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欤?”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欤?”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欤?”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六雍》
【解意】
鲁国的卿大夫季康子问:“子路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子路办事果断,去从政那还有什么困难呢?”又问:“端木赐也可以让他从政吗?”又答:“端木赐能通达人情事理,那他从政,你说还有什么问题呢?”又问:“冉求能让他去从政吗?”又答:“冉求多才多艺,你说让他去从政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汉献帝建安15年(公元210年)春,曹操下达第一道《求贤令》,在这道命令中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不仅为了改变东汉后期选举制度的弊病,而且是为矫正自己政权中前一阶段在选拔官员标准上的偏差。曹操在统掌朝政大权后,委任崔琰、毛蚧主持官吏的选拔与任用,崔琰与毛蚧以清廉正直著称,“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人莫不以廉节自励”。朝廷之中,廉俭之风大行,贪秽浮华之人都被贬退。
建安19年,刘备入据益州,三国鼎立的局势已基本形成,曹操并未因自己占据中原,在政治、经济上都有明显优势而稍有松懈,仍以招揽贤才作为首要任务,在这年的12月下达《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
曹操在这道命令中明确指出德行与才干并不是统一的,而且再次提到上次《求贤令》中已谈到的“盗嫂受金”的陈平,认为陈平虽然品行不正,但他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基业,功不可没。因此,曹操申令有关部门不能求全责备,不要埋没那些有缺点的贤才。
建安22年,曹操已是63岁,在前一年已被进爵为魏王,这年四月,献帝又命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但他志在统一天下,连年出师征讨,同时,也更迫切地需求贤才,于这年8月,下达《举贤勿拘品行令》:
曹操在这道命令中再次重申自己“唯才是举”的方针,并指出无论是伊挚、傅说那样出身贫贱之人,管仲那样的旧敌,萧何、曹参那样的小吏,韩信、陈平那样身遭污辱并受人耻笑的人,甚至像吴起那样不仁不孝的人,只要有治国用兵的才干,就要加以任用。充分表现出他的雍容大度以及不拘一格,求贤若渴的心情,同时,也反映出他与东汉时期用人传统的完全决裂。
曹操不仅用命令形式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实践中也确实贯彻了这一方针。他不仅任用荀彧、荀攸、钟繇、陈群、司马懿、何夔而等大族名士,也同样信任有“负俗之讥”的郭嘉、简傲少文的杜畿等人。而且曹操能以大业为重,不念旧恶,如张绣在归降后又起兵突袭,杀死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爱将典韦,但以后张绣来降时,曹操捐弃前嫌,对他的宠遇优于诸将。陈琳曾为袁绍撰写檄文,痛斥曹操的罪行,并辱及曹操的父亲和祖父,可陈琳归降后,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未加惩处,还委派他掌管文书往来。史称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死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释用】
孔子是非常看重做官从政这件事情的,他不仅身体力行,孜孜以求,而且还经常鼓励并大力推荐弟子做官从政,因为孔子一直以来都认为政治可以最大限度地影响一个国家,作为以读书学习和掌握知识为业的士人,更应该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国家民族效力,这也就是广为流传的“达则兼济天下”。所以当鲁国权臣季康子问仲由、端木赐和冉求能否从政时,孔子列举各自的长处,说他们都可以做官从政,为鲁国效力。
其次,孔子认为人应该各有所长,作为执政者应该了解他们的长处,用其所长。只要取其所长,人人皆可任用。这对那些认为国中无人,求全责备的执政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教训。
执政者的主要问题就是,他们一旦掌握权力,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目空一切,目中无人。目中无人主要是目中没有别人的优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唯我独尊。别人一无是处,只有他最高明,于是就事事听他的,于是他说一不二,这样就产生了独裁与专制。
【小语】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即练习造就完美,熟练才能精通。那些在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顶尖人士,尽管优点不一而足,成就也有所不同,但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也是最基本的特点:热忱、专注与勤奋。因为热忱,所以能够投入巨大的动力与能量;因为专注,所以能够心无旁骛、勇往直前;因为勤奋,所以才能够练就一手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