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乔布斯无奈地答应了苛刻的条件。
关于影片的制作经费,全无电影投资经验的乔布斯首先报出了价码:“我们想要2200万美元的制作费。”
“这不可能。”卡森伯格面无表情地说,“我们从没为动画片开出过这么高的预算,这之前,没有哪部影片的经费高过1500万。”
“1500万?”乔布斯觉得,这砍价也砍得太凶了些。
“好吧,”卡森伯格说,“鉴于我们之间长期的合作关系,给你们破个例,1700万美元。”
一向狂妄的乔布斯这一次不得不在电影大亨面前低头。他们勉强同意了。皮克斯与迪士尼签订拍摄三部动画长片的合同。
没多久,乔布斯他们就发现自己被卡森伯格彻底忽悠了。事实上,迪士尼当时一部动画片的预算少说也在3000万美元上下,当时正在拍摄的动画片《美女与野兽》实际花费是3200万美元!
无论如何,合同已经签了。只要能如期拍出电影,皮克斯至少有了起死回生的契机。可是,该拍一部何种题材的动画长片呢?
拉塞特自己最喜欢的动画题材是反映家庭或朋友间的爱和帮助,展示主人公从稚嫩到成熟的整个成长历程。这也成为了皮克斯选择每一部影片主题的一贯思路。拉塞特后来说:
“就像皮克斯自己所经历过的成长历程那样,皮克斯的电影总是在追寻同一个主题:自我成长。在朋友或家人的帮助下,故事主角在真实世界中历险,学习如何与朋友和家人相处。最重要的是,电影故事总是关于这个主角的成长和转变的。”
既然之前拍过《小锡兵》这样以玩具为题材的短片,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玩具作为主人公,讲述玩具朋友之间互爱、互助的成长故事呢?
1991年,拉塞特写出了《玩具总动员》的剧本。
看过《玩具总动员》的大人孩子,没人忘得掉牛仔胡迪和巴斯光年。两个玩具互相帮助、一起成长的故事在1995年一上映就震撼了世界。当然,除了好看的故事外,真正的三维电脑动画也让所有人大饱眼福。
仅仅是牛仔胡迪的三维建模,就有723个活动关节,可以在程序指挥下自如模拟各种动作。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凭借出色的故事和精湛的技艺,《玩具总动员》获得了1996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和奥斯卡特别成就奖(SpecialAchievementAward)。
看到《玩具总动员》的成功,局外人不会想到,在电影背后竟然是长达5年的艰辛。从1991到1995年,乔布斯在NeXT和Pixar两处深渊里挣扎,眼看着投资一点点化为泡影,惟一的希望,就是盼着与迪士尼合作的这部动画长片能早日问世了。
1991年,《玩具总动员》的30秒示例镜头和剧本初稿得到了迪士尼高层的赞许。为了保证影片质量,迪士尼专门派资深电影人参与影片制作。但这毕竟是第一次拍摄三维电脑动画长片,皮克斯在技术和艺术两方面都遇到了重重困难。卡特穆尔集中精力改进软件和特效技术,拉塞尔则夜以继日地推敲人物、情节和每一帧画面。
拉塞特此前并没有剧本创作的经验。因此,仅故事一项,反复修改就耗去了太多的时间。无论拉塞特怎么改进故事情节,迪士尼的专家们就是不满意。时间拖得越长,乔布斯就越绝望,他似乎又看到了苹果和NeXT曾反复出现过的,产品因技术太超前而迟迟不能发布的怪圈。
直到1993年7月,《玩具总动员》的剧本才最终确定下来。拉塞特的小组开始在电脑上绘制动画。影片使用了最强悍的Sun和SGI图形工作站。即便如此,每渲染一帧也要花上个把小时。整部影片有几十万帧需要渲染。为了加速渲染过程,大家把许多台工作站组成集群并行工作。
就在影片拍摄了10个月后,迪士尼再次对剧本提出了异议。卡森伯格甚至威胁拉塞特说,如果不改好剧本,就终止合同。1994年4月,重压之下的拉塞特终于拿出了迪士尼满意的剧本,拍摄工作得以继续进行。
虽然亲临皮克斯现场的时间很少,但乔布斯对《玩具总动员》的拍摄非常关心。他总是指手画脚,不断对工作人员提出自己的建议。每看一段样片,乔布斯就会对拉塞特说:
“这里不够吸引人,需要删掉。那里要加快节奏。”
拉塞特碍于乔布斯是老板,只好唯唯诺诺地敷衍。但实际上,他觉得,乔布斯的建议实在太外行了,没有一句是靠谱的。
包括拉塞特在内的皮克斯动画师们后来总结说:“乔布斯这个人,真的没有影片鉴赏能力。”
最后完成的《玩具总动员》由大约11万帧全部用电脑渲染的三维画面组成,这些画面整整填满了1000张光盘。即便如此,影片的制作成本也要比迪士尼传统的二维动画片便宜得多。要知道,迪士尼有几百名动画师,完成一部影片平均需要75名动画师。而皮克斯只有27名动画师,绝大多数工作量都是由电脑承担的。
虽然在电影创作方面插不上手,但在电影临近首映时,乔布斯还是可以发挥自己出色的营销天分。他就像在苹果推敲Macintosh发布会的所有细节那样,对电影海报、电影预告片和广告牌的设计,电影的发布日期,玩具、唱片等电影周边产品的销售计划详加斟酌,与皮克斯和迪士尼的市场营销人员反复讨论。
后来,几乎每一次皮克斯的新片出炉,乔布斯都会亲自参与电影的营销计划。其参与程度之深,给一位《时代》周刊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详细审查时间计划,”那位记者回忆说,“就像一个律师精心研读法典一样。”
1995年11月22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玩具总动员》正式上映,成功地收获了大约3??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借着《玩具总动员》的强大声势,皮克斯公司于1995年11月29日正式上市。乔布斯的投资终于有了回报。几天内,皮克斯股价从开盘时的22美元迅速上涨到50美元,乔布斯自己也从快要倾家荡产的境地重新变成了身价亿万的富翁。
乔布斯本人是这样评价《玩具总动员》的:“我们相信,这部电影是自60年前迪士尼拍出世界上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以来,动画片领域最长足的进步。”
《玩具总动员》后,皮克斯在三维动画领域的创作潜能被全部释放了出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每一两年一部大片的速度,拍摄了十几部脍炙人口的动画盛宴。其中,光是获得过奥斯卡奖(不包括获得提名和获得特别成就奖的影片)的影片就有《怪物公司》《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料理鼠王》《WALL-E》《飞屋环游记》和《玩具总动员3》等。
虽然电影创作一帆风顺,但2003年前后,皮克斯和迪士尼之间的合作还是出现了麻烦。在分成和版权方面,乔布斯想获得一份对皮克斯更有利的合作协议,但埃斯纳一直不同意。两家公司之间的谈判断断续续。2004年1月,乔布斯单方面终止了谈判。
乔布斯公开贬低迪士尼在影片拍摄方面的贡献,他说:“事实上,迪士尼公司多年来很少与我们在电影拍摄的技术层面开展合作。大多数合作仅限于电影的市场发行,而非电影拍摄。”
乔布斯甚至宣称,皮克斯的品牌影响力已经超过了迪士尼:“现在的动画电影界,皮克斯才是最有影响力,也最值得信任的品牌。皮克斯的电影比迪士尼的电影更能让影迷信服,对影迷更有意义。”
迪士尼公司的公关发言人则予以公开回击:“乔布斯的这些言论很不合时宜。他的说法令人遗憾。他不但攻击侮辱迪士尼公司,还在谈判破裂后损害迪士尼的名声。我们希望乔布斯好自为之。”
事实上,因为皮克斯开创的三维电脑动画技术的兴起,动画电影正全面向三维动画倾斜。当时,皮克斯的电影为迪士尼带来的利润已经占到了总利润的45%以上。乔布斯和埃斯纳之间的纷争从某种意义上说,直接影响到了动画电影产业的未来。甚至连当时身为美国副总统的戈尔也试图出面调停皮克斯和迪士尼之间的分歧。
迪士尼和皮克斯两个动画巨头之间的决裂只有一个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如果分道扬镳,迪士尼将失去巨额收入,而皮克斯也将失去最好的发行平台。
迪士尼的股民和董事会不干了,他们不能坐视埃斯纳因为所谓的分成和版权问题而置两家公司的战略合作于不顾。在迪士尼家族的罗伊?迪士尼(RoyDisney)的带领下,股民和董事会发起了“拯救迪士尼”活动,逼迫埃斯纳下台。2005年9月,埃斯纳辞去了迪士尼董事会主席和CEO的职务。
赶走了埃斯纳,迪士尼和皮克斯的合作重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更加理性的迪士尼管理团队向乔布斯发出了更加善意的邀请,而这一次的邀请不是普通的合作关系,而是公司合并!
2006年1月24日,迪士尼公司正式对外宣布,用大约7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皮克斯公司。因为这桩交易,乔布斯一跃成为了迪士尼最大的个人股东,并进入了迪士尼的董事会,真正成了电影圈里举足轻重的人物。
从1985年被苹果驱逐算起,到1996年年底重返苹果,乔布斯在这12年间做了两件事,一是创立了NeXT公司然后被苹果收购,一是收购了皮克斯公司并最终被迪士尼收购。头一件是彻头彻尾的失败,后一件却是在屡败屡战后的终成正果。
如果说,NeXT为乔布斯留下的最大遗产是失败的体验和走向成熟的过程,那么,皮克斯为乔布斯留下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也许就是对技术与艺术关系的思考了。
拍动画电影给乔布斯带来了和研发电脑完全不同的体验。乔布斯在一次采访中总结说:“电脑产业里,每件产品都注定会在几年、十几年后成为历史的积淀,被新产品所替换。而动画产业则完全不同。皮克斯正把它所创造的东西注入到一种可持续更新的文化中,每一代孩子都会用新的眼光来观看皮克斯的动画片。《白雪公主》最近刚通过录像带发售,卖了差不多2000万份拷贝。要知道,《白雪公主》已经快60岁了。我想,60年后,人们会像今天看《白雪公主》一样看《玩具总动员》的。一部好电影会被人们看上60到100年,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就像皮克斯善于用创新的电脑技术拍摄观赏性强的动画片一样,技术可以释放艺术的潜力,艺术反过来也可以让技术更加可爱,更加与众不同。虽然乔布斯本人被皮克斯的艺术家们批评为没有艺术鉴赏力,但他的确是这个地球上把工程视角、艺术品位以及大众需求结合得最好的一个人。
乔布斯很早就懂得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道理。1982年,他带领整个Macintosh团队去参观路易?蒂芙尼(LouisComfortTiffany)的艺术作品。路易?蒂芙尼是珠宝大亨查尔斯?蒂芙尼(CharlesLewisTiffany)的儿子,一生致力于用高超的艺术技巧设计彩色玻璃或马赛克镶嵌拼接而成的唯美工艺品。路易?蒂芙尼的艺术追求与乔布斯对艺术的理解殊途同归:好的技术产品应该有最好的艺术设计,而好的艺术品也应该为普罗大众所拥有和使用。
看一看苹果公司在乔布斯回归后的那些有如神助的绝美工业设计吧:从iMac透明的彩色机壳,到MacBookAir轻薄的金属机身,从iPod的动感音乐造型,到iPhone和iPad简约主义的流畅线条……谁又能真正说清楚,这些产品究竟是卓尔不群的高新科技,还是美轮美奂的艺术设计,抑或是时尚流行的消费元素?
甲骨文公司的拉里?埃里森是这样评价乔布斯的:“他有一个工程师的头脑和一颗艺术家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