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 在骗局边缘跳舞的标会(1 / 1)

庞氏骗局 严行方 884 字 1个月前

标会又叫互助合作会,是一种流行于江浙闽等地的传统融资方式。可是在它背后,更多地被充当非法集资工具,露出庞氏骗局的背影。尤其是当参加标会的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开标周期越来越短,许多人都拉着亲朋好友一起加入时,也就意味着它已经到了面临崩溃的地步。

每次举行标会时,会主(标会发起人,也称“会头”)会约定本次标会的本金规模;如果标会每月开标一次,参与标会的总人数就是标会应该还款的总月数。

以万元标会为例,如果标会规模是50人,那么还款周期就是50个月。第一个月的第1次聚会投标,按规则,理所当然是会主得标,所有会脚(标会参与者)每人都缴1万元,这样会主一共可得49万元。等到第二个月举行的第2次聚会投标时,49个会脚就需要竞标了,即各自把利率写在纸上,然后一起开标,谁开的利率最高谁得标。如果A出的利率最高,为20%,那么会主会拿出1万元,其他48个会脚每人缴1×(1-20%)=0.8万元,这样A一共可以借得资金1+48×0.8=39.4万元。从此以后,A就失去了投票权利,每个月都要拿出1万元出来缴给下一个得标人。以此类推,最后一个人将会获得前面49个人每人都必须缴的1万元,也就是说一次性得标49万元,标会至此结束。

一位做服装生意的夏某说,他每次参加标会都不愿意得标,希望自己能成为最后那个人,而这也是许多人的共同想法。举例说,如果一个月开一次标,每次1万元,50个会员,那么每次开标(每月)都能拿到两三千元不等的利息;按每次2500元计算,他只要出资(1+0.75×48)=37万元就可以在50个月内获得0.25×48=12万元收益,收益率超过32%。在同一个标会里,后面中标的会脚通过这种方式赚取之前中标会脚支付的利息(称为“以会养会”),而其实质恰好是拆东墙补西墙。

会主每个月负责准时开标,以维持游戏的正常进行;如果遇到有会脚恶意拖欠的行为需要出面追缴,同时还需自己垫付这部分资金。所以,会脚最初参加标会时必定需要考察会主的人品和经济实力,毕竟所有会脚的资金(身家性命)全都压在他身上,不认真考察说不过去。

在浙江温岭,规模大的标会会款上百万元,一次开标中标者可拿走上千万元现金。由于不同标会之间会相互链接,从而使得会脚以极少的本金迅速聚集巨额资金。例如,把在百元会里标到的钱拿到千元会里去标,然后把千元会里标到的钱拿到万元会里去标。以此类推,撬动的资金规模可达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这样也就形成了“会中会”“会套会”的金字塔状网络,越向上会主的资金规模越大,如果会主卷款潜逃,或者用于买房、办厂、赌场肆意挥霍收不回来,或者中间有一环资金链断裂,便会造成集体崩盘,一夜之间许多会主就会一下子从人间蒸发。

2006年6月,浙江温岭市一位50多岁的农村妇女金某,因为想补上家里的经济窟窿,第一次召集亲朋好友开了一个标会,会款500元,承诺支付“5分”至“8分”不等的高额利息。由于回报率实在高,所以这样一个“人情会”逐渐发展成为“10日会”“5日会”“日日会”,会款也从原来的500元提高到2万元。由于会员分布在温岭的好多个乡镇,所以她必须每天四处奔波应“会”,有时候一天要跑三四个地方。

就这样,当所有人都沉浸在高额回报的美梦中时,金某10月9日突然失踪。而一帮早已等候在那里准备开标的会脚横竖等不到会主前来,觉得事情不妙,于是向警方报案。后经警方网上追逃,于26日抓获金某。

直到此时,这一庞氏骗局才揭开谜底。原来,金某的标会总人数超过300人,共吸收资金约3000万元,其中大部分资金用在了支付标会的会钱上,其余部分用作了家庭日常开支及支付借款的高额利息;最终因为资金链断裂,她不得不选择潜逃(称之为“倒会”)。

据当地银行提供的资料,当时的民间借贷利率平均高达27.06%,远高于银行13.26%的加权平均水平。从“日日会”(每天“开标”一次)这种超短周期、高利息特点看,这些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的可能性很小。当地有多家企业名义上是做“投资”,实际上就是放高利贷,其触角往往会渗透到银行。由于标会只在熟人间进行、隐蔽性强,并且不受法律保护,所以一旦倒会损失很难追回来。[1]

[1]周文天:《标会变异,民间融资噩梦》,载《中国证券报》,2010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