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诊所的候诊室,一个年轻的母亲和她的孩子坐在那里。孩子突然问妈妈:“妈妈,有一天是什么时候?”。妈妈没听清楚:“什么是什么时候?”
“有一天!”
“你为什么问这个?”
“哦,因为你经常答应我说‘有一天会如何如何’,所以我想知道有一天什么时候会来到?”妈妈思考了片刻,试图找出答案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它会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以某种方式出现。”母亲微笑着回答道。
“妈妈,我知道了,看起来有一天绝对不会来到。”
“不,它会来的,我相信它会。”妈妈以严肃的口气说道。顿时,候诊室又陷入了寂静之中。
爸爸妈妈们请回想一下,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常对孩子许诺“有一天”,比如“有一天我们会去野营”等等,但“有一天”从未来到过。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们为孩子的拖延头疼不已,一再要求他们今日事今日毕,可是又有多少家长可曾想过,我们可否为孩子做好了这个表率?我们又有多少的“有一天”没有兑现。
其实家长和孩子之间,也需要有一种契约精神。
契约就是双方经过谈判,都表示同意的一种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约定,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双方必须遵守,不得违反约定。契约的本身带有一种平等的性质,是建立在双方都同意的基础上的。有些父母为了改正孩子拖延的毛病,会口头许诺一些或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但往往当孩子真的做到了,做父母的却又忽略了当初的许诺。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说话不算数,答应了条件又变卦取消。父母子女之间因此形成对立的局面,孩子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毫无意义,因而恢复原状,甚至故意唱反调,父母越不喜欢他就越拖延。
有一位母亲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记得在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们答应儿子在星期天带他去他的好朋友家玩儿,当时儿子高兴得连蹦带跳着喊起来:“噢,明天要玩儿去了……”可是到了星期天,因家里有事,尽管我一再给儿子说爸爸、妈妈没空,以后再带你去,儿子仍然很委屈地说:“那次你们就说带我去的,这次又骗我……”
看着儿子那失望的眼神,一种难以言状的自责,一种对孩子的愧疚感涌上心头,作为一名母亲,我应守信誉,不能不遵守诺言,于是我对儿子说:“好吧,儿子,等妈妈把事办完一定带你去,即使晚点也一定去。”
我们在许多场合,经常看到一些跟父母斗气的孩子,父母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做,父母让他快他非要慢,可能就是因为父母的许诺没有兑现。有的孩子会气愤地说:“妈妈骗人,爸爸骗人。”
大量的事实证明,为人父母者须切记:做不到的事绝不要乱许诺,平时不要轻易许诺。有的父母为迎合孩子的心理,不论孩子要求什么都一一答应,今天一块巧克力,明天一块棒棒糖。而当许诺不能兑现时,孩子就会认为你说话不算数,对你失去信任和尊敬,渐渐地不听你的许诺,或者模仿着来对待你,甚至养成说谎的习惯。为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格,请父母对孩子也要遵守诺言。
事实上,利用契约形式来督促孩子改掉拖延的毛病,是个非常不错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规范孩子的行为,也可以规范父母的教育方式,因而能够建立起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正常关系。建立这种关系可以培养孩子的公平和公正意识以及遵从正确教导的行为习惯。这种关系一旦建立起来,孩子的很多坏毛病,比如任性、固执、拖延、懒惰等,一般都会得到很好的改善。实践证明,很多自己管不住自己的孩子常常都通过订立条约而解决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只是使用这种方法,父母必须要讲信用,这是前提,另外也不要变向地为难孩子,否则孩子是很“伤心”的。
北京有一位六年级的女学生在一篇题为《累人的零花钱》的作文中这样写道:爸爸妈妈说好每个月给我五块钱零花,当时我的心里是很高兴的。可是后来才发现,要把这五块钱“挣”(我实在是只能用这个词了)到真不容易。父母给我这五块钱是有条件的——一个月不迟到早退,做作业要快速,积极做家务,搞好个人卫生……
这些事情都是应该办到的,可是要百分之百就不是那样的容易了。特别是要听“父母的话,父母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有半句怨言”,这就太难为人了。
到了星期天,妈妈的话特别多,一会儿叫干这样,一会儿又叫干那样,刚想看一会儿电视,“命令”又下来了:“洗碗去!”只要稍微慢半拍,妈妈就会立即说:“这个月的零花钱是不是不想要了?!”刚一拿起卡通书,妈妈又发话了:“做功课去!”这五块钱对我还是有“**力”的,所以只好“忍气吞声”照办,因为我还想着有这钱去买我早就想得到的东西,比如课外书、文具,还有一块巧克力……
可是我每个月的计划总是落空,因为我实在无法完全达到父母的要求。
特别是昨天,一个月的最后一天,看着这“诱人”的五块钱就要到手了,可是意外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我在拉窗帘的时候由于用力过大,把窗帘钩给拉断了。这一下我可犯下了“滔天大罪”,父亲亲自出面,把我整整数落了一个小时,并当场宣布取消我一年的零花钱,因为父亲说修窗帘钩起码要花100块钱。我沮丧极了,自己居然犯了这么大的错误。
今天,修窗帘的工人来了,我在屋里听到爸爸与人家讨价还价,最后以20元钱成交。原来爸爸说的100块钱是为了吓唬我……
我好伤心:不想给我零花钱就直说吧,何必这样转弯抹角,何必找我这么多茬!
真想问问这个孩子的父母,这样做到底累不累?我们不敢说这个孩子的话就是“对”的,但是作为父母,对待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未免太苛刻了吧。设置奖励,就应该让孩子有可能得到。如果那奖品高不可攀,对孩子又有什么鼓励作用呢?难怪孩子这样“义愤填膺”,发表“檄文”声讨父母。
事实上,有的孩子做事拖拉就是对父母的软性对抗,他们用拖拉来表示不满,拒绝合作。因此,父母要清楚孩子这样做是否在于自己家庭教育方式的不恰当。父母不要一味地责问孩子,而是要听听孩子的心声,经过共同探讨协商,才会有助于孩子做事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