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 / 1)

孔子学堂 东篱子 787 字 1个月前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

【解意】

孔子说:“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称颂。”

陈敬仲是春秋时期陈国国君陈厉公的儿子。当时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道德异常混乱。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陈宣公的太子被杀,而陈敬仲带着家人逃到了齐国。

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诸侯,抵挡住了北面山戎和南面荆楚的进攻,保护了中原地区的许多中小国家。他很注重任用人才,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治国,已经成为了人所皆知的一段佳话。

齐桓公早就听说了陈敬仲德才兼备,在陈国很有声望,心中很想与他会面,只是一直都苦于没有机会。陈敬仲刚到齐国,齐桓公便迫不及待地接见了他。一席交谈,齐桓公顿生相见恨晚的感觉,他立即决定让陈敬仲做卿。卿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官职,一般是不轻易让别国的人做的,能做齐国的卿,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好事。陈敬仲恭敬地向齐桓公施了一礼,辞谢道:“我在陈国被逼得没有地方安身,只好逃到了贵国来寄居。如果承蒙您的恩典,让我有幸能在您宽厚的政教下生活,就心满意足了。我本来是一个不明事理,没有什么才能的人,您不责怪我,我已经是感激不尽了,哪敢贪图富贵,巴望做卿那样的高官呢?何况,让我这样一个客居贵国的无能的人做官,一定会招致人们对您的非议,我又怎么能给您添麻烦呢?这件事情是万万不可的。”

齐桓公见他再三推辞,情真意切,也就没有再勉强他,而是让他做了“工正”,管理各种工匠。

陈敬仲做了“工正”后,表现得很出色,齐桓公对他的才能更加赞赏,经常与他在一起讨论国事,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日益亲密。

有一天,陈敬仲请齐桓公到家中喝酒。齐桓公兴冲冲地带着随从人员就来到了陈敬仲的家中,酒席已经摆好了。

这天的天气风和日丽,加上庭院中的景色,精心的布置,齐桓公一见,很是高兴,早就将那些烦人的政务抛到了脑后,忍不住开怀畅饮。

酒席期间,齐桓公与陈敬仲一起评古论今,谈论各种英雄人物,越说越投机,说到了高兴的地方,两人都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谈到气愤的地方,两人也是不住地叹气。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齐桓公的酒量本来是不小的,再加上遇上了陈敬仲这个知己,更是海量了。两人喝了一杯又一杯,一直喝到太阳落山,齐桓公才有几分醉意。但他还是觉得没有喝尽兴,吩咐随从:“赶快把灯点亮,我要与陈大夫再喝几杯。”

陈敬仲赶紧站起来,恭恭敬敬地说:“不能再喝了,我只想白天请您喝酒,可是到了晚上就不敢再奉陪了。”

齐桓公稍微感到有点失望,脸上露出了不愉快的表情,说道:“我与你喝酒正喝到兴头上,你怎么能扫我的兴呢?”

陈敬仲赶紧解释道:“酒宴是一种礼仪性的活动,只能适可而止,不能过度。如果您因为跟我喝酒而没有掌握好分寸,遭到别人的指责,我怎么能逃到了干系呢?所以,请您原谅,我实在不能再陪您喝酒了。”

齐桓公仔细地想了想,也就不再坚持了。

【释用】

玩乐不上瘾,饮酒不贪杯,好色而不**,是做人的一种境界。喝酒耽误事情的现象经常发生,在酒桌上不贪杯的人也很少,喝酒不贪杯,是一种修养,也是一个人的美德,陈敬仲跟自己的主子齐桓公一起喝酒,仍然做到了喝酒适度,并能劝说齐桓公适可而止,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我们先不说当部下的在酒桌上为了表现自己,希望自己给主子留下好印象而经常喝多,就是朋友之间在酒桌上面喝出了情绪,也很难控制酒量。从这一点上看,陈敬仲才是真正有修养的男子汉,他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意志坚定,其品格实在让我们敬佩。

【小语】

人的一生经常被名利所束缚。名利对于人,实用的少,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一种对于自身价值的确认。为了追求名利,很多人都不惜终身求索,使名利的绳索最后变成了人生的绞索,断送了人生所有的快乐与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