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都是互相帮助的关系,这并没有什么可耻的,人性中总有自私的一面,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甚至给他人带来好处,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僧人行走在漆黑的道路上,因为夜太黑,僧人被路人撞了好几次。
为了赶路,他继续走着,突然看见有个人提着灯笼向他这边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是奇怪,明明什么都看不见,每天晚上还打着灯笼。”
路人的话让僧人很是纳闷,盲人挑灯岂不多此一举?等那个提着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询问道:“请问施主,老僧听说你什么都看不见,这是真的吗?”
那个人回答说:“是的,我从一生下来就看不到任何东西,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
僧人十分迷惑地问:“既然你什么都看不到,你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呢?难道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知道你是盲人吗?”
盲人不慌不忙地说:“不是这样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会变成跟我一样了,什么都看不见;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好让路人放心赶路。”
僧人无限地感叹道:“你真是会为人着想呀,你的心地真是善良!原来你完全是为了别人!”
盲人急着回答:“不是,其实我是为了我自己!”
僧人一怔,非常惊讶,便不解地问道:“为自己?怎么这么说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赶路的时候,有没有人碰撞过你呀?”
僧人回答:“有呀,就在刚才,我被好几个人不小心撞到了。”
盲人莞尔一笑,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我从来没有被别人碰撞过。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提着灯笼,灯笼照亮了他人也照亮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到我而撞到我了。”
盲人的想法很简单:点着灯笼既照亮了他人也能照亮自己,这样一来可以免得被撞倒,甚至撞伤,这种想法听起来有点利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的“利己”不仅保护了自己,而且还帮助了别人,借着灯笼的光亮,路人走路时也方便了很多,这种互相“帮助”得到的结果是互惠的。
安东尼·罗宾谈起李嘉诚时说:“他有很多的哲学观点我非常喜欢。有一次,有人问李泽楷,问父亲李嘉诚教了他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呢?李泽楷说他父亲什么也没有教,只教了他做人处世的道理。李嘉诚这样跟李泽楷说,他和别人合作,假如他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他让别人多赚二分。所以每个人都知道,跟李嘉诚合作会赚到便宜,因此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虽然表面上他只拿六分,但现在多了几倍的人,该多拿多少分?假如拿八分的话,自然会少几倍的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
人类最大的财富正是资源的分享,在现实社会中,只要不是损人利己,在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下,互相“利用”也可以是一种合理的行为,那是人际间互动形态多元与多样的表现。世间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利用别人可能是一个负面词汇,但如果你能把互相利用变成互利互惠,那么这个词汇也就有了正面的意义。
互惠互利,就是使合作者之间都能够得到优惠和利益,使合作的结果皆大欢喜,这是双赢思维的典型体现。但是,要做到互惠互利不仅仅是一方的事情,它要求合作的任何一方都要有双赢的品格、过人的见地以及积极主动的精神。而且应以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作为基础。这对于良好生存境界的抵达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