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有鉴于此,任何投资项目如果承诺可以获得固定收益甚至还是高收益,必定存在猫腻之处。
以各种募集资金的基金公司为例。基金在全球范围内都不能承诺固定收益,这是国际惯例,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也有同样明确的约定。能够承诺固定收益回报的只能是债务,而发行债务需要经过第三方独立机构的评级及定价,并不是你自己开口说说就行了的;基金如果承诺固定收益回报,其性质就成了非法揽储。
在我国,2009年以来各种财富管理公司开始在市场上泛滥,它们往往以组织形式更为方便、灵活的有限合伙制面目出现,利用双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以发行固定收益承诺的产品来骗取参与者信任。一旦发生兑付风险就卷款潜逃,也有的是基金管理人员本身就是在恶意诈骗,一见形势不妙就逃之夭夭。所以能看到,我国查处的多起以有限合伙基金模式承诺固定收益回报的案件,最终都是以非法集资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这些人对参与者宣称的高回报率和固定收益,其实完全是一句空头承诺,关键要看后期参与者流入的资金能否支撑前期参与者的回报。而实际上,这些资金完全或主要掌握在他们手里,并没有进入任何实体经济。他们当然会认为这样“赚钱很容易”,一手进一手出要比搞实业简单得多。就好比上饭馆吃饭,比在家里自己开伙仓要简单一样。
归纳起来,这里具有以下几大共同特点:一是组织形式为有限合伙制;二是产品是通过代理渠道销售的;三是基金管理人特别注重装点门面,如租用高档场所、召开高大上的年会或出国旅游、大小活动邀请地方官员或专家出席等;四是到处公开承诺高收益率,并且宣称无风险;五是打着上市招牌或干脆宣称即将上市;六是产品投向多为三四线城市及其农村。
而这些上当受骗的参与者也有以下几大共同特点:一是只关注收益率高低;二是过于相信代销渠道或代销人员的介绍;三是对金融产品不是很了解,对风险认识不足;四是从不关心资金投向或关注度不够。[1]
举例说,2015年10月,陷入63亿元兑付危机的深圳金赛银基金负责人王某卷款潜逃,给参与者留下30亿元的资金窟窿。在此之前,该平台在非常高档豪华的会所办公,让人一看就觉得其实力非凡;平台到处打着政府项目的旗号进行推销,合作活动均有省市领导参加,让人不得不联想其背景深厚;谎称产品由平安保险担保(其实平安保险只承保了其财产险,并未承保与理财产品相关的险种);官网上挂着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交易的消息(实际上这种挂牌门槛极低)。
那么,该平台的这30亿元都去哪儿了呢?在过去的4年里,该公司的足迹遍布四川、云南、湖北等7个省份,项目大多是三四线小城市的房地产,如农贸市场建设、城中村改造等。而参与者不但不了解这些项目的具体投入,更不了解许多项目并未真实出资或早已成为烂尾工程。换句话说,平台代表你把你的钱投入了烂尾工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还指望着它能给你按期支付固定的获利回报,不是太可笑了吗!
[1]《“金赛银”凸显财富管理行业乱象,借力第三方征信或解“雾里看花”》,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15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