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应试教育”这个词儿是谁发明出来的,不过有人说“素质教育”孔子时代就提出来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孔子的观点,正是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念。可是孔老夫子仙逝都已经两千四百多年了,为什么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落实呢?在我看来,“应试教育”这块骨头,确实是太硬了,不好啃。科举制度存在于中国一千多年,虽然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还比较注重能力的测试,考试科目也比较全面,可是发展到明清,考试内容就深受限制,只考“四书五经”,观点也不允许超纲,格式都必须“八股”。中国人发明了考试这种东西,“应试教育”自然应运而生。
教育之所以“应试”,归根结底还是在“试”。有些人把矛头指向学校、指向教师:你们身为教育者,一门心思只想着让孩子考出好成绩,整天让学生们做一些抹杀想象力、创造力的机械练习,让学生都学傻了。校长们不乐意了。麻烦教育管理部门别只拿学校升学率、优秀率来考核我们,也用综合水平测试来考核一下学校呗!老师们也不乐意了。麻烦学校别拿各班平均分来考核我们的工作呀!倒是也看看我们班有多少善良可爱的孩子呗!可是教育管理部门也没辙了,不用分数来评价和测量,那该用什么来管理和激励啊?得,周而复始,源源不断地不可化解之矛盾!
从1982年正式提出“素质教育”这一说法之后,中国的小学教育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记得1987年我上小学的时候,就是上课、下课、写作业。下了课就在操场疯跑。作业是一成不变的:抄写生字、抄写课文。课程就是: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自然、品德。只可惜,难得有专业的音体美老师来上课,基本都是语文、数学老师代课。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而自然、品德一类的课程全部由主课老师代劳。
现在的小学,除了上课、下课、写作业,还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航模舰模比赛、电脑机器人制作比赛、科技创意大赛、英语口语比赛、课本剧表演、读书节、艺术节、朗诵节、电影周、与外国小朋友交流、合唱团……各种活动眼花缭乱。而且,山东省在2009年《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中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期中、期末考试属于考查性测试,由各个学校自己进行,而不进行各种统考,而小学阶段则取消期中考试。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也有些地方在进行取消期中考试的尝试。所以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初中、高中相比来说,是最轻的。
可以这么说,小学阶段应该是素质教育落实得最好的。即使这个“素质教育”和理想中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相去甚远,比起发达国家那些注重道德修养、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更是无法比拟。而且这个素质教育到了中学可能面临夭折,被分数吞噬。但是,毕竟“比着葫芦画瓢”,瓢有了点儿葫芦样儿了。想起之前网络流行的一句话:“大学毕业回过头来看看,发现最好混的,原来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