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这对于孩子来说,简直是非常常见的事情。由于连续的失败导致对自身失去信心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失败综合征”。所谓“失败综合征”,即这种失败并不是由于自己缺乏能力,而是来源于心理上的原因,或者根本没有努力而遭受失败。
然而,面对孩子的失败,做父母的你,是怎么帮助他的呢?打骂?无休止地唠叨?这样的方法,能够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吗?
在具体分析这个问题前,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为什么容易掉入低谷吧。
(1)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反复失败,这种反复失败的经历可能使孩子感到自己永远也走不出失败这个圈子了大多数孩子一开始的时候,对自身的能力充满了自信,对自己定下很高的目标。但是,孩子一次又一次没有达到目标,他就可能体验到挫折,会感到对生活环境和学业都无能为力,无论他们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体验到无助感,并放弃努力。
(2)孩子对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得出了错误结论,形成了认识上的偏差,也会导致“失败综合征”的形成有“失败综合征”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有一个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他们对自己的成功有一种“宿命”的观点,感到成功与失败不是自己能够决定和改变的,而是由外部的、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决定的。
(3)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评价也会导致他们的“失败综合症”父母诸如这样的语言都会对孩子的内心产生极大的影响——“连这个都不会,你真笨。”“我看你是无可救药了。”“你这种成绩,真把我的脸都丢尽了。”“你看隔壁家的朱力,你为什么就不能像她一样?”
毫无疑问,这些令人泄气的话对孩子的自信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往往孩子的思维是比较简单的、具体的,他们会很大程度地相信成人说的话。如果父母说他笨,孩子可能就会信以为真,认为自己不聪明。总之,父母的消极评价会大大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对自己丧失信心,使他们怀疑自己的价值。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件事。
万丽是个聪明的女孩,小学时学习成绩优异,很受大人们喜欢。然而到了初中时,这一切却全变了。
原来,初中的课程不同于小学,一向风光的万丽,此时突然有些迷茫。刚开学,一次小测验她就考砸了,这让她觉得很失面子,从此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随后的学习中,她积极努力过,可还是收效甚微。
中学的课程,让万丽感到了极大的不适应。每次考完试,她都担心会出现以前的情况。可就是很怪,越是担心发生的事情越是发生了。经过几次考试后,她再不能如小学那样风光,“三好”学生不再有她,学习课代表没有她,单科竞赛得奖也没有她,她感到处处不如人,也从父母和老师的眼神中看到了失望。
一次次的挫败中,万丽丢掉了自信,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学习热情也因此提不起来。好几次,妈妈找她谈话,问:“丽丽,你最近这是怎么了?为什么学习效率这么低?”
万丽吞吞吐吐地说:“妈妈,我这几次考试总是考砸,我是不是个废物啊?我觉得我怎么都提高不了。”
妈妈看着万丽,很想给予她帮助。可是,究竟该怎么帮她呢?妈妈打过她,骂过她,可事实证明,这些极端的做法,反而让万丽更加无助和落后。
像万丽这样的孩子,现实中还有很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一开始的时候,都会对自身的能力充满了自信,对自己定下很高的目标。但是,因为一次又一次没有达到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反复失败,最终感到自己对生活环境和学业都无能为力。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在这种无助感中放弃努力,甘愿沦落下去。
更可怕的是,此时父母的批评,更成了孩子心理纠结的“助推器”。孩子的思维是简单的、具体的,他们会很大程度相信爸爸妈妈说的话。如果爸妈说他们笨,孩子可能就会信以为真,认为自己不聪明。自身怀疑加上父母训斥,就这样,原本朝气蓬勃的孩子,一点点丧失了快乐的心境,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失败综合征”成了他们最大的梦魇。这样的孩子不要说学习效率,就是成绩能跟得上,能健康快乐地生活,也几乎成了奢望。
面对这样的孩子,心急如焚的你,还在等什么呢?只有鼓励,才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1)不要讽刺和挖苦孩子
父母之所以讽刺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犯了错,家长由此产生了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但对孩子来说,他可以接受父母的批评,但却不能接受父母的讽刺。因为,此时的他心里也不好受,父母的挖苦,更会让他痛苦不堪。
(2)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
对于纠结于学习成绩的孩子,父母不妨让他多参加课外活动。这么做,就是要让孩子多一条“成功之路”,同时也是父母“爱心”的体现。孩子会觉得,尽管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但爸爸妈妈还支持他的课外兴趣,表明爸爸妈妈并没有对他全面丧失信心,也表明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因此他自然会更加努力,报答父母的鼓励。
(3)引导孩子收获成功体验
孩子之所以患上“失败综合征”,正是因为太渴望成功的滋味。因此,父母不妨帮助孩子找到一门他比较感兴趣的学科,集中精力学好这一门学科,以此为突破口,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相信自身的能力。
总之,只要父母能多鼓励、多引导,那么孩子就会迅速摆脱“失败综合征”,重拾信心,焕发出孩子该有的蓬勃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