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制定的规则一定不是显规则,也不是潜规则,而是一种软规则。软规则的体现方式通常就是道德,或者是各种舆论化的评价。
上一篇我们讲到所谓的强者仅是一个静态的现象,如果从动态的演化趋势来看,强者恰恰是弱者。《逆转》这本书里描写哥利亚和大卫的战斗时,提到了一个细节。对战时哥利亚对大卫说,小孩,你过来,你走到我的近前来,我要把你身上的肉割下来喂空中的鸟、地上的走兽。这句简单的战场示威,其实是一句潜台词,就是你不要离我很远,小孩,别拿个弹弓吓唬我,你走到我跟前,按照我重装步兵的战斗规则来和我格斗,这样我才有胜算。
很多人都以为强者不讲规则,因为他膀大腰圆,他有力量。错,强者是最讲规则的,甚至强者会主动制定规则,维护这个规则的存在,避免在动态的演化过程中沦为弱者。他只有靠力量之外叠加的一层又一层的高维规则、多维规则,才能够保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历朝历代的强者从来都是这么干的。
比如在擒拿、格斗中,如果一个瘦子遇到一个又高又大的胖子,他应该怎么办?当然是先跑。要是跑不掉只能打呢?一个瘦子遇到胖子能怎么办呀,教近身格斗术的老师通常都会跟你讲一句话,叫“好拿不如拙打”,与其搞好看的擒拿动作,让胖子一把抱住自己挣不脱,不如胡乱地打一气,没准儿还有一线生机。教近身格斗术的老师甚至会告诉你,直接掰断对方的一根手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方一疼马上就丧失战斗力。
可能有人会说,这种打法好阴损,为我武者所不取。这不是一个正人君子的打法,有本事我们就光明正大地打。这句话最有可能是谁说出来的?一定是胖子说的,他力量大,而且他心知肚明自己的弱点,他一定要在打仗的一维规则“谁打赢谁牛”之上再叠加二重规则,就是你一定要符合我制定的标准。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战例,春秋时代的后期有一个宋襄公,他固守原来春秋甚至西周时代打仗的规则,叫“不鼓不成列”,如果对方的部队还没有排好战阵我是不能敲响进攻的鼓的。当然这一仗他最后输了。
宋襄公蠢吗?他不蠢,因为他的祖宗,那些强者恰恰是用这一套规则去绑定了原来战阵上的弱者。有强大的国家实力支撑的军队,当然希望你用这一种方式跟他打仗了,如果你不用这种方式怎么办呢?他的方法就是笑话你,在道德上贬低你。
强者制定的规则它一定不是显规则,而是一种软规则。不是潜规则,是软规则。软规则的体现方式通常就是道德,或者是各种舆论化的评价。
比如说宋襄公那样的贵族,贵族通常有房子、有地、有钱,但是他也知道可能会丧失这些房子、地、钱,那他怎么维护自己的地位呢?他就搞出非常繁复的二维、三维和多维规则。比如说礼仪,贵族吃饭时,背不能沾椅子背,要穿很容易皱的衬衫,这样你一旦沾了椅子背,大家就会笑话你。比如说吃饭的时候甭管吃多么掉渣儿的点心,头是不能低的,得这么慢慢地吃,只有喝汤例外,微微低一点头喝汤,要不然滴到身上不好看。这些规则就是用来制约平民,你光有房、有地、有钱不行,不懂烦琐的礼仪,你就不能加入我们贵族的行列,如果你是一个暴发户,贵族集体还得笑话你。这种现象,我们在社会现实当中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案例。
再比如说,我曾经看到一篇批判小米公司的文章,说不要看到小米用那么低的价格卖货,好像是便宜了消费者,而实际上它危害甚大。危害了上游供应商,因为这么低的价格上游供应商挣不到钱,他们挣不到钱就不创新,他们不创新整个产业链就要垮,从长期来看好像这是不对的。
商场上本来只有一维规则,就是哪个企业打赢了活下来了,它就是牛,但是对不起,我要给你制定第二维的隐含一种道德评价的规则,你的竞争方式要能维护所谓的创新。
我干媒体这么多年,近30年来我们观察,媒体对企业通常都有一个批评,不要搞这种烂泥战,不要搞这种超越底线的价格战,这对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没有任何好处。
30年来这种声音一直在飘**,中国制造业虽然一直在打烂泥战,但创新能力一直在提高,请问怎么解释呢?整个市场经济它自有平衡机制,不需要你有这种道德上的操心。
那请问是什么人在说这种话,什么人听这种话听得最入耳呢?就是那些根本不会打价格战、不会控制成本、压不下来产品价格的传统企业,它就会说这种话,这就是典型的叠加二维规则。
《逆转》这本书里还举了一个很精彩的例子。美国NBA联盟当中有一支球队叫国王队,国王队现在的老板是一个叫拉纳戴夫的印度人,他的身世非常传奇,十几岁的时候就从印度考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又去哈佛念了硕士,上世纪80年代跑到华尔街挣了一笔钱,90年代又跑到美国西部的硅谷去创业。NBA球场上的比分系统、显示系统,都是他的软件公司设计出来的,公司越来越大,于是他干脆自己收了一支球队。
但是拉纳戴夫这个人最开始跟篮球是没有缘分的,他是怎么结的缘呢?是因为他闺女。
他闺女叫阿佳丽·拉纳戴夫,她是美国NBA球场上的大明星——啦啦队队长,身材非常之火辣,长得也非常好看。她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参加过美国青少年篮球联赛,女队叫红山队。
这个队好可怜。为什么?只有阿佳丽和自己的一帮同学,她同学的父母其实跟拉纳戴夫一样都是软件工程师,说白了家庭里面就没有运动细胞,可这个阿佳丽非常好强,说我一定得赢,要当冠军。最后拉纳戴夫也不管公司的事了,找了一个体育专家,其实也就是他公司的一个员工,一起来训练他女儿所在的红山队。
这帮女孩儿身材也不是很高,体能也不是很好,投篮技术就更不用说了,她还想要赢,还想要当冠军,这怎么可能呢?拉纳戴夫这个时候注意到篮球比赛的两条规则,一个叫5秒违例,一个叫10秒违例。5秒违例是说在对方投完球己方得到球之后,从底线开始发球,5秒之内你必须发出去,如果不发算犯规,要把球交给对方。10秒违例是从底线发球,不管你怎么传球,10秒之内你必须穿过中线回到自己的前场,如果没过也算犯规,球要交给对方。
篮球比赛为什么要定这两条规则呢?就是为加快比赛的节奏,让比赛更精彩,2000年之后NBA还做了一个新的规定,10秒违例变成了8秒违例,节奏还要快。
拉纳戴夫一想,既然有这个规则,那现在的篮球的打法就显得有点蠢,为什么投完球在对方发球的过程中,要退回自己的半场,等着防守,等着对方来打?如果不退回来,就留在你的半场,专门盯人,每一个人都扰乱对方的一个队员,让你5秒违例,或者10秒违例,不就赢了?
拉纳戴夫这个想法一点都不天真,甚至根本就不是他的原创。在篮球比赛场上就有这种打法,而且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全场紧逼”,很多著名的球队打到最后几分钟的时候,往往就要用这种战术。但是你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这种战术在篮球场上没有普遍运用?因为它有一些限制性的条件。
它有这么三个缺陷:第一,如果你打全场紧逼的话,对己方队员的体能要求非常高,你一直是跟对方在死磕,人盯人地死磕;第二,这种比赛没法儿看,节奏全完了。你现在看篮球比赛,一方投球迅速撤回,对方紧接着攻过来,一顿攻防之后唰的一声全都再涌过去,像海浪拍着海岸一样,非常好看,又有节奏。可是一旦打全场紧逼,场上就会不断地犯规,不断地吹哨,这个比赛过程就非常无聊,甚至一场篮球比赛打四小时都没有结果。
要知道篮球比赛作为一个游戏,它的很多收入其实是来自观众,不仅包括现场的观众,还有电视机前的,如果篮球比赛变得非常难看,收入就会大减,强队之间就会达成一个默契,不到万不得已,不采取全场紧逼的策略。最后一点,人都是有三分土性的,如果有球队采取全场的紧逼策略,大家就会产生情绪上的激动,球员之间、教练之间、球员裁判之间,经常会发生对抗冲突。
拉纳戴夫哪管这一套,为了赢下比赛,就来全场紧逼。他在训练这支球队的时候,采用的方法就不一样,完全放弃练习远距离投篮的准投,只训练两样:第一是体能,你要能跑,能够盯死对方,这个小女孩训练一阵,体能就很容易上来。第二就是篮下投篮、直接上篮的技术,这对投篮的要求就变高了。红山队就是这么一个打法,投完篮等对方准备要发球时,人盯人不撤回来,大声地在球场上尖叫吓唬对方。
美国的那些女孩子,十二三岁的青少年联赛,谁见过这个打法,场上对手就被这种打法给吓傻了,经常会出现0比几这样的比分,红山队用这样的战术一路打到了全国青少年联赛的冠军,阿佳丽的愿望真的就实现了。
一般获得冠军有鲜花、有掌声。红山队没有,这次获得冠军之后,在美国的篮球圈中引发了轩然大波,还有大量舆论上的指责。比如对方球队的很多主教练说,拉纳戴夫你要干什么呀,你这不是在祸害孩子吗,孩子打篮球,比赛第二,友谊第一,让孩子在篮球比赛中得到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得训练出孩子对于篮球的理解,得有美感,你现在采取这一套打法,让高傲的体育精神**然无存。拉纳戴夫说我又不要打篮球,我的女儿又不是专业篮球运动员,她们将来是要当软件工程师,是要在硅谷创业的,“赢”这个教育对她们更重要,你说你的打法有教育意义,我也认为我的打法有教育意义。这下把对方气得要死,甚至有人在比赛结束之后,跑到停车场要去揍拉纳戴夫。
他们当然也去跟裁判抱怨,裁判也没有办法,篮球比赛规则就只有写在纸上的这些,不能因为她们采用全场紧逼的策略我就判她们输,顶多在裁判的过程当中对她们稍微严一点,但这也没有用。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如果你真的是草根,你是一个匹夫,你要想逆袭大佬,该怎么办?你唯一下手的办法就是利用大佬制定的规则。但是说到这儿,可能你心中会陡然生出一朵疑云:那道德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