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 / 1)

孔子学堂 东篱子 702 字 1个月前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解意】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只选择住处而不选择有仁厚风气的地方,这怎么能算聪明呢?”

在孟子小的时候,他的家住在一片坟地旁边,孟子就开始玩一些哭丧、埋人之类的游戏。而孟子的母亲认为这种环境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就举家搬迁到一个集镇上住了下来,结果孟子又开始玩一些做买卖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还是觉得不满意,又迁居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这一次孟子受到了良好的影响,逐渐变成了勤奋好学、彬彬有礼的好孩子。

记得在晋代文学家和哲学家傅玄的《太子少傅箴》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这四句话其实说的就是环境影响的作用:一个人生活在好的环境当中,就能够受到好的影响;生活在坏的环境里,就经常会受到坏的影响。形体端正的“影”一定直而不歪;声调和谐的“响”一定清而不乱。换句话说,同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受到良好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五人为五色,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治国亦然。”其实说的也是环境影响人。

在清朝,当时的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英、张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任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而在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通道,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

后来邻居吴家需要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就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决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当时正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这件事。张英收到信件之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于是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完之后,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就主动让吴家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最后传为千古美谈。

【释用】

孔子的“里仁为美”强调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具体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如何搞好邻里关系。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零零存在的,总会有左邻右舍。邻里相处,建立在共同住地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的领域发生多方面的互助关系,邻里交往显然是非常密切的。每个家庭都希望能够搞好邻里关系,于人家方便,对自己也有利。

但是邻居住在一起,也难免会闹一些矛盾和误会。一旦发生矛盾之后,邻居之间应该互相谦让,及时处理,使矛盾不致扩大,特别是对待邻居切忌蛮不讲理,恃势逞强。

【小语】

在日常生活中,邻居之间应该互相帮助,邻里相处的过程,不能只图自家方便,自己占便宜。城市居民,左邻右舍,楼上楼下仅一墙或一层楼板之隔,太大的声响都会影响邻居。

所以日常生活中,要多加注意。比如家庭聚会,不要高声喧哗,举办家庭舞会也要尽量避免影响邻居。听广播、看电视应该把音量尽可能放小,特别是在午间或夜里的休息时间更应注意。

俗话说,“让人一步自己宽”。当两家的孩子发生争执之后,首先要批评自己的孩子,即使自己的孩子吃了亏,被对方打了,而且自己的孩子又有理,也不要对打人的孩子吼叫,这样就显得大人太没有涵养了。你完全可以找到打人孩子的父母说明情况,这才是一个大人正确处理孩子之间矛盾的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