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和鼓励比批评和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孩子的积极动机,孩子受到的表扬越多,对自己的期望也就越高。一般的孩子都较为看重来自外界的承认或认同,所以,要想让孩子不再那么磨蹭,父母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是必须的。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们会把家长的鼓励当成他们前进的动力。如果父母能经常对孩子说:“你如果再快一点儿就更出色了”,“你现在比过去有进步了”,“你看你做得多快”,“做得真棒,加油啊”,“真好,现在用不着老提醒你了”……孩子便会受到正面的外部刺激,而这些真诚的鼓励是能够打动孩子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下次做事就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快点儿。
另外,为了使孩子更有动力,当他做事的速度比以前加快时,或者当他达到了大人的要求时,父母还可以适当地给予一些物质奖励,比如给孩子加一个小红星,带孩子外出游玩,给孩子买他想要的玩具,等等。用鼓励和奖赏来“催”孩子做事,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位家长向我们分享了他的教子经验:我会叫孩子邀请同学来家里做作业、玩耍。我建议他们在做作业时,比比谁做得又快又好。不管结果是谁赢,做到了就给奖励。玩游戏时也这样奖励。我的孩子没拿到奖励,面子过不去,很不高兴。但之后的几次,他自觉提高了做事效率。孩子也要面子,谁都有好胜心,适当地激发,会很有成效。
可是生活中,大多数家长往往不注意鼓励孩子的微小进步,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比较高,总希望孩子能一下子达到他们的要求。因而对孩子一些细小的进步不是很注意,反应比较冷淡。
尼克早上洗漱的时间总是很长,还习惯性地把牙膏随便扔在漱口杯外面。
妈妈对此很恼火,不知斥责他多少次了。那天,尼克又在洗手间磨蹭了半天,妈妈气坏了,她把尼克叫到身边,不满地说:“尼克,你应该可以照顾自己的生活了吧!看,你洗脸刷牙用了多久?而且你又把牙膏放在外面了。我不是对你说过牙膏用后要放到杯子里吗?”
尼克根本没有把妈妈的话当一回事儿,只是心不在焉地回答:“知道了。”
妈妈见儿子反应平平,知道刚才说的话并未引起他的重视,于是冲他喊道:“听着,尼克,你必须快起来,必须把牙膏放进漱口杯里!”
尼克极不情愿地走进了洗手间,放好了牙膏,转身就走。
“记住我说的话!”妈妈再次强调。
“知道了。”
第二天,尼克速度的确是提高了,也将牙膏认真地放到杯子里了,但妈妈什么都没有说。到了第三天,他又磨蹭起来了,牙膏又被扔到杯子外面。
“喂,尼克,怎么搞的,你得了健忘症吗?你又忘了把牙膏放回去!”妈妈生气地说道。
“我以为你忘记了。”尼克说道。
“怎么这么说呢?”母亲疑惑地望着儿子。
“因为昨天我表现得不错,而你却什么也没有说!”
尼克为什么又犯了老错误呢?因为当他改正后没有得到妈妈的肯定和重视,因此他又泄气了。如果第二天,妈妈发现尼克速度快了起来,而且把牙膏放在了杯子里,她如果当时亲热地对孩子说:“干得好,尼克!妈妈知道你一定能改正坏习惯的。”那么尼克一定会非常高兴,并愿意把好习惯坚持下去。
举这个例子就是为了说明,父母的鼓励对孩子的巨大意义。如果父母能重视鼓励的作用,灵活运用鼓励的手段,那么就能很轻松地帮孩子改正拖延的毛病。
教育学家的建议是,在某些时候,父母应忽视孩子的不良行为,将自己的预期目标分成小步骤,循序渐进地做,这样就能很容易地改掉孩子的坏习惯。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行为,父母不应该对此抓住不放,而应该找到孩子偶尔没有此不良行为的时候对孩子予以鼓励。父母对孩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能加以鼓励,即是对孩子的积极行为进行强化的最好方式。哲学上讲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平时大量的细微进步,积累起来才可能有大的变化。因此,对于父母来说,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彻底改正不良习惯,就应该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进行鼓励。
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的进步太小,就不愿意给予鼓励,这会使孩子觉得家长对自己的进步漠不关心,认为自己的努力白费了。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失去进步的动力,原来可以改变一生的进步也会因为得不到强化而消失。因此,无论孩子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只要孩子有进步就应给予建设性的鼓励,每有好的表现就要加强鼓励的感情色彩。
鼓励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就是在强化孩子的进取之心。不要吝惜你的鼓励,这是帮助孩子改正拖延顽疾必不可少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