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解意】
孔子说:“对自己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对自己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守信用的人交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友,对自己有益。同谄媚的人交友,同当面奉承背后使坏的人交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友,对自己有害。”
鲍叔牙在年轻的时候与管仲有很深的交往,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两人一起去做买卖,管仲常常会分得大部分的利润。因为管仲的家庭条件不好,所以鲍叔牙认为这是应该的。
有一次,管仲为鲍叔牙做了一件事情,反而让鲍叔牙陷入了窘境,可是鲍叔牙并没有怨恨管仲。
他们在年轻的时候曾经秘密约定要一起辅佐齐国的君王建立霸业。管仲当公子纠的师傅,鲍叔牙则当公子小白的师傅。管仲对鲍叔牙说:“齐国将来必定是由纠或小白当上君主,其他公子不配继承。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在这两个优秀的公子身旁当师傅。不管谁继承王位,我们都要合力辅助君主。”
齐国的君主僖公去世之后,诸位王子相互争夺王位非常厉害,到最后就只剩下公子小白与皇兄公子纠之间的争夺了。管仲为了替公子纠争王位,还曾用箭射伤公子小白。最终还是小白回到齐国继承了王位,这就是齐桓公。
帮助客居鲁国的公子纠争王位的鲁国在与齐国交战中大败,只得求和。桓公要求鲁国处死公子纠并交出管仲。消息传出后大家都同情管仲,被遣送回齐国他无疑是要被折磨致死。于是有人说:“管仲啊!与其厚着脸皮被送给敌方,不如自己先自杀。”
管仲听完之后一笑了之。他说:“如果小白要杀我,当初就应该和公子纠一起被杀了。既然还要把我押回去,就不会杀我。”就这样管仲最后被押回了齐国。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桓公马上任用管仲为宰相,这个连管仲都没有想到。
其实,管仲之所以能够当上齐国的宰相,这与他的朋友鲍叔牙有很大的关系。鲍叔牙招来管仲救了他的命,并且推荐他为宰相,遵守了彼此的约定。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齐桓公平定乱世成为开创霸业的先驱。
后来,管仲深有感触地说:“当初我贫穷时,曾与鲍叔牙一起做买卖,分财利时我常常多占,鲍叔牙却不以此认为我贪,因为他知道我家贫。我曾经为鲍叔牙谋事,结果却使他更窘迫,鲍叔牙不因此认为我这个人很愚蠢,因为他知道时机有时有利有时不利。我曾经几次出仕,却屡次被国君罢免,鲍叔牙不据此认为我无能,因为他知道我没有碰到好时机。我曾几次带兵打仗,不仅屡战屡败,而且还做过逃兵,鲍叔牙不因此以为我这个人胆小,因为他知道我家有老母需要供养。公子纠与小白争位失败后,几乎自杀,我被囚禁起来,忍受侮辱,鲍叔牙不因此认为我这个人不知羞耻,因为他知道我不以小事为耻,而只耻功名不显扬于天下。所以说,生我的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于是,天下人不但称道管仲之才能亦常常称道鲍叔牙有知人之明。
【释用】
孔子说的交友、择友之道,实际上就是一种为人之道。当人们用正直、诚信、博学多识作为自己选择朋友的原则时,特别是力戒与那些“损者”为友的时候,这其实也是在为自己、为对方确立了一个做人的道德目标和行为准则。我们只有先让自己在道德上努力做到正直、诚信,并且不断追求广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才会得到朋友的认可,也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
【小语】
益友难交,因而显得更加可贵,我们所说的朋友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应该多交益友,少交损友,这样才能够真正从朋友那里得到帮助和快乐。
益友志同道合,可以让你有所借鉴,对你有所帮助,能在关键时刻扶你一把。交友不能不慎重,一定要有分辨才能交上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