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的一个误区是,父母怕孩子犯错误,更不允许和容忍孩子犯错误。这样,孩子从小就处在一个对错误的拒绝和恐惧中,一旦他们犯了错误,首先要面对的不是错误本身,而是不能容忍错误的父母,于是很难接受自己的错误,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做事犹犹豫豫或者根本不敢主动做事情的状况。爸爸妈妈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才愿意迎接挑战,这时错误的经历已不是他们的包袱,而成为他们成长的财富。
乐乐曾是爸爸妈妈的骄傲,乐乐还在上幼儿园时,叔叔阿姨去他们家做客。一进门,就能看见他们家最醒目的地方贴着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这个时候,乐乐爸妈总是不无得意地告诉对方,“这是我们给儿子列的88条不许犯的错误清单”。那上面包括:不许打破杯子,不许跳得太高……乐乐爸妈还说,为了保证儿子时时刻刻记住,每天临睡前,他们都会给儿子朗读三遍,然后让他反省今天是否有犯过以上的错误。
乐乐的确很听话,但未免有些唯唯诺诺。上了中学以后,却突然性情大变,成了让父母头疼的叛逆孩子,最后他妈妈不得不辞职在家管孩子。
对孩子而言,恐怕没有什么事情比拥有一个“完美”的童年更糟糕的了。法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作为家长,智商并不是第一位的,但智慧一定是最关键的。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对待孩子犯错的错误方式。不当的管教方式,非但不能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本质、体验到犯错的后果,反而让孩子身心受到更大的伤害,甚至让孩子走向父母期望的另外一端。
平常我们大人都知道在工作上“虽然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但吃一堑长一智、不轻易放弃”的道理,但反过来却很难接受让我们的孩子“有错不放弃、有错有收获”。这不能不说是做家长的一大失误。孩子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很强,往往一看到新鲜有趣的事物,就会本能地用有限的经验、自以为是的做法去探索,当孩子做错了,他们一般不会像大人那样轻易放弃,常常有种寻根问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拼劲,要么继续尝试、要么询问大人,所以说错误会导致另一串的学习,而这种学习是自发的、主动的、积极的。犯错误可能是孩子不专心、没耐心、能力不够引起的,大人应该耐心地予以支持和辅导,绝不要横加指责,使做错事的孩子有幼稚、自卑,甚至罪恶的感觉!犯错也可能是孩子想创造、想表现自己以引起大人注意、想与众不同、想省时间找捷径而引起的,这些不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学习动机吗?
允许孩子犯错误,保住了他可贵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也保住了他的自尊,实际上是给他以继续求知探索的鼓励,让他放心地发挥他的创艺和潜能。而批评与指责却可能从此遏制他的探索欲望,或令他逆反地故意重复同样的错误。允许孩子犯错,他才会成长更多。
事实上,所有的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甘愿冒险,敢于和别人不同,哪怕在追求自己认为值得且正确的事情上遭受失败,也在所不惜。在努力使自己与众不同这一点上,你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了什么榜样呢?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要让孩子自由地走出去,去学习,去寻找,去发现,让自己不同凡响。
允许孩子有失败的空间,不要苛求完美。完美主义只会给他们加上双重捆绑。一方面,他们为了保险而不敢冒险,这样他们就不会发现任何新鲜事物;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以一种严谨的、按部就班的形式力求完美。这两者都会造成孩子的拖延。
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树立目标以及看到结果都很重要,但是,如果达到目标和结果是以不能享受其过程为代价,那么我们就与生活失之交臂。我们应该对生命的过程充满热情,并学会把这种热情传递给我们的孩子,而不是对孩子极端地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