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儿童自出生时,如果我们把他看成是一张白纸,那么,最早在白纸上面绘制画的是我们父母。白纸上逐渐增多起来的图案,就是儿童逐渐表现出来的行为现象。如果图案很清晰、明朗,让人喜爱,那说明绘画人的艺术水平高;如果图案看起来晦暗、紊乱,让人心烦,那还是说明绘画人的水平低。因此,孩子种种行为问题(白纸上的图案),是我们成人制造(绘制)出来的,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所以说,要想让孩子从小养成高效的习惯,杜绝拖延,家长首先就要做好榜样。
不可否认,现代社会的生存压力很大,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对家里的家务事能拖就拖,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的孩子也多半是“拖延症”患者。只有家长做好榜样,将家庭环境打理得井井有条,才有利于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还有一些父母,自己做起事情来经常拖拖拉拉、不讲效率,本来可以很快做完的事情要拖很长的时间,本来应当提前做完的事情也要拖到最后一刻。家长这种做事慢吞吞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时间长了,孩子也会养成办事拖沓、磨磨蹭蹭的不良习惯。
在家里,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中国古话中有“虎父无犬子”的说法,也有“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说法,这些都证明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做好高效的榜样,比如答应带孩子几点出去玩,到点了,就一定要去,不能因为看一个电视节目或者是没完没了的家务而拖延或者是放弃,如果做不到,就要诚恳地向孩子道歉请求孩子的原谅,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同时,如果孩子答应了几点去睡觉,几点去洗澡,也要准时去做,如果做不到,也要像父母一样道歉或者受到惩罚,这样用父母的约束来督促孩子养成准时的习惯,效果也许会更好。
再说起床拖沓,虽然生活中不是每个早晨都有阳光,但父母要在家庭中创造明媚的早晨,家里爱的氛围永远不变。父母要首先克服惰性,尽量比孩子早起,安排好早餐事项,以耐心愉快的心态等待孩子起床。明快的音乐,一个清晨的唤醒仪式,都可以发挥作用。
作业拖沓,可能和国内教育环境下,孩子作业负担过重相关,量大,孩子专注力不能持久,久之则厌倦,就以拖沓来反抗。爸爸妈妈们可以做的是帮助孩子分解任务,以每半小时为一组,中途休息。分数组完成,应该是不错的做法。
除了做好榜样,爸爸妈妈还可以试着让孩子体验高效带来的好处,当孩子有所进步,爸爸妈妈应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爸爸妈妈可以画一个大的时间表,每天做什么花了多长时间,形象记录一下,哪怕提高一分钟,都要表扬孩子。一直坚持下去,就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
总之,教育孩子未必一定要有多么高深的理论,多么深奥的知识,只要父母自身带头了,示范了,坚持了,陪伴了,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脑子里经常闪现的一句话吗?——“为什么大人可以,我不可以?”所以,当我们抱怨孩子拖延的时候,也许可以先停下来问一下,我自己做到了吗?
家长唠叨、催促100句,不如亲身做好示范。其实教育并不像我们心中所想的那么复杂,真理往往非常简单。但恰恰愈简单的道理往往愈容易被我们给忽略罢了。我们身边许多优秀孩子的父母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学识渊博,学富五车。然而孩子为什么那么优秀呢?难道是天生的?
因为这些父母身上存在着许多“好”的因素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便会耳濡目染,一一复制。正是因为这些“元素”在孩子学习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些“好”的元素其实你也能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