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在生活中,有些人吃软不吃硬。面对这类人,要用“软语”去打动他,因为你的“软语”很有可能触及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从而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17岁的孤女好不容易在高级珠宝店找到一份销售工作,试用期还未过。新年快到了,店里的工作特别忙,姑娘干得很带劲,因为她听经理对别人说,有意让自己留下。
这天她来到店中,正将柜台内的戒指拿出整理。不经意间,姑娘瞥见柜台那边走来一位30岁左右的顾客,看上去他几乎像是这不幸时代贫民的缩影:一脸的愤怒,褴褛的衣衫诉说着主人的遭遇,他用一种不可企及的、贪婪的眼神盯着那些价值不菲的首饰。
“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姑娘急着去接电话,一不小心,却将碟子碰翻,6枚精美绝伦的钻石戒指散落在地。她慌忙四处寻找,不过只捡起了其中的5枚,可第6枚戒指呢?姑娘怎么也找不到,急得出了一身冷汗。这时,她看到那位30岁左右的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恍然大悟……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柄时,姑娘柔声叫道:
“对不起,先生!”
那位男子转过身来,两人四目相对。
“什么事?”他问,脸上的肌肉在抽搐。
“什么事?”他再次问道。
“先生,这是我第一次工作,现在找个好工作很难,是不是?”姑娘神色黯然地说。
男子久久凝视着她,终于,一缕柔和的微笑浮现出来;“是的,的确如此。”他回答。
“但是我能肯定,你会在这里干得不错。”
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她:“我可以为你祝福吗?”
姑娘立刻伸出手,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她用低低的、但十分柔和的声音说:“也祝你好运!”
他转过身,慢慢走向门口,姑娘目送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转身走向柜台,把手中握着的第6枚戒指放回了原处。
这本是一起盗窃案。一般情况下,人们会采用“抓现行”的方法追回赃物。但姑娘没有,她用可怜的口吻乞求着盗窃者,使其良心发现,从而避免了一场纷争。不难想象,如果姑娘声张起来,盗窃者必然不会承认。其结果,不但姑娘要赔偿损失,而且她那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也许会因此而丢掉。
人们总是习惯同情弱者,所以,有些时候,适当地向对方“示弱”,说“软话”,说不定更能打动对方的心灵。
我们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性格倔强或易冲动的人,这时,不妨试试以退为进的说话策略。表面上看,说“软话”好像是退缩,实际上说“软话”是另一种形式的进攻,就像拉弓射箭时先要把弓弦往后拉,目的是为了把箭向前射出去。
某山村支部书记带领群众修路时,放炮炸石砸断了一家农户的梨树,这棵梨树是农户的财源,主人揪住支书非要他赔。
支书说,秋后一定赔偿,但主人不肯,主人的兄弟一拥而上,把支书好一顿打。村里的党员和群众都火了,要求狠狠整治打人者。第二天开村民会,闹事的人也觉得理屈,准备挨整。
不料,支书竟先做检讨:“老少爷们,我还年轻,得靠大家帮扶。哪个活我安排错了,哪句话我说得不对,大家担待,我做检讨。”而对被打的事竟只字没提。
后来,闹事的人找到支书,当面认了错:“你是为全村,我是为自家,我错了!今后你咋说,我咋干,听你的。”
支书是很通情达理的。为了帮乡亲们开辟新路,他忍下了个人委屈。但是,他的忍让和退缩,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坚强。由此可见,懂得服软、说软话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以退为进的方法。
在人际交往中,适时地说“软话”是为了赢得对方的同情、理解、宽容、原谅,以达到解释、说服、引导、相互沟通、转化矛盾达成一致的目的。“软话”貌似“柔软”,实际上不软。在人生道路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这时,就要能屈能伸,用“软语”去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