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特别是老百姓对我们整个党委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去(2008)年我们经过了省里的抽样调查,老百姓对我市的小康社会满意度达到94.8%,是目前江苏省所有达到小康社会的县市里老百姓满意度最高的。我们有三句话:不含水分、人民得实惠、老百姓认可。一个不含水分是说明确实我们这25个指标都达到了。是所有人家里的电话号码和移动电话号码都提供给它,就在这个里面随机调查,通过这个调查,老百姓认可。”
——摘自某公开报道
所谓民意,是指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民意调查,是指通过抽样调查、电话提问、网络调查等方式,了解民众的政治意愿或对某一热点问题的意见、要求和想法。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民意、顺应民意。从政府统计层面看,民意调查并不是某几个人甚至某个人随便弄个题目往网上一挂,然后看看反馈意见;或者随便打几个电话,了解一下对方的想法这么简单。
在过去几年中,社会各界呼吁公开、透明统计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各省统计部门纷纷设立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以更好地倾听民声、反映民意,国家统计局也于2009年6月23日正式开通12340全国社情民意调查热线电话。这标志着政府部门在全国统计系统原有25个省(市、区)统计局成立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基础上,将越来越重视民意调查,努力搭建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
现在的问题是,民意固然重要,可是究竟谁来实施民意调查却一直悬而未决,这关系到民意调查结果的公正和可信度。
在我国,目前大量的民意调查尤其是民众对政府施政满意度调查,基本掌握在政府相关部门手里,而在西方国家这主要是由媒体进行的。
按理说,民意调查由政府部门实施,权威性强、可信度高。但显而易见,如果由政府部门外的社会独立机构操作,会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这些独立机构不仅具有专业调查能力,而且必然会考虑自身行业信誉,尽量让调查结果做到客观、公正,避免发生大规模造假丑闻,否则这个行业就无法生存下去。不过话又说回来,任何民意调查结果如果直接与当地领导政绩挂钩,就难免会遭到扭曲和篡改。
从目前我国专业统计机构的民意调查职责看,主要是承办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委托的社情民意调查,为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社情民意信息;密切关注、及时反映民众对社会热点、难点、焦点以及突发事件的态度与看法,使得来自公众的主流声音成为党和政府决策的依据和参考;通过对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进行测评,对政风行风进行评议调查以及社会民众对政府和行业满意度进行调查,反映百姓对公众形象和施政成效的评价与看法;规范、指导和管理社情民意调查工作。
政府统计部门开展民意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人民群众的想法、评价、需求、感受,克服政府统计部门上级评价下级、领导评价干部的弊端,创造性地把群众是否满意与干部政绩挂钩,促进社会和谐。
民意调查评价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民生状况、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群众满意度8类60项指标组成。
其中,群众满意度是指从教育、卫生、治安、环保、社会保障、干部作风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全方位了解群众对党委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实际工作成效的直接感受。
民意调查过程共分3个层次:一是调查中心通过电脑辅助电话访问系统(简称CATI)得到群众满意度,这个比重占50%;二是通过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得到群众满意度,这个比重占25%;三是当地干部意见,这个比重占25%。容易看出,比重最大的是民意 1。
电脑辅助电话访问系统的具体过程是,调查员通过电脑随机抽取电话用户,然后从中甄别、选择合适的被访者进行面对面式的电话访问,把访问结果直接输入电脑,电脑自动进行逻辑验证和统计,这样能很好地省却面对面访问的上街入户、问卷复查、问卷编码、数据录入等繁琐过程;同时也不必进行开会动员、层层发动,而是可以一竿子到底,有效避免各种人为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到的统计结果更加客观公正,速度快、成本低、质量高、可控性好、保密性强。
但是也容易看到,凡是与干部政绩挂钩的因素都容易受人为干扰,民意调查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统计部门独立性不强的背景下,这种情形几乎一定会发生。
例如,读者经常在电视里看到,官员们嘴边常挂着“老百姓的满意度很高”这样一句口头禅。按理说,老百姓的满意度高是好事,即使这句话从老百姓自己的嘴里说出来也要考证一下是不是被迫的,可想而知这种话从官员的嘴里说出来是怎样的可笑了。
以下这个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根据中共十七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江苏省提出了建设“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高水平小康目标,并且引进民意调查机制,规定民意调查满意度超过60%才能认定该县(市)全面小康达标。
在2008年末的随机电话民意调查中,江苏省××市(县级市)的民意调查满意度高达94.8%。该市市委书记面对记者采访大言不惭地说:“去年我们经过了省里的抽样调查,老百姓对我们××(市)的小康社会满意度达到94.8%,是目前江苏省所有达到小康社会的县市里,老百姓的满意度最高的。”
而真实情况呢,记者调查发现,这一切都是假的。为了配合这次调查,当地干部层层宣传、落实,要求家里有电话的受访群众一定要按照事先发放的标准答案回答。不少中小学校还专门放假一天,让这些孩子背熟答案后贴在电话机旁,协助家长“应对”电话调查,答对者至少可以奖励200元现金,并免缴144元的全年电话月租费 2。
记者发现,标准答案中有这样的规定:无论家庭人均收入实际是多少,农村居民都必须回答年收入是8500元、城镇居民回答是16500元;无论是否参加社会保险或保障,都必须回答参加了;无论对住房、道路、居住环境是否满意,都必须回答满意。试想,这样的民意调查结果还有什么可信度可言呢!
遗憾的是,这种情形并非该县级市独有,更可怕的是,许多人对此已经见怪不怪。记者采访到的一位小学生说,他也被放了一天假在家里背答案,“遗憾”的是他家里并没有被抽到,所以不能得到“奖励”;如果他有机会接受电话调查,也一定会按照“标准答案”回答的。
由此可见,政府统计部门虽然是权威机构,可是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惩戒措施,调查结果就难免弄虚作假。在本案例中,固然有组织胁迫、社会风气等问题,但也与民意调查的方式方法有关。
中学英语课本上有则故事说,拿破仑将军在部队视察时经常会逮住一位士兵按顺序提问这样三个问题:“你多大啦”、“参军几年啦”、“我的两次战役都参加了吗”,于是就有军官统一制定“标准答案”,要求士兵背熟了按顺序回答:“21”、“3”、“Both(都)”。
有一次,拿破仑在提问时鬼使神差地说错了顺序,问面前的一位士兵“你参军几年啦?”士兵高声地回答“21年了!”拿破仑大吃一惊,接着问“那么你多大了呢?”回答“3岁!”拿破仑一听愤怒地说:“奇怪,到底是我疯了还是你疯了?”士兵响亮地回答:“Both”(都疯了)!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容易想见,如果统计调查稍微作些变通,随便改变一下问题、调整一下内容,甚至只要修改一下问卷次序,就会让造假者出尽洋相。遗憾的是,这样的举手之劳不知是他们没想到呢还是根本没有去想、不愿意想?
虽然没有证据说是有关统计机构故意“放水”、故意泄漏题目的,但从最简单的道理来说,统计调查问卷内容要保密、要设置规避接受调查者说谎的内容,怎么说也是保证调查结果客观、公正的基本功罢?退一步说,在被调查者爆出造假丑闻后,调查机构总要立刻宣布调查结果无效吧,遗憾的是,大家好像并没有看到这一幕。
鉴于上述现实,于是有意见认为,民意调查应该让民间来举行,这样才能更好地代表民意。其实这也不绝对。
也许读者还记得,全球最大的**生产商杜蕾斯每年都要出台一份“杜蕾斯全球性调查报告”。2004年的这份报告说,当年中国人的平均性伴侣数全球第一,为人均19.3人,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数10.5人!消息一出举国哗然,人们纷纷开玩笑追问“我的那18.3个在哪里?” 3这种暧昧心情,就像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如果说这也算是民间机构搞的民意调查,不如说这是商家的一种炒作。因为如此一来,许多原来不了解这个品牌的人从此就记住了这个名字,而其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几乎没几个人会相信。理由如下:
一是几乎所有人都能从自己和周围的人际交往中感到,这个数字绝对不可信。
二是这份报告称中国人的平均性伴侣数为19.3人,在参与调查的4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同时又说中国人每年**频率为90次,大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03次,在41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8,这违反“性伴侣人数”越多“**频率”越高的常识,不合情理。
三是从统计角度看,参与调查的这41个国家的调查数据分布在2.5~12.7之间,基本上是均匀的,呈正态分布,只有排在最前面的中国和巴西数字一下子就窜到19.3、15.2,属于明显的统计偏差。在比较严肃的统计结果中,这样的失效数据应该排除在外。
四是在同一机构的同样调查中,2001年报告的数据是中国人人均性伴侣数为2.1人、**频率为72次。仅仅相隔3年,在中国人平均**频率没有太大变化(从72次到90次)的背景下,人均性伴侣数就增加将近8倍(从2.1人到19.3人)不符合统计学原理。
综上所述,这项调查报告的数据肯定有问题。但读者宁愿相信,杜蕾斯公司连续多年在全球范围内普及、推广性知识功不可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项错误的敏感数据,原因很可能在采用网络调查这种简单手段时,填写这份问卷的读者以“性工作者”居多,从而出现统计学上常说的“噪音数据”,导致统计结果发生偏差。而事实上,该公司2005年公布的中国人人均性伴侣人数就下降到3.1人,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19.3人数据不可靠。
现在,民意调查正在逐步影响政府决策,这从一些政策的制定、修改上就能看出来。
2009年7月,国家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对保送生、艺术和体育类等特殊类型招生录取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切实做到招生程序和标准公开、考生资格和结果公开。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就是民意调查担忧目前的高考保送生多是“关系生”。
据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对10848人进行的调查,84.8%的人赞成取消高考保送生制度;82.8%的人认为现在的高考保送生大多是“关系生”,只有9.7%的人相信保送生是“在某个方面成绩突出的人”,只有4.2%的人相信保送生是“品学兼优尖子生”;有28.8%的人表示“完全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保送生,2.7%的人表示羡慕保送生的运气 4。这份民意调查是国家教育部调整政策的动因之一。
与此相似的还有闹得沸沸扬扬的汉字“整形”话题。
2009年8月12日,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表示,根据学术界反复讨论的结果,教育部决定汉字原则上不再恢复繁体。但同日推出的刚刚研制出来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其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而且还推出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写法的意见,立刻引起社会广泛争议。
这44个汉字“整形”的主要内容是:“琴”字左上角“王”字的最后一笔由“横”变为“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等等。
这份据说“历时8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的”的局部性汉字“技术改良”方案,在民意上遭到“一边倒”反对。有人甚至调侃说,现在已经进入张扬个性的时代,所以“唇”字要由半包围改成上下结构,再也不用“掩口说话”了。
截至2009年8月31日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87.14%的人表示这种改革不但“没必要”,而且“很无聊”,是“穷折腾”,必定会引起文字使用混乱,连以后辅导孩子写字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更不用说由此带来的修改地名、身份证等各种证件和文书的巨大成本。如果真要这样改,必然会导致相应的字典、辞典、课本重新印刷;使用这些字的招牌、店铺也得改;与这些字相关的地名、人名、银行账户都得改;就连高考作文也会因为“错一字扣一分”导致一大批考生哭笑不得……这将是一个浩大工程,成本之高一定会是天文数字。
针对这样的网络民意,国家教育部针锋相对地推出另一个民意调查——据说在汉字调整方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后的9天内,有“67%的民众意见支持汉字调整”,与各大网站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截然相反。为此有人预言,“67%”将很可能成为下一个网络流行语 5。
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民意调查,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倾向性。无论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这种倾向性或多或少存在着,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换句话说,所有民意调查必定会带有方向性误差,客观的民意调查能做的只是尽量减少这种误差,而不是完全消灭它。读者在阅读民意调查数据时,非常有必要考虑到这一点。
举个有趣的例子。当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刚开始招收女生时,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民意调查,并且把结果发表在媒体上: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有1/3的女生争着嫁给大学老师! 6
消息刊出后舆论哗然,而实际上呢,进行这一民意调查的是一位不赞成“异性同校”的记者,显而易见,由这样的人来主持民意调查,其倾向性很明确。
回过头来看,她一共调查了多少人呢,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原始数据表明,该校当时一共只有3位女生,其中真有一位嫁给了老师。换句话说,这1/3的女生争着嫁给大学老师,实际上只是指1位女生。
【解读点睛】
民意调查结果能否代表民意,客观上看调查机构是否真正独立,主观上看是否尽可能减少倾向性,有没有把倾听民意变成包办民意。
1 邓晟昊、刘书臻:《民意调查:清水出芙蓉》,中国信息报,2008年8月19日。
2 杨超、肖湘等:《江苏数县民意调查涉嫌造假,发标准答案欺上瞒下》,中国广播网,2009年2月12日。
3 《2004杜蕾斯全球性调查报告结果出人意料:中国人均性伴侣数全球第一》,北京晨报,2004年11月1日。
4 王聪聪、吴拓宇:《为什么82.2%的人认为保送生多是“关系生”》,中国青年报,2009年7月14日。
5 李晓明:《67%民众意见支持汉字调整?》,新闻晨报,2009年9月1日。
6 达莱尔·哈夫著、廖颖林译:《统计数字会撒谎》,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年,第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