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大学》
【解意】
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相晏子,不轻易交友,但他的朋友却很多,又都情深义重,甚至有人甘愿为他付出生命,北郭骚就是其中的一个。因为晏子曾经送了些粮食给北郭骚,养活了他的母亲,所以当晏子有难时,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替晏子洗清冤屈。
晏子是我国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他机智过人,能言善辩,体恤百姓,忠于国家,深得人民敬爱。
在晏子任齐国宰相的时候,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名士,为人仗义,是个出了名的大孝子。因为家境贫寒,靠结捕兽网、编蒲苇、织麻鞋为业来奉养他的母亲,但仍不足以维持生计。他听说晏子礼贤下士,宽厚待人,所以就去求见晏子,说:“我一直很仰慕先生的仁义。希望得到先生的帮助以奉养母亲。”晏子久闻其名,觉得他人品好,不但热情地接待了他,还派人送了些粮食,金钱给他,可北郭骚谢绝了金钱,只收下了粮食。从此两人便成了好朋友。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过了不久,晏子被小人进谗言,遭齐景公猜忌,难以继续留在齐国,晏子逃亡他国,途经北郭骚家便特意停留告别,并详细讲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可北郭骚只是说了一句“请好自为之”。
没有想到的是,晏子走后,北郭骚找来他的朋友,说:“我敬重晏子的仁义,与之相交。曾向他乞求帮助奉养老母。我听说,对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要替他承担危难。如今晏子受到国君的无端猜忌,我将用自己的性命为他洗清冤屈。”于是,北郭骚换好衣冠,请朋友携剑和竹筐跟随,前往皇宫觐见齐景公。
北郭骚与其友人来到宫廷门前。恳求通报的官吏说:“晏子是天下最好的宰相,却遭受谗言,现在要离齐国而去,这是齐国的不幸。敌人一定会趁机入侵,齐国必定遭受大乱。我不想看见国家生灵涂炭,所以我愿以头颅向国君证明晏子的清白。”接着对他的朋友说,“请把我的头装在筐中,捧过去托付给那个官吏。”说罢,退下几步自刎而死。于是,他的朋友含着热泪,捧着装了头的竹筐走过去,对那个官吏说:“这位北郭先生是为国家而死的,我将为北郭先生而死。”说罢,也退下几步自刎而死。
齐景公听说宫廷外一下死了两位义士,而且都是因为晏子,不禁大惊失色!景公生怕事态扩大,失去民心,便亲自乘着马车去追赶晏子,在国境线边缘赶上晏子,请求晏子回去。
只因为晏子曾经帮助北郭骚养活他的母亲,北郭骚就以生命为代价,为晏子澄清冤屈。既说明了北郭骚讲义气,又表明晏子深得人心。孔子非常佩服晏子交朋友的态度,因为晏子能让友谊地久天长。时间愈久,友情就越深。晏子之所以能让友情地久天长的要诀是他奉行“久而敬之”这个原则。交往越久,他对人就越恭敬有礼,别人对他也越尊敬。晏子从不**朋友,他的朋友都是有德行的人,所以,一旦交了一个朋友,那就是一辈子的友情。
【释用】
现实中的我们,没有几个能对朋友“久而敬之”的,往往都是交了新朋友就忘记联系老朋友,所谓的朋友很多,但交情深的又能有几个?而且我们对待友情往往有这样的误解,尤其是对关系亲密的朋友,认为:“挚友之间不需要讲究礼仪,因为好朋友之间就如同兄弟姐妹,讲究礼仪就显得亲疏不分、十分见外了。”所以在亲密的友人面前经常口不择言,殊不知在不知不觉间伤了感情,留下永远的伤疤。
【小语】
朋友之间再熟悉、再亲密,也不能不恭不敬,否则,默契和平衡将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维持朋友亲密关系的最好办法是往来有节,互不干涉,“久而敬之”才能天长地久。
友谊能否长存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你敬朋友一尺,他才会敬你一丈。那些只懂一味索取的人,早晚会被朋友抛弃,因为没有人愿意当你的“提款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