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开业,其投资热浪令市场震惊,号称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稀有金属交易所。最终因为资金链断裂,导致20多个省份22万参与者的430亿元资金难以讨回。
泛亚董事会审议通过的《2013年度财务决算的议案》显示:当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62亿元,同比增长216%;利润总额2.07亿元,税后净利润1.73亿元、同比增长371%;交易所资产规模比年初增长309%。财务报表显示,2013年初公司货币资金余额1.11亿元,年末达到2.86亿元,这还不包括暂存的、无权支配使用的结算资金余额17.49亿元。这表明,该公司的钱多得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花。
接下来能看到,2014至2015年间该公司大量注册合伙企业,总数达到近400家。这些企业都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无论注册资本是几千万元还是上亿元,但实际认缴资金往往都是0;二是这些“0元合伙企业”在“泛亚”旗帜下采用统一模式运作,一起圈钱、骗钱、洗钱,一起开吃“唐僧肉”。这些“生产商席位”需要每年上缴年费50万元,此外还有年度管理费等。而当后来出事后,便马上整顿、缩减到41家,如此这般“挥泪斩马谡”的目的,就是为了割席断交、避免牵连到泛亚公司本部。
这里的唐僧肉主要有两大块:一是泛亚公司规定,不会和与其签订协议的生产商(会员)之外的竞争对手或潜在对手进行合作,而这就给了该会员一定的垄断地位,可以让其拥有定价话语权、获取垄断利润。
举例说,在稀有金属锗的交易方面,仅有云南临沧鑫圆锗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云南褚业”)一家生产商,所以,如果云南褚业不参与交易,那么所有要买褚的参与者即使选择了实物交割也无法取得实物;相反,所有卖家也是如此,只能被动地每天缴延期交割费给申请交割的买家(每天万分之5),别无他法。而这样一来,如果大家都买褚,就很容易把褚的价格炒上天。
要知道,2011年8月褚的市场价是每公斤1万元,而泛亚褚的价格被炒至1.7万元,但云南褚业就是不卖货。多位参与者从2011年7月末开始就要求泛亚公司卖褚赚钱,但因为双方彼此早已私下达成协议,所以根本不予理睬,而是通过打爆空头侵吞股东利益。
第二块唐僧肉是开发出了一块名叫“商业收储”(后来提升称“为国收储”)的“融资产品”。公司对外宣称每天新增客户500个、每月新增客户资金20亿元。而如此大规模的收储,就必定需要拥有巨额资金,为此在全国广招授权服务机构包括银行,发售“日金宝”理财产品(又称受托业务),宣称保本、零风险、存取自由。
在上述提到的每天万分之5的延迟交割补偿金中,泛亚公司拿万分之1.25,投资者拿万分之3.75,这样预计年化收益率就是16.4%。根据承诺,日金宝的融资期限为180天,即180天后会自动还款交割,但后来的实践证明,这完全是一种幌子。但即使这样,由于日金宝产品由银行担保,所以参与者依然趋之若鹜,而泛亚公司全年也可以从中提成近5%,仅此一项,2011年至2015年间共抽水约39.23亿元,其中泛亚平台分得11.78亿元、其他几百家授权机构分得23.05亿元。
2015年3月2日,单某将天津盛富商业保理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变更为其哥哥(美籍),9月9日香港意马国际发布的《2015中期报告》中披露,董事会主席单某夫人、执行董事张某辞任泛亚副总裁,温某于7月1日辞任泛亚财务总监。所有这些,都让参与者怀疑自己的资金已被转移至海外,先让最知道内幕的老婆和财务总监离开是为了毁灭证据。可笑的是,这时候泛亚公司却居然否认发行过日金宝这样的理财产品,但事实胜于雄辩,你会掩得住那么多受害者的嘴吗!
另外就是,泛亚公司还通过与国家统计局签订国家大数据战略合作协议、广泛参与国家相关部委稀有金属产业政策制定等,影响国家战略决策、造成行业畸形发展。它通过恶意收储铟等稀有金属,导致我国彩电全线崩溃。举例说,泛亚公司拥有3600吨铟储存,接下来即使我国所有铟厂家全线停产也需要消化10多年,而实际上目前已经全行业接近停产了。[1]
[1]《泛亚金融骗局破产430亿难追讨,公司高管被限制出境》,载《每日经济新闻》,2015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