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性质与作用(1 / 1)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最早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保障”一词最初是在美国立法——1935年《社会保障法》中使用。1938年新西兰通过一项法案,把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的所有单行法规合并在一起,称为社会保障制度。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费城宣言》正式使用“社会保障”这一概念,逐渐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概念。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政策的主要部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背景等具体国情的不同,至今仍无统一的定义。为深入理解社会保障的内涵和外延,现选择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定义列举如下。

1.社会保障主要是指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旨在为失去劳动能力或因意外而不能参加市场竞争的人们提供生活上的保障,并使他们能够获得重新参与竞争的机会。

2.社会保障是一种公共福利计划。旨在为因失业、年老、疾病或死亡而在收入上所受损失的个人及其家庭,通过公共服务、家庭生活补助、医疗保健和各种维持收入的计划以提高其福利。

3.社会保障就是安全网。对生老病死、伤残、孤寡、衣食住行、工作学习等社会问题提供安全保证,使社会保持稳定,并使全体成员免遭或摆脱贫困灾祸,有合理的生活保障,能够安居乐业。

4.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指对于因疾病、负伤、生育、残疾、死亡、失业、多子女及其他原因而形成的贫困,以保险方式或由国家直接负担,寻求经济保障。对所有公民履行确保其最低限度的生活,公民的经济生活享有法定保障的权利。

5.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公民在丧失或中断劳动能力,以及遭受各种风险而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从社会保障的诸多定义中,可以看到人们无外乎把社会保障看成是一种确保社会生活安定、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机制,或一种社会安全制度,或一种公共福利计划,或一种预防、解决社会问题的安全网。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视角来界定社会保障,但都包含一个共同的含义,那就是国家和社会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的公民,通过各种途径,提供帮助、照顾、保证和保护,并增进全体劳动者和公民的物质和文化福利。

依社会保障的发展历史及我国社会保障现状,可以这样认为:社会保障就是国家和社会建立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和制度的总称,目的是为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时,提供经济帮助。

如今,无论是美国西欧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其范围远远超过了1935年社会保障法,各国普遍实行的保险和福利项目主要有:生育保险、疾病保险、伤残保险、养老保险、学生贷款、失业救济、工伤补偿、养老补助、遗属抚恤、贫困救济、住房津贴、医疗保险、卫生保健等。现代社会保障已逐渐形成一个大的体系,大体由五个部分组成:作为最低层次的社会救助、作为基本部分的社会保险、作为最高层次的社会福利、作为特殊政策的社会优抚以及面对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医疗保健服务等。

二、社会保障的性质

从社会保障的一般性质来看,社会保障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范畴。一种形式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时,由社会保障机构把劳动者个人已经得到或应该得到的一部分收入集中起来进行管理、运营和增值,按照国家立法规定进行再分配,用于劳动者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项目;另一种形式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时,由政府以税金的形式将“社会扣除”部分集中起来进行再分配,用于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等社会项目,对劳动者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提供物质和经济保证,保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安定人心,稳定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的这种一般性质不论在哪一种社会形态中都是共同的。

从社会保障的历史作用角度来看,社会保障最明显的性质就是一种社会福利政策。这种政策是与一个国家的性质、政治制度、社会与经济条件紧密相联系的。任何一种社会保障项目的出台,都是以当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一定的社会结构为背景的,从1881年德国社会保险法案的推出到1948年英国政府宣布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和不断完善,帮助资本主义国家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从而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的关心和爱护,使广大人民有一种安全感。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社会保障是由国家组织和领导的,它还具有强制性、社会性、保障性、适度性、福利性等特性。

三、社会保障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西方国家之后,发展迅速,迄今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根据本国情况,建立起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兴起和发展是由社会保障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

1.社会保障具有促使社会稳定的社会效益

19世纪晚期德国推选了确保工业发展的社会政策,其中主要项目就是社会保险法的出台,使工人解除疾病、伤残、老年的后顾之忧,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缓和了劳资矛盾,为工业大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协助德国工业跃上世界第二位。20世纪30年代,一场暴风骤雨式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席卷西方工业化国家,失业人数剧增,社会不宁,民不聊生。面对这种情况,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反危机理论,罗斯福总统在美国推出《社会保障法》,实施了一系列新的以社会福利为主要角色的保障措施,从而保证了绝大多数人的最基本经济要求,缓解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为西方国家走出经济危机、发展经济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从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实践也可看出,社会保障维护了广大劳动者的利益,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2.社会保障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社会保障的建立,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达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解决了劳动者因各种原因可能碰到的生活难题,消除了顾虑,使他们专心致力于生产劳动,释放出更大生产能量,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社会保障的建立,提高了全民的健康水平,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更高素质的劳动力。社会保障为广大劳动者减少疾病、保持健康和旺盛的精力创造了条件;为伤病患者能及时得到治疗并较快地恢复健康提供了条件;对妇女和儿童提供的社会福利,对家庭生活困难者提供的补助救济,必将提高人口素质,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相适应,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3.社会保障的建立有助于建立人们的社会公平感和调节人际关系

社会保障的实施,使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者能同正常人一样生活下去,缩小与有工作能力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体现一种社会公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共济行为。

此外,社会保障还能使公民权利进一步得到实现,具有为国家积累基金的功能,等等。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发展,其功能和社会效益不断有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