则也就无所谓“基本工资”、“合同工资”、“津贴”、“补贴”这些概念及区别了。
从中容易看出,两者之间有不小的认知差距。更不用说,目前许多单位发放的奖金、津贴、补贴占有相当大比重,有的甚至占到总收入一半以上。这样一来,大多数公众感到自己的收入并没有统计部门公布的平均工资高,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这种理解差异外,职工工资总额中所指的工资是指税前工资,也就是说,这其中还包括单位为你代扣、代缴的各种应该由职工个人缴纳的项目,如养老金、医疗保险金、住房补贴、个人所得税等;此外还包括通过实物形式发放的各种劳动报酬在内。
换句话说就是,职工工资总额并不是职工在工资单上看到的“实发”工资,甚至也不是在工资单上看到的“应发”工资(因为许多纳入“工资”项目的收入并不出现在工资单上)。这样,公众也就更感到自己的实际收入与“平均工资”之间有不小差距了。这个差距究竟有多大呢?
据中国保险报所做的一番测算:北京地区职工养老保险的单位缴费比例为20%,个人缴费是8%;医疗保险的单位缴费比例是7.5%,个人缴费是2%;生育保险的单位缴费比例是0.6%,个人不缴费;失业保险的单位缴费比例是2%,个人缴费是1%;工伤保险的单位缴费比例按照行业性质不同分为0.6%、1.2%、2%三个档次,个人不缴费。这样算下来,个人工资总额中的扣付比例已经占到42%,再加上单位和个人各需缴纳不超过12%的住房公积金,这就意味着职工工资总额中约有66%的比例最终不能到达职工手里,到手的只占34% 2。
要知道,这还只是税前收入,在此基础上还要扣除个人所得税。
对于这种实际到手工资只占工资总额1/3的统计制度,大多数公众无法理解,甚至认为这是在玩数字游戏,因为它根本无法反映人们在工资收入方面的差异性。所以,每当这种数据一推出,马上就会遭到一片质疑,人们普遍感到它掩盖了工资分配中的差异性(不平等)。
2009年春节前夕,广州某企业职代会因为本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没有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上报的高,与企业领导人发生争吵。后来,企业人力资源部不得不向职工代表们“如实交待”这个数字是怎么计算的。最后,虽然情况说清楚了,可是仍然有许多职工代表表示强烈不满。
他们认为,企业把这些代扣代缴项目如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统统算在“职工”头上毫无道理。这就像居民家中所用的自来水,水费虽然是按吨计算的,但消费量却不是看家中的水表(实际数字),而是看自来水公司的出水量,沿途的跑冒滴漏全都要算在你头上一样可笑。
统计部门的解释是,他们公布的职工工资数据,依据的是国家统计局的《劳动统计报表制度》,具体地是把各级地方统计局和政府部门回收上来的统计报表层层加总,这种统计范围包括全国160万家左右的城镇单位。这些单位之所以要向地方政府统计部门报送报表,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有关全国所有城镇法人单位都有如实向统计部门报送统计报表义务这样一条规定。
职工工资数据确定了,发放这些工资的人数也有了,那么所谓“平均工资”就出来了,这就是这个季度或这个年度的职工工资总额除以同时期职工人数的结果。当然,这是一种算术平均数。
除了把所有“发给”职工的工资收入(包括货币和实物、个人所得税,实际上到手的只占1/3左右)全部算在职工工资总额,从而产生很大的偏差,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这些数据准确吗?
按理说,根据劳动统计报表得到的职工工资总额应该是准确的,但事实上必须剔除两种情况:一是故意瞒报、少报,二是计算错误。
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计算错误基本上可以杜绝,但瞒报、少报时有发生,这主要是一些单位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少缴一些社会保障费用。道理很简单:职工社会保险费用是根据工资总额百分比缴的,工资总额数字小了,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也就相应减少。
既然是瞒报、少报,统计部门当然就很难发现这部分数字究竟有多大。为此,统计部门通常会把得到的工资数据与其他相关数据对照,通过这种办法来对工资数据进行核实、调整。
以职工工资总额为例,通常是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个指标来比较。目前我国职工工资收入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相当高,一般要占70%左右。所以,把这两个数据进行比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判断职工工资总额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举例来说,把2003年到2010年我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速度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趋势进行比较,能发现两者关系基本上一致;然后,再把它与税务部门收取的个人所得税数据进行比较,相互之间也能基本保持一致。
上面提到,“平均数”最没有说服力,既然如此,为什么国家统计局要热衷于公布“职工平均工资”这个指标呢?
应该说,这种做法既是国际惯例,也是我国现行统计制度的规定。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平均数有它的特殊作用;二是受各种条件限制,统计部门目前掌握这样的数据最方便。
首先从平均数的特殊作用看。平均数是统计学上一个最基本的指标,最能反映总体一般情况和变化趋势,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状况。设想一下:除了平均数,还能用什么指标来反映总体一般情况呢?
职工平均工资这个指标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有了,当时叫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与当时非常稳定的物价水平相适应,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我国的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数据基本上没什么大的变化。1978年改革开放后,这个指标数据开始平稳增加,并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每年几乎都是以两位数速度在增长。
整体上看,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分为三大块:政府、企业(单位)、个人,这三者之间的比例控制并调整在怎样的一个程度非常重要,而职工平均工资这个数据非常有助于政府及时了解并掌握这方面的情况。
当然,这种平均数不仅仅是指全国职工平均工资,还包括分行业、分地区、分经济类型的职工平均工资。读者如果要了解这方面的详细信息,可以通过《中国统计年鉴》或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查到。
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三大块比例看,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在1995年开始发生变化。总体来看,政府和企业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个人收入比重不断下降。例如在2007年的整个国民收入中,政府大概占19.2%,企业占21.3%,居民个人占59.5% 3。
对于政府来说,职工平均工资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通俗地说就是,它首先是为计算GDP服务的。具体地说,在物质生产和实物生产部门,总产出扣除中间部分的投入就是增加值。把各部门增加值汇总在一起,就是它们的GDP。而在非物质生产部门,GDP数据通常要根据工资数据来推算。尤其是在我国,整个服务业统计很不健全,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就不得不要用到职工平均工资这个数据。
除此以外,在政府制定政策时,职工平均工资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一个重要依据。即使在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时也是如此,例如在计算社会保障基金、确定经济适用房购买标准、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优抚救济标准、司法部门确定人身损害司法赔偿方面,都必须以它为基础。
无疑,职工平均工资每年都会增加,即使你的实际工资收入没有变动甚至在年年下跌,“平均工资”仍然在不断增长。
许多公众由此感到担忧:政府、专家把它当做权威资料引用,会不会对国民经济产生误导呢?有的甚至怀疑自己还究竟是不是“职工”了,或者怀疑自己所在单位是不是“效益特差”?因为看来看去职工平均工资每年在增长,而自己的工资收入却一年不如一年。但看来看去又好像都不对,因为单位和领导还年年被上级部门评为先进呢!
这种疑问的表现之一是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后,当年第三季度我国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并没有产生明显变化,与2007年第三季度相比,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居然高达18.3%。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企业进行了裁员,而且裁员力度还不小,但这些裁员对象主要是一线工人,他们的工资水平本来就低,在工资总额中所占比重小,所以对企业整体平均工资水平不会产生太大影响;甚至,还完全有可能因为这部分员工人数减少,使得整体平均工资水平有所上升 4。
由此不难看出,职工平均工资只是全国职工中一部分收入较高,以及工作性质比较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这样一厘清,貌似“全国”的职工平均工资,实际上就变成了全国“部分”(而且是少部分)职工的平均工资了。
如果把目光放到全社会,虽然同样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所得到的社会分层“平均”数据就大不一样,并且更贴近公众感受。
例如,2009年10月27日零点研究资讯集团发布的抽样调查表明,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27%的城市家庭总收入比2007年减少,52.6%的家庭收入基本没变。这就是说,2008年我国有79.6%的城市家庭收入没有增长,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大幅度提高不符。进入2009年后,这种收入下降趋势更严重,具体表现在,2009年1到5月,我国有31.0%的城市家庭收入比2008年同期下降,基本不变的占54.4%,两者合计,在这期间收入没有增长的城市家庭比例高达85.4%,比2008年的79.6%又有进一步上升 5。
所以说,如果统计部门的职工平均工资数据只来自全国收入较高的少部分职工,就必然会缺乏代表性。
具体地说,从统计部门得到的工资总额来源看,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国有企业、国有事业、机关单位;二是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三是其他单位,如内资企业的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公司、联营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外资企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外商合资企业、港澳台合资企业等,大约涵盖1.2亿城镇从业人员。其中并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在内。
从国家统计局掌握的数据看,目前我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高达6000万人,大约相当于现在劳动统计报表制度中统计的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一半。换句话说,目前职工平均工资数据只来源于所有从业人员中的2/3。以2/3的人的数据去反映全貌,当然要以偏概全了。
更不用说,还有大量的乡镇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没有包括在内。如果把这部分数据包括在内,目前计算职工平均工资的人数就迅速下降到了全国城镇职工总数的40%。资料表明,全国城镇在岗职工一共有3亿人,而现在纳入劳动工资统计口径的只有1.2亿至1.3亿人,差不多60%的员工没有被统计在内 6。
接下来,再看这部分没有被统计在内的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的平均工资水平究竟有多高。
根据我国部分地区调查得到的统计结果,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只相当于城镇劳动统计报表中平均工资的60% 7。这表明,把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也纳入到整个劳动统计报表制度中,会明显降低历年来公布的职工平均工资数据。
目前,我国正在试行私营企业工资调查。总体来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问题不少,其中最突出的是两点:一是私营企业管理不规范、核算力量薄弱,有的甚至根本就没账;二是私营企业注册、转产、关闭频繁,每年的变动率在30%以上,统计部门很难及时跟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统计局鼓励一些地方和行业探索建立企业工资电子台账(包括所有法人企业),把每一位职工的工资情况全部纳入台账管理,然后把这些数据统一汇总到统计部门。
但显而易见,这就像要求官员公布个人财产一样困难重重。客观上有单位规模小、核算力量不足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主观原因,即人为阻力。所以,目前还只能停留在呼吁和试行阶段。
【解读点睛】
职工平均工资数据在宏观上有助于政府决策,但具体落实到某个人身上基本上就没什么参考价值了,所以大可不必对它耿耿于怀。
1 包括个体工商户。由于这是首次包括个体工商户,所以无法直接与往年比较。
2 《六成工资不落腰包,统计面临改革呼声》,广州日报,2009年3月31日。
3 《工资数据咋统计,为何只公布“平均工资”》,新华网,2009年2月27日。
4 《工资数据咋统计,为何只公布“平均工资”》,新华网,2009年2月27日。
5 王永生:《调查显示中国去年近8成城市家庭收入无增长》,法制晚报,2009年10月27日。
6 《统计局回应工资“被增长”,承认统计范围过窄》,新京报,2009年8月7日。
7 《工资数据咋统计,为何只公布“平均工资”》,新华网,2009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