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概念股(1 / 1)

所谓中国概念股,是指外国投资者因为看好中国经济成长,对所有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的统称。它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在中国大陆注册、境外上市的企业;另一类是虽然在境外注册,可是它的业务和关系仍然主要在我国大陆的企业。

虽然也有人把上海、深圳股市上股票名称中带“中国”的股票如“中国石化”“中国联通”“中国医药”“中国建筑”等,称为中国概念股,但这不是本书所指的概念。习惯上,我们更愿意称这些股票为“中字头”。

概念股是与业绩股相对而言的。业绩股强调的是企业经营业绩,而概念股主要是靠某种题材支撑股票价格。所以,它很容易因为这种题材的提前炒作被做多或做空。

换句话说就是,中国概念股是相对于境外股市来说的。对于同一家企业来说,既可以在国内上市,也可以同时在境外上市。中国概念股在全球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庞大的中国市场。

如果进一步问,国内的企业为什么要到境外去上市呢,这种融资方式不是“里通外国”吗?确实,资本是不分国界的,如果能为我所用,又何必分境内和境外呢?当前国内融资不如境外融资那么便当,赴境外上市也就变得很好理解。

说实话,小微企业之所以赴境外上市,摇身一变成中国概念股,其中的一大秘诀是境外上市的门槛更低。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如果在国内上市融资,按照我国国内的上市标准,根本不可能,所以就只好退而求其次,远兜远转跑到香港、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去上市。

例如在美国,上市公司的监管标准是完全公开的,没有监管歧视,无论是谁,只要达到标准都可以上市,哪怕“弄虚作假”符合标准了,也能顺利上市。需要提醒的是,美国股市的事后责任追究很到位,一旦财务造假行为被曝光,就会要你为这种造假行为付出沉重代价。这也是2011年中国概念股在境外遭到做空后输得惨不忍睹的真实原因。

那么,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的门槛究竟怎么低呢?以美国为例,在赴美国上市的各种方式中,以借壳上市最为便捷,只要花费150万至200万美元,最短30天时间就能搞定;而如果通过正轨渠道上市,这点钱远远不够,并且时间要超过一年。

尤其是2003年左右,我国国内民营企业中刮起一股通过借壳上市方式赴美上市的风潮。国内二三线城市的一些老板常常会受到“投资公司”和“财务顾问”的骚扰。它们鼓吹说,你只要支付300万元人民币加上7%的股权,就能在美国市场融到4000万美元的资金;上市成功后再付200万美元费用就行,这对小微企业老板的**力是很大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由于这些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球首屈一指,所以只要沾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光,企业在境外融资就很方便。只要一提到“中国”,外国投资者首先想到的就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市场十分广阔”。更不用说,中国概念股利用上市空间差成功欺骗并逃避惩罚的漏洞是显而易见的。具体地说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这些境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并没有管辖权,而拥有管辖权的境外证券交易委员会,又不可能亲临中国公司现场进行一个个核查,这样就留下了一块漏洞。

那么,小微企业又怎样赴境外上市呢?总体来看,目前适合我国小微企业上市的资本市场主要有: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加拿大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英国伦敦交易所股票市场、新加坡交易所股票市场、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和创业板股票市场。这些股票市场分属不同国家和地区,所以上市资格的审查条件和规则也大不一样。

例如,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相比而言,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尤其是那斯达克小型市场,更适合我国小微企业。进入美国证券市场的方式一共有四种,分别是公开发行普通股、通过美国存托股证挂牌上市、私募基金和按照美国证券法144A条例上市、反向兼并(俗称买壳上市)。至于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则是全球第三大证券交易中心;除此以外,更适合我国小微企业上市的是伦敦证券交易所二板市场和高科技市场。如果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H股,其发行方式是“公开发行+国际配售”,上市要求较严。所以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更适合,因为它对上市公司没有盈利记录的要求,只规定必须有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严格的保荐人计划、严格的公司管理就行。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无论什么所有制的企业,只要经过重组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并且符合境外上市条件,都可以向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境外上市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