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然”的习惯是失误的根源(1 / 1)

张某的妻子下岗了,张某张罗着给妻子找个工作。张某的同事对他说:“我倒有个建议,你给嫂子开间音像店吧!是那种边卖边出租的小店,本钱不高,利润却很可观。”张某一想,这倒是个好主意,只是开店必须选好店址,得有顾客呀!有一天,他外出办事,路过某大学,发现学校周围特别繁华,服装店、小吃部、饰品店……大大小小的店面布满了整条街,来来往往的学生还真不少,这可真是个开店的好地方。张某还特意观察了一下,附近没有音像店,张某乐呵呵地回了家,托人在学校附近租了个小店面,几天后音像店就开张了。但开张后生意冷冷清清,三天没卖出去一样东西。第四天,张某的妻子一回家就把丈夫臭骂了一顿:“你出的好主意!我这一打听才知道为什么没生意,原来人家学校管得严,寝室里没有电视,学生都是上网看电影听歌,你说怎么办?”张某嗫嚅地说:“我哪儿知道!我以为学生那么多,顾客源当然没问题啊!”几天后,音像店关了门,张某还赔了3000多块钱。

张某看到学生多,便想当然地以为开店不愁没顾客,结果却吃了个大亏。人非常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许多认识上的错误,都是想当然造成的。他们想不到貌似理所当然的事情的发展并不当然,更没想到,世界上的事物在同一个条件可得出多种结果,一果亦可能多因,影响事物变化发展的,除了必然性还有偶然性。

某公司要在城市近郊的某乡建一个大型高尔夫球场,一个香港客户对这个计划很感兴趣,而这个公司也极力想拉香港客户来投资,因为这个项目所需资金太大,自己独力难支。由于香港客户太忙,好不容易才答应,下周来谈项目,同时还要实地考察。公司老总把接待的一切事宜都交给公关经理来安排,要求一切都做到尽善尽美,因为这个客户“实在太重要了”!公关经理接下任务后立刻忙活了起来,确定了接机人选,安排了专车,订好了宾馆,安排了会谈时间,打扫了会议室,去实地考察的时间、车辆也都安排好了,连老总都对这些细致的安排表示赞赏。一个助手提醒公关经理要跟某乡领导沟通一下,公关经理却有点不耐烦:“又不是谈价钱,只是去做实地考察,再说早就叫他们做好准备了!车到了那儿,随便叫几个人陪着去看看就行了。”香港客户到来后,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吃完午饭,一行人就坐上车直接朝某乡驶去,然而一个意外发生了:通往某乡的木桥竟然断了。对面的几个村民告诉他们,木桥是前天被水冲垮的,还没来得及组织修呢。香港客户大发雷霆,认为该公司做事太不负责,驾车调头就走。公关经理被盛怒的老总炒了鱿鱼,但他觉得很委屈,自己去了三次,木桥都是好好的,谁能想到它怎么突然就断了呢!

生活中,我们也常碰到类似的情况,许多明明应该是万无一失的事情,偏偏出了麻烦,这都是由于我们想当然的思维习惯造成的,有时候,某种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某一事实,但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他可能性并不能排除,人们常常形成某种错觉,把各种可能看成一种可能。

造成想当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维定式。我们认识事物,总有一定的思维框架,这是以前经验的沉淀。它常常使我们认识事物时有了一定的参照系。它是有用的,但是,它又可能使我们在用它来对照复杂的对象时陷入想当然的错误。所以,我们在强调文化传统对我们思想观念的塑造的同时,也要强调现实的要求这一重要因素。

要减少想当然的错误,需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轻率下结论。从一个印象,两三句交谈中做出的判断往往是想当然的。我们要时时对自己说,我的判断充分吗?我的结论符合事实吗?有没有新的事实来证明这个结论?

如果根据想当然的推理,得出了某种结论,也要对该结论保持一定的警惕性,要注意对情况进行反复的分析,并尽量搜集新的事实加以检验。要使自己的结论不犯错误,我们就应该对判断采取审视的态度。

对于头脑里冒出来的想法,首先要重新评估一下,它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意见”。虽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你还是应该养成用自己的头脑仔细思考事情的习惯。首先,你要把现在的想法一一加以检讨,想想看,是自己真的那么想,还是照别人告诉你的去想的?会不会是偏见或错误的信念?你就从这些问题开始思考吧。如果没有偏见,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头脑,听听各种人的意见,想想看是对或错,或者有哪个地方不对,然后再综合各种意见,归纳出自己的看法。

“想当然”的习惯往往是失误的根源,有时候它甚至会给你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做任何事,都不能想当然,而是要培养多思考、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