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青史留忠魂(1 / 1)

铁血强宋 黄如一 973 字 4天前

宋朝的历史到此结束,但还有一些后事需略作交代。张弘范灭宋后,勒石纪功而还。有一个故事说张弘范刻的是“张弘范灭宋于此”,后来有人在前面加了一个“宋”,来讽刺张弘范。但事实上张弘范刻的是“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那个“宋”字是加不进去的,这其实是后世人民群众对张弘范这位最后灭宋者的憎恨情感的发泄。当年宋蒙联军围攻蔡州时,蒙将张柔全身中箭,多亏宋将孟珙奋力救出。而四年后,张柔之子张弘范才出生,也就是说,若非孟珙救下张柔,张弘范是生不出来的,而今却也正是这个人彻底葬送大宋。历史有时候开的玩笑,异常残酷。张弘范劝降文天祥未果,就派兵押解他回大都。元世祖早听说文天祥大名,亲自以厚礼劝降,并多次派人劝降。文天祥自然不为所动,来劝降的宋臣、蒙古人都被他痛骂而回。但可怕的是元世祖派出投降的宋恭帝、全太后来劝降。宋恭帝劝道:“现在宋室已亡,连国君都降了,丞相还在为谁守忠呢?”文天祥无言以对,唯有垂泪不答,恭帝也只好悻悻而去。

事实上,当时的人包括文天祥自己都并不了解,他们所坚守的不仅仅是对赵宋王朝这一姓社稷的忠诚,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所以才会如此坚贞,连自己都无法解释。多次劝降无效,元世祖只好将文天祥囚禁起来,虽软硬兼施,文天祥就是纹丝不动,写下了着名的《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由于有文丞相誓死不降,也一直支撑着许多义士的意志。1282年,有僧人向元世祖进言土星犯帝座,须防有变。不久中山府有义士自称是幸存的宋帝,聚兵千人,准备劫取文丞相。年底,又有义士刺杀元帝国左丞相阿合马,很多人都怀疑是文天祥策划。元世祖最后一次劝降,文天祥只答道:“愿赐之一死足矣。”元世祖知道再留也不可能劝降,唯有夜长梦多而已,于是在第二年初将其诛杀,年仅47岁。其妻欧阳氏收尸时在衣带中发现文丞相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他们都可以无愧于圣贤诗书,无愧于青史文章,无愧于华夏后人了。他们的国家已经灭亡,但只要青史中还留有他们的事迹,这种精神就会激励着他们的后人奋勇直前。当送走契丹、西夏、金三个强大对手后,宋朝自身也走过了三百年的历史。当蒙古旋风到来时,这个铁血王朝依然顽强抵抗,最终筋疲力尽地倒下了。倒下并不可怕,任何人的最终归宿都是要倒下的,可怕的是耻辱地倒下。蒙古作为一个勃兴的草原部落,在与宋军交手前就已经灭国无数。宋帝国的国土直面蒙古草原本部,中间是广袤平坦的华北平原,但蒙古却没有先攻宋,而是西征打得差不多了才集中力量攻宋。在蒙古的征服史上,没有哪个民族能让蒙古连吃败仗,没有哪个城市能长期抵抗。而垂垂老矣的宋朝,面对荟萃了大半个地球资源的超级战争机器,却让人见识到了真正的顽强。

无论是四川、襄阳还是两淮,尤其是合州钓鱼城这座铜豆似的川东小城,上演了一幕幕英雄的赞歌。以前宋军与契丹、西夏和金作战,虽斩获不少宰相、元帅,但在对蒙作战中却击毙了一位大汗。而这座小城任由蒙军**了数十年,即便在成都、重庆都已陷落的情况下依然屹立不倒,迫使元世祖特许不屠城才放下武器,这样的顽强又是何等可歌可泣!宋蒙(元)战争虽然以宋朝的灭亡告终,但事实上我们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宋军胜多负少。只是宋王朝气数已尽,而蒙古正处于勃兴之际,更荟萃了欧亚两大洲的无数资源,经过近五十年苦战,赔上一个大汗的性命,才拖垮了这个320岁的老迈王朝。蒙古灭任何一个大国都花不了多少时间,灭宋却花了近五十年,中途多次信心受损,不止一次放弃,只因为宋王朝自身气数已尽,以及刘整降蒙等偶然因素才最终成功,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歌颂的顽强。“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如是说。

再伟大的帝国也会被毁灭,哪怕是各方面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的宋王朝。但是他被打败了吗?没有。当蒙古的上帝之鞭挥向西方世界时,一路上的游牧部族和封建国家所向披靡。尤其当蒙古祭出“一抵抗,便屠城”的恐怖杀器时,很多城市都是望风归降,只用了很短的时间,蒙古旋风便刮遍了力所能及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反观宋王朝呢,这个三百余岁的老者,早已在和契丹、西夏、女真的对抗中耗尽了精力,到头还要来面对这台前所未有的超级战争机器。但他的表现足以让今人为之自豪,足以让当时汉民在彻底亡国后还树起“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旗帜。不能忘记厓山,不能忘记殉国的赵昺小皇帝、陆秀夫丞相,还有那十余万不屈的英雄,更不能忘记忠贞刚烈的张世杰、文天祥,是他们用生命在史书中为后人扞卫着伟大精神的延续。放眼人类历史,多的是亡国之君屈膝投降,何曾有过整个上层建筑十余万人全部同时殉国的例子?如果这样一个王朝,还要说他“软弱”的话,那真的不知道什么才叫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