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今日,娱乐方式应由尽有,然而,抑郁症患者却在不断增多;物质条件日益改善,然而轻生者却屡屡出现。这些,归根结底源于人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目前的人们的心灵很混乱,因为混乱所以混沌。
女人到了30岁这个年纪,按理说应该真正成熟起来了,不应再像小女孩那样,又哭又闹:一件想要的东西得不到,便吵着要绝食;和男友分手以后,便试图去自杀。然而,凭心而论,30岁女人也有30岁女人的压力,30岁女人也有遇到难心之事的时候,那些心胸豁达者挺一挺也便过去了,而那些心事过重的女人却徘徊在自己的情绪中,无论如何也想不开。
我们应该明白,自杀只是弱者的行为,是对生命意义无知的表现。其实一个人之所以想要自杀,不外乎太自私、太为自己着想,没有能力应付外来的压力。一个人如果天天只想“我”、“我想”、“我要”、“我爱”,就会感到生命很有限。只要能够活出责任,活出心中有人,自然不会想要自杀。一个人要爱大自然,这么美好的山河大地,为什么要离开呢?一个人要爱国家、社会、众生,这么有成就的社会,何以不爱它就想离开呢?想到家人、朋友,他们不是都爱过你、帮助过你吗?你何以忍心离开大家呢?所以能够活出责任,活出心中有人,自然不会想要自杀。
其实不管男人女人,无一不是爱自己的,那些想自杀的人无非是因为觉得自己受到了某些难以忍受的伤害,那么,是不是真的难以忍受呢?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则故事:
一位女诗人爱上了一个英俊男子,而那个男子却无情地拒绝了她的示爱。家人非常担忧,怕她会自杀,都试着说服她。但他们越是这样,她就越认为自己应该自杀。他的家人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把她的门锁起来,但她开始用头去撞门,他们变得非常害怕。
突然间,他们想到了女诗人的朋友,一位得道的禅师,于是他们就来叫禅师,看能不能劝住发疯的女诗人——至少他们是同一种信仰。
禅师去时,女诗人正用头在撞门,看样子她真的很伤心,完全下定决心了。
禅师告诉他:“你为什么要把这出戏演得这么大?如果你想自杀,你就自杀,为什么要制造出这么大噪音?只用头撞门你是不会死的。所以,你跟我来,我们可以爬上楼去,从十几层跃下,何其痛快!为什么在这里搞得大家心神不宁?”
女诗人不再用头撞门,她感到困惑:堂堂一个禅师,居然劝人跳楼?!
禅师继续喋喋不休:“把门打开,不要再引来一大堆的观众,为什么要这么演戏,你只要跟我来,我们上楼,保证你很快会消失。”
女诗人将门打开,看着禅师一脸困惑。于是禅师拉住她的手,把她用力地拉出来。
女诗人往楼上走,变得越来越害怕。
他们到了楼顶,女诗人突然变得很生气:“你是我的朋友还是我的敌人?你好像想要杀死我。”
禅师辩解说:“是你想要死,我作为朋友责无旁贷,我必须帮助你。我已经准备好了,现在我们去栏杆那儿。今夜很美,月亮已经出来了,正是个好时候。”
女诗人脸色煞白,嘶喊道:“你是何许人,你可以强迫我去死吗?”
禅师说:“你看看!这就跟你念佛一样,有口无心。你心仪的那个男子,心不向你打开,你就得不到他的爱;同样地,你的心不向佛祖打开,佛能接你去他的地盘吗?”
一些女性朋友在生活中遭遇重大挫折以后,会像故事中的诗人一样,在生与死之间选择后者。然而,在佛界看来,自杀亦是杀生,是人的罪业。因为就佛法的因缘法来看,个人的躯体生命并非个人所有,乃由父母结合而生养,继而从社会接受种种所需以茁壮成长。故知生命的完成,是社会众缘所成就的,取之于社会大众,就要知恩反哺。所以每个人都有责任使自己活得更幸福,更有意义,没有权利毁灭任何生命。
佛陀曾经叱责自杀行为是“愚痴、非法”的。曾有比丘身染重病,苦不可忍,因此而选择自杀,佛陀还是加以劝阻。为什么在痛苦与死亡之间,宁愿选择前者?这应该与生命无限流转的事实有关,也就是说:从表象上看来,死亡似乎是痛苦的终结,但深层的实相却是: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端。于是,痛苦并未真正终结,只是在亡者眷属的眼里,看似终结而已。
佛教的杀戒,又称断人命,不仅包括自己亲手杀人,即使唆使他人杀人或劝说别人自杀,皆犯波罗夷罪。此外,恶有“恶”、“大恶”、“恶中恶”三种,其中自杀与教人自杀是为“大恶”。
《梵网经》在止恶方面尤其具体而又严格。凡生者皆为我父、我母,故杀生即杀父、杀母。准此而言,自杀亦无异于杀父、杀母;以不杀为例,它不仅禁止杀人,亦禁止自杀,认为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亦算犯戒。若自己没杀人,亦未自杀,只是鼓励、指使别人去行杀业也不行;若自己没杀,也没指使,但赞扬别人行杀业,如此心有杀生之念,亦应禁止。
此外,戒“杀生”的佛教,强调甚至连“杀心”都不能有。佛教非常重视心意犯罪的轻重,每一条戒相之中都有开、遮、持、犯的分别,犯同一条戒,因动机、方法、结果的不同,导致犯罪的轻重与忏悔的方式也不同。
如杀人时要具备“是人、人想、杀心、兴方便、前人断命”五个条件,才构成不可悔罪。这与刑法因重视犯罪意识和犯罪事实而制定的犯罪构成要件、阻却违法要件的道理是相同的。但是佛教心意戒的积极意义,在于要求个人生发地观照身口意的起心动念,防范不法于念头起时,较世间法更为彻底。
尤其自杀者当时的心情,必定是带着一种心灵的创伤,是在痛苦、哀伤、无助、绝望、焦虑,甚至是愤怒、瞋恨、懊悔的情绪中死去。就凭当下这么一念,死后必定堕入地狱转为恶鬼、畜生,这就是《俱舍论》所讲的“业道”。
有的人在世时常觉得“生不如死”,但是自杀后其实是“死更不如生”。自杀而死,虽然方法不同,但自始至终,痛苦了了分明,而且必受恶业果报。
因此,自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死,不是痛苦的结束,生命是随着个人的善恶业报而一再相续不断的。佛教讲善终,能够善终才能往生善道,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由此可知,佛教十分重视生命,因此反对任何戕害生命的做法,主张应该在有生之年,发挥生命的光与热,以奉献一己、服务大众来扩大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延续生命的希望与未来,这才是正当的信仰之道,也才是我们面对人生应有的正确态度。
现代人工作忙碌,加上许多人因为追求完美、希望获得他人肯定而不断给予自己压力,加上又过度压抑情绪,压力指数也就一直降不下来,一旦时间久了就容易出现忧郁症。因此适时为情绪找出口,以及旁人的陪伴与倾听也益加重要。
想要真正走出生命“忧”谷,除了可求助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咨询师等专业治疗外,对当事者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出自己的压力源头,学习如何处理压力、解决问题,才能避免压力如影随形,压得人喘不过气。
除了找出压力源外,如何舒解压力也是增加保护因子的良方,进行运动、旅游、散步、打坐、瑜伽等都是不错的方式。
忧郁症患者常因为情、财、事业等问题所困,导致自杀。但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忧郁自杀,归根结底,就是人们常常不懂得适时放下,也就是遇到困境无法转换光明、正向的念头。
要想转变心境,平日内心忧郁的女性朋友应该多亲近身旁的能宽慰人心者,当遇到解不开的心结时,向他们请教。透过他们的劝导,往往能解开我们心头的谜团。此外,环境也能改变我们的心境。当我们心情郁闷时,不妨走出户外亲近大自然,找个绿地静坐沉淀思绪,都是解除烦恼的方法。
30岁,女人生命的黄金期。你可知,人的一生只能活一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别人代替不了,所以必须正视“生命的一次性”与“不可替代性”,对自己的生命给予重视与尊严。当你懂得尊重生命,知道生命存在的可贵与难得,就会珍惜生命。如果能够了解生命的真相,就有力量去忍受、接受、化解。所以奉劝大家——无论遇到什么事,不要试图提前结束你活着的责任和义务,因为生命不仅仅属于你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