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2008年10月31日公布了2000年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结果,认为按此发展趋势,到2020年完全可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摘自某公开报道
预测发展趋势是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类似上述这种发展趋势预测,相信读者经常可以看到。
单纯从报道来看,这里并没有错,何况作为中国人来说,内心更乐意见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能早一天实现。但显而易见,任何统计数据都不能拿过去的轨迹来预测未来,因为未来充满变数,并不是过去的延长,并不是“照这样发展下去”就能解释得通的。
至于根据不正确的统计数据以及其他缺乏依据的统计数据所作的预测,那就更玄乎了,有时候完全可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有些人,包括统计专家,之所以会产生由“此”及“彼”的预测和联想,是没有看到或无法排除这两者之间的不可控因素。
这就像小学生做数学题目“某个人1天种3棵树,照这样计算100天可以种多少棵树”一样可笑。统计数据来源于生活,它决不可能按照如此简单、清晰、准确、均匀的速度发展。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国的统计工作方针是“反映发展、宣传发展、评价发展、推进发展”,而统计改革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使得统计部门纷纷把“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做第一要务,而经济预测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可令人担心的是,只要一谈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业内人士就必然会提到“吃透上情、切准市(县)情”。显而易见,要保持统计预测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很重要的一点是统计“既不能被动地跟着计划走,也不能随意跟着主观感觉走,又不能盲目跟着流行观念走,还不能简单地跟着领导要求走。”只有这样,统计预测才可能符合社会实际。
例如,中国经济是否回暖、回暖的质量如何,是目前各类统计预测的重点之一。许多人以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似乎只要通过分析官方数据就可以得出结论了,可是《每日经济新闻》调查发现,国家统计局和第三方机构发布的宏观数据之间至少存在三大矛盾,不但无法进行正确预测,就连不少市场分析人士都说“看不懂” 1。
以2009年4月的中国统计数据为例,这三大矛盾具体表现在:用电量减少与工业增加值提高趋势相矛盾;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官方PMI(采购经理人指数)与里昂证券公布的PMI相矛盾;进出口大幅度下滑与工业增加值回升、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之间的数据相矛盾。
按理说,用电量与工业增加值趋势是一致的:用电量增加,相应地会带来工业增加值增加;用电量减少,也会造成工业增加值相应减少。而从2009年的数字看,我国用电量连续几个月同比大幅度下滑,可是与此同时工业增加值却连续几个月在持续上升。
有人分析说,原因可能是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中国经济与用电量涨落趋势之间不再亦步亦趋,相反却变成了此起彼伏。其证据是多年来我国的重要化工原材料工业正在经历产业结构调整,2008年第四季度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开始的经济下滑,首当其冲的是重工业。
但不得不指出,这种观点并不能否认工业生产数据和用电量数据之间的依存关系。因为归根到底,经济增长必然要更多地依靠重工业,钢筋、水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不可抹杀。
截至2008年末,工业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约占50%,其中重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又占70%,这表明,重工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5% 2,简单否定上述依存关系过于草率。
换个角度看,真正的原因或者说主要原因,不是产业结构调整、而是统计样本不同造成的。
众所周知,我国政府部门对工业增加值进行统计的范围主要是规模以上企业,这样就排除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经济下滑冲击力最大的中小企业。而一般来说,用电量不会有太大偏差,工业增加值倒是有可能高估。
接下来看进出口大幅度下滑与工业增加值回升、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之间的矛盾。
2009年一季度我国原油进口数量同比下降10.2%,金额同比下降58.6%;成品油进口数量同比下降3.5%,金额同比下降49.4%。一般认为,这种量价齐跌必然会导致工业增加值减少,所以这时候的工业增加值增加,只能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来解释。也就是说,因为有投资在那里撑着,所以工业增加值才会走出与进出口额下降不同的轨迹来。虽然进口产品价格变动、工业企业消化库存等因素,会导致工业增加值与产品进口之间不完全对等,但毫无疑问,如果产品进口持续疲软,就必然意味着未来工业增加值增长势头会放缓。
最后看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官方PMI与里昂证券公布的机构PMI的矛盾。
这两者都是市场普遍关注的采购经理人指数,2009年3月前它们都位于50的牛熊线以下,并且变化方向一致,这容易理解;可是从3月份开始,两者却发生质的差别——官方PMI大幅度跨到52.4,而里昂证券PMI则迅速下跌到44.8,颇有点让人看不懂。
究其原因,依然主要在于两者采集的样本不同。官方PMI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大中型企业,而里昂证券PMI的调查对象更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中小型企业 3。
再以公众普遍关注的我国房地产价格发展趋势预测看,依然存在着这样的情形。
这几年我国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严重制约着居民居住权益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甚至危及社会稳定。为此,政府连续出台一系列稳定房价政策,可是并没有收到应有成效。
究其原因在于,近几年来房价快速上涨的因素很多,既有经济快速发展的合理因素,也有相关企业在利益驱动下的投机行为;既有住房消费观念影响,也有深层次制度下的各种制约。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出现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过度失衡,表现为房价上涨过快。而在各种统计数据分析中往往不全面更谈不上准确反映这些因素的各自作用,所作的分析不无偏颇。
例如,从房地产公司发展趋势看,受宏观政策调整影响,房地产在短期内的需求会受到一定制约,可是从长期看房价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从结构看,房地产市场需求包括生活需求、改善需求、投资需求、投机需求4大类。其中,生活需求、改善需求是刚性的,也就是说,无论今后房价涨跌,由于孩子出生、结婚等因素,原有住房住不下了就必然要买房;但同时显而易见,这种变化有规律可循,可以通过居民年龄结构分析来了解。政策因素的作用只能影响暂时而不能影响长远,也就是说,房价上涨可能会导致他们在短期内推迟买房,但最终依然会通过买房释放这种住房需求。
相比而言,投资需求、投机需求是柔性的,这部分需求在宏观政策调控下影响较大。例如在政府控制房价上涨措施得力时,用于房地产投资、投机的人会更加理性地分析投资收益,短期内会因为投资收益受影响,大幅度降低资金投入。可是从长期看,只要利率、汇率政策不发生大的改变,投资渠道单一状况没有多大变化,这部分投资最终会在股市和楼市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炒作中转来转去。
再以公众普遍关注的环保问题为例,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 4中提出的“减排”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要从2006年到2010年实现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10%,具体数字是: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从2005年的1414万吨到2010年下降到1270万吨,下降幅度为10%;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从2005年的2549万吨到2010年下降到2295万吨,下降幅度为10%。根据这个规划,在这5年内每年平均需要下降约2%,这是普通读者一看就明白的。而这两个指标都是约束性指标,即必须确保实现,这是我国政府向世界作出的承诺。
然而在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统计公报中,根本就没有这个统计口径,统计公报中根本就看不到“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这两个词汇。不知是不是因为“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是减排目标,而实际排放量仍然是增长的,为了避讳不便于说呢,还是到“十一五”规划期末无法向公众交待,总之,这种做法很难让公众“预测”发展趋势。
其实即使这样,这些担心也是不必要的。因为公众并不会要求统计预测具有扭转乾坤的本领,只需真实反映经济发展趋势就行。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提有关媒体在报道统计预测时有意无意间产生的误导。所谓有意产生的误导,应该属于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关键是记者明知道不可以这样说却偏要这样说,希望能借此引起轰动效应;而无意产生的误导,说穿了是不懂统计原理造成的,常常表现为“望文生义”,或者叫“望数生义”。
例如,有的记者拿到统计数据后,不去了解这是一个处在什么发展阶段的数据,或者根本就不懂还要这样做,就妄下结论。最典型的是,过去有媒体一看到我国GDP在1978年至2008年间的年增长速度高达9.9%,就断言我国经济“太热”了。他们的理由是,美国的GDP年增长速度4%~5%就已经过热,我国的GDP增速超过10%怎么还不算过热呢?
这种结论和预测,实际上忽略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从全球范围看,后起国家往往能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在一两年内迅速形成生产力,这时候的GDP增长速度比发达国家高是自然的。
用统计数据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方面的笑话,从古至今层出不穷。
过去有位体育记者根据1865年英格兰人韦伯斯特出现在第一次官方记录上的成绩,即1英里世界纪录在30年内从4分44秒缩短27秒,达到4分17秒,就大胆预测说,每年基本上可以差不多提高1秒,这样到1912年时,比赛成绩就会缩短在4分钟内,真是太好了。而报社编辑部主任深受鼓舞,据此“预测”说,1972年人类的这项运动成绩就会缩短在3分钟之内,到2132年复活节时会跑得比声音还快 5。
美国《不可复现结果》杂志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预测,根据美国当时几乎每家每户收藏《国家地理杂志》的情形推断,美国所在的北美大陆不久的将来会因为读者收藏《国家地理杂志》太多、地面经不起重压,最终被压迫到地球内部去。据此,作者强烈呼吁美国国会立法禁止出版所有纸质杂志,以免发生地面下沉 6。
原来,当时该杂志的订户数量有1000万,而每本杂志的重量大约是400克,据此可以推测每个月出版物的总重量达4000吨,一年下来就是4.8万吨。
毫无疑问,这种机械的预测根本不可能变成现实,这连小学生也明白。可居然就有这般愚蠢的预测出台,连一些著名科学家也跟在后面瞎起哄,真是不可思议。
例如有人预测,按照过去的某种统计数据,多少年后地球海平面将会提高多少厘米,或者在多少年后气温升高多少度,意思是说,世界末日就快不远了。这里完全没有考虑将来的科技发展水平,说是杞人忧天绝不为过,过去的许多“预测”都已经证明这一点。
例如,18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提出了全球著名的人口学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群体的发展是按照几何级数(即2,4,8,16,32,64,128……)增长的,而它面对的国民生产总值是线性增长的(即1,2,3,4,5,6,7……),如果不控制人口增长,将来总有一天全世界的人都要受饿挨冻,不是引发战争就是趋于灭亡。
可以说,马尔萨斯在当时做出这种预测所依据的统计数据也许是正确的,可是他不可能想到,随后不久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就表明,他预测的这种趋势发生了根本扭转。
马尔萨斯去世后不久,国民生产总值这块蛋糕的增长速度就越来越快,至少在当时就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完全能满足人类需求了。正因如此,这位全球德高望重的科学家给后人留下一大败笔 7。
再看读者每天接触到的股评、股市预测。我国股民队伍十分庞大,许多人每天都根据股评来决定股票买卖。而股市预测的主要依据是过去的股指、股价、成交量等,无论这些指标是好是坏,实际上都无法预示股市的未来发展。从股市线路图上容易看出,股票指数运行轨迹经常会突然下降或突然上升,这又怎么预测呢?
读者如果不相信这种根据过去的股市走势预测未来毫无道理,那么随便选择哪一天看一看就行了。例如选择11月10日,翻开每年11月10日当天的股评,然后与随后几天的股市走势相对照,就能看出这种股评预测的准确性有多大了。
【解读点睛】
哪怕过去的统计数据再真实,据此做出的预测也不过是你的某种猜测。要记住,用外推法预测的“未来”并非就是“过去”的延长。
1 刘琳、江旋:《经济数据现三大矛盾,宏观经济回暖存疑》,每日经济新闻,2009年5月11日。
2 刘琳、江旋:《经济数据现三大矛盾,宏观经济回暖存疑》,每日经济新闻,2009年5月11日。
3 刘琳、江旋:《经济数据现三大矛盾,宏观经济回暖存疑》,每日经济新闻,2009年5月11日。
4 全称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规划纲要》。
5 瓦尔特·克莱默著、隋学礼译:《统计数据的真相》,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62页。
6 瓦尔特·克莱默著、隋学礼译:《统计数据的真相》,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65页。
7 瓦尔特·克莱默著、隋学礼译:《统计数据的真相》,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