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 / 1)

孔子学堂 东篱子 834 字 20天前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解意】

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战国时期,魏、齐、楚、燕、韩、赵、秦最为强大,称为“七雄并立”。秦以强大的实力作为基础,攻占了巴蜀和三晋的许多地方,称雄于西方。于是东方六国建立了“合纵”同盟,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共同来对付秦国。

其中齐国是东方的一个强国,楚国则是虎视于南方,齐楚联盟的形成,成为了大秦国的心腹大患。

于是秦国千方百计想瓦解东方六国的合纵同盟,采取联合东方弱国对付其他弱国的“连横”战略,从而达到各个击破六国的计划。秦国派遣张仪,拉拢魏国脱离了合纵,然后又离间了齐、楚两大国,最后让六国的“合纵”化为乌有。

公元前313年,张仪带着厚礼来到了楚国,楚怀王见财眼开,热情接待了张仪。张仪花言巧语欺骗楚怀王说:“大王如果能够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给大王六百里地。这样一来,秦楚两国结为盟好,长期成为了兄弟,也可以削弱北方的齐国,可以说对于秦国、楚国都是有利的,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楚怀王听完之后,满心高兴,欣然答应了。但是,当时的大夫陈轸劝谏道:“秦国尊重楚国,是因为楚齐结盟的缘故。如果秦国答应给我们的土地还没有到手,咱们就和齐国绝交的话,那么楚国一孤立,秦国就会轻视楚国。如果先要秦割地再与齐绝交,那么秦国也未必肯答应。”

“先绝交再割地,又怕秦不守信,欺骗了我们。而大王您被骗,肯定会怨恨秦国,秦、齐都成了楚的敌人,两国的军队都来攻楚,这是非常危险的。而为今之计,最好是表面同齐绝交,派人随张仪到秦国接收土地,等土地到了手,再与齐国真正绝交。这样,即使土地没有到手,楚国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也不会得罪齐国。”

很显然,陈轸的主张真是一个万全之策,但是楚怀王却为张仪的话所迷惑,一心想要得六百里地,根本听不进去陈轸的话,最后楚怀王一面派人随张仪去接收土地,另一面又派人去齐国宣布与之绝交。

当楚国的使者随着张仪来到秦国,张仪装酒醉从车上摔下受了重伤,一连三个月在家闭门不上朝。

楚怀王听说这件事情之后,以为是张仪怀疑他还没有和齐国完全决裂,于是就派勇士到齐国去,当面把齐宣王辱骂一通,齐宣王非常生气。而就在这个时候,秦王刚好又派人前来拉拢齐国,齐宣王正在恨楚国人无信义,于是就同秦国言和。

直到秦齐联盟正式建立后,张仪才出面对逗留了三个月的楚使者说:“我自己有封地六里,愿意献给你们大王。”楚使者说:“我是奉大王之命来接收六百里地的,没听说过是六里地这种说法。”

后来,楚怀王听了使者的回报,大骂张仪,气冲冲地要兴兵伐秦。但是陈轸却认为不可:“为今之计,进攻秦国,还不如索性送一个大都邑给秦,之后和秦一起攻打齐国,把失去的土地从齐国那取得补偿。现在如果出兵攻秦,那么就会让秦齐联合一起对付楚国,楚国肯定会吃大亏的。”

可是楚怀王盛怒之下,没有听从陈轸的劝告,派大将率兵攻打秦国,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被俘大将七十人,主帅也被杀,士卒更是死亡八万多,大片土地被秦国夺取。

楚怀王还是不服,又倾全国兵力攻秦,在蓝田进行了决战,结果又被打垮,秦国又夺到了楚国两座城池。

从此以后,楚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东方六国再也没有强国可以与秦国抗衡了,各国仅仅是能够自保,结不成巩固的联盟,而秦国统一大业的阻碍正在一步步减少。

【释用】

君子看重义,行事自然以义作为标准。小人看重利,所以行事的时候更容易追逐利益。和君子交往的时候主要应该讲道德、礼义,而在与小人交往的时候就只能讲利益了。

君子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义人、仁人、善人、诚实人、智慧人、慧心人、谦卑人等。而小人则是品德低劣的人、愚昧人、愚妄人、傲慢人、乖谬人、乖僻人、恶人、罪人以及狡猾、奸诈、伪善的人等。

【小语】

在与不同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应注意只有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掌握这个人的内心活动,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沟通,才能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