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磨磨蹭蹭,与他们没有时间观念有关。
梅梅就是俗话说的那种“老虎紧追到脚跟,还要回头辨雌雄”的人,是个典型的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由于磨蹭,上学经常迟到,被老师批评是家常便饭。梅梅妈非常苦恼,下决心帮她改正。
首先,梅梅妈帮她认识磨蹭给她自己和父母都带来不好的后果,她接受意见并表示愿意改正。
接着,梅梅妈与梅梅一起制订了一个互相监督的计划,让她监督妈妈有没有磨蹭现象,爸爸做裁判,记录结果并及时报告。她们还一起制定了生活日程表,记录每天早晨穿衣、盥洗、吃饭等所用的时间,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进步(为了维护她的积极性,梅梅妈常常让梅梅赢),梅梅为自己的进步而高兴,主动加快了自己的做事速度,时间观念也加强了。现在,她会根据时间来调节做事速度,有了初步合理把握时间的能力,迟到的现象几乎绝迹。看到女儿的进步,梅梅妈也由衷地感到了教育成功的喜悦。
“时间是构成一个人生命的材料”。一个人所拥有的时间可长可短,关键看这个人怎么对待时间、分配时间。珍惜时间的人,往往有所成就;浪费时间的人,往往虚度年华。
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珍惜时间,这样可以使孩子在生命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成就更多的事业。
历史上,珍惜时间,努力奋斗,孜孜不倦的人,比比皆是。晋朝陶渊明有“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惜时诗;唐末王贞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妙喻;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把时间比作资本;德国诗人歌德把时间看成是自己的财产。这些人,也因惜时而在自己的主业领域独树一帜,成为后人仰慕的不朽人物。
其实这些名人在小的时候,就是惜时如金的孩子。而他们珍惜时间的好习惯,都离不开家庭良好的教育。德国有机化学家阿道夫·冯·贝耶尔,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那是在贝耶尔十岁生日的时候,前一天晚上,他躺在**就高兴地预想着父母一定会送他一份大礼物,并为他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
但是,那天早晨起床以后,父亲还是老样子一吃完早饭就伏案苦读,母亲则带着他到外婆家消磨了一整天。小贝耶尔有些不高兴了。细心的母亲发现了,耐心地开导他:“在你出生的时候,你爸爸还是个大老粗,所以现在他要和你一样努力读书好参加明天的考试呢!妈妈不想因为庆祝你的生日而耽误爸爸的学习,妈妈在为明天我们的生活能够丰富多彩而尽心尽力呢。你也要学会珍惜时间学习呀!”这番教诲从此就成为贝耶尔的座右铭,他认为:“十岁生日时,母亲送给我一份最丰厚的生日礼物!”
从那以后,阿道夫·冯·贝耶尔每天都起得特别早,生怕耽误一秒的学习时间。天微亮,他就已经在苦读了;当其他孩子在放学后嬉戏时,他仍埋头在案;吃饭的时候,他也手不释卷。这样,过了许多年后,他终于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由此可见,孩子能珍惜时间去学习,或做有意义的事情,并终其一生,一定会有不凡的成就。即使孩子不能有那些名人之类的成就,那么他至少也不会虚度人生了。
孩子时期的事情,主要是学习,因此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安排孩子的学习时间,以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刚上二年级的儿子最近常向爸爸抱怨时间越来越不够。原来,儿子17:00放学后,从学校到家要坐半小时的公交车,而这中间往往要等上十几二十分钟才能等到车。到家往往是18:00了。回家后,儿子首先需要学习半小时,但是18:30有儿子爱看的动画片。19:00吃晚饭,19:30到20:30仍然是孩子的学习时间,20:30时,儿子就得睡觉了。这样,孩子实际学习的时间有一个半小时。现在,老师又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在19:00收看新闻联播。这样,儿子的时间就更紧张了。
后来,爸爸帮儿子想了一个好办法。爸爸教儿子把当天要记忆的词语或者英语单词制作成小卡片带在口袋里。在公交车站等车的时候,默默地记忆。这样,在等车的十几分钟里,至少有十分钟的学习时间。然后,上车后,儿子可以继续在车上记忆词语,这样,又多了至少20分钟的学习时间。18:00让孩子对周、月、四季、年等宏观的时间概念有感受。给他讲四季的天气变化,需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可以做哪些游戏活动等,让他去想象。
给孩子时间期限的概念,比如食品的保质期,告诉他过了这个时间的食品不能食用;交电费的期限,告诉他过了这个时间不去交电费,就不能看动画片了,等等。进一步,适当给他的事情制定小小的期限。
让孩子知道准时、提前和迟到的概念。“哎呀,宝宝真棒,今天起床比平时都早啊!”
让孩子做事情有开始和完成的概念,要知道每一件事情什么时候是开始和结束,而不是这个事做一下,那个事情做一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而对于上了学的孩子,我们就应该引导他去体会时间的意义了,他们会从中得到启发,理解时间的重要性。
苏红是小学三年级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她发现班里很多孩子缺少珍惜时间、自觉学习的习惯,马上要期中考试了,她占了孩子们一堂体育课,孩子们嘴噘脸吊,她生动有趣地讲了些关于时间的小故事给他们听,孩子们脸上的阴霾一扫而光,而且也知道珍惜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