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后周英雄遭遇南唐忠义(1 / 1)

铁血强宋 黄如一 1980 字 19天前

高平之战后,后周基本解除了北方的威胁,可以全力投入到针对南方诸国的统一战争中来了。虽然北汉和契丹都还占据着山西、河北的很多州县,但暂时不会大举南下,而后周北伐获胜的难度也比较大,于是周世宗接受了比部郎中王朴在《平边策》中的建议:“先易后难,先南后北”,即先统一南方汉区,再集中力量对付更强大的北敌。后来的宋太祖及其宰相赵普“雪夜定策”,也提出了相同的战略,很多后人以为是他们的原创,其实是继承了王朴的策略。当然,事实上他们都并未严格遵守自己定下的策略,因为战略局势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而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周在确定这个战略方针之后首先将目标对准了占据淮南、江南的南唐。赵匡胤因为高平之战中的杰出表现,升为殿前都虞候,成为禁军系统的主要将领,在讨伐南唐的战役中担当主力。南唐也是一个很忽悠人的国家,其地本来由南吴所占据,后被权臣齐王徐知诰所把持。公元937年,石敬瑭灭后唐,于是徐知诰篡夺南吴皇位,同时宣布自己也是唐朝皇室的后代,改姓名为“李昇”,继续“光复”唐朝,李昇庙号唐烈祖,史称南唐先主。

虽然这个国家很忽悠人,但是国力却不弱,因为地处战事相对较少的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甚至比中原国家都要好。当时正处于航运事业的一个大发展时代,南唐的造船业发展很快,甚至通过海船和契丹帝国建立了稳固的贸易关系。另一方面南唐也打造出一支非常强大的水军,控制着江淮水网和长江天堑,所以能够在五代乱世中自立于东南。周世宗亲征南唐的时候先主已经驾崩,中主(唐元宗)李璟在位,此人在文艺界的成就颇高,是宋词的祖师爷之一,却不懂军事,以他的水平当然远远不是周世宗的对手。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周世宗亲征南唐,战略目标是夺取南唐在淮南的领土,将其势力赶到长江以南。周军首先进攻寿州(今安徽寿县),守将乃五代名将刘仁瞻,周军始终无法攻克。周世宗派人招降刘仁瞻,只得到一串无情的耻笑。但南唐援军却很不争气,均被周军击败。首先是后周武信军节度使李重进在淮河大败唐军精锐“揵马脾”,阵斩神武统军刘彦贞;之后赵匡胤在涡河口击败万余唐军,阵斩兵马都监何延锡等,然后兵至滁州。南唐江州军节度使皇甫晖率15万大军驻守城北清流关,被击败后退入滁州城。

皇甫晖在城上喊话:“你我都是各为其主,不要那么拼命,你的炮弹打进来不好受,不如让点空间,让我出城列战如何?”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就同意了。等皇甫晖列好阵后,赵匡胤纵马疾前,冲开唐军阵型,一刀砍中皇甫晖的脑袋!唐军大乱,皇甫晖被擒,周军进驻滁州。当夜,赵弘殷所率援军赶到,在城下叫门。赵匡胤在城上答道:“父子之间不可谓不亲,但我率兵驻城,现在是深夜,军情不明,不能开门。”赵弘殷无奈。只好在城外露宿,天亮后才被放进城。是的,正是这样的治军风格,才锻造出后来那支勇猛凌厉、纵横捭阖的铁血宋军。南唐的援军都被打掉,寿州成为孤城,但刘仁瞻坚守不让,周世宗也亲临一线指挥。刘仁瞻见到周世宗伞盖,挽起强弓射去,射到周世宗面前仅数步。

左右连忙请周世宗退避,但周世宗毫不畏惧,竟然移步到刚才刘仁瞻射中处大喊道:“刘将军,刚才您没射中,现在我站近一点儿,请再射!”刘仁瞻也不客气,再一箭射去,竟然又只差数步!周世宗大笑道:“刘将军请继续射,箭射完了朕再给您送!”刘仁瞻大惊道:“难道他果然是真命天子?看来此城必破,我只有以死报国了!”说罢掷弓于地,仰天长啸。虽然刘仁瞻已经明白天下大势已不属南唐,但仍然忠于职守,周军始终无法攻克寿州。唐军虽然不能解寿州之围,但也一直在努力增援。唐中主之子齐王李景达集结禁军主力,准备收复扬州。先前攻克并驻守扬州的周将韩令坤兵力不多,奏请弃守扬州。周世宗不允,并令赵匡胤率两千侍卫亲军前往督战。赵匡胤驻军,下令“扬州兵敢有过者,断其足!”韩令坤只好继续固守,并伺机出城与赵匡胤合兵,在大败李景达,斩首万级。这下唐中主彻底无奈,派司空孙晟求和。周世宗爱惜刘仁瞻的忠义,请孙晟到寿州城下劝降,孙晟一口答应,来到寿州城下,周世宗大喜。

但孙晟一见到刘仁瞻就大喊道:“刘将军!你是大唐的忠臣,降敌会遗臭万年,不是您做得出来的事情。现在固守在此城,已断无活路,不要再妄想活着回金陵见皇上了,尽忠死节吧!”刘仁瞻在城上听后痛哭流涕,身披甲胄向孙晟三叩而谢,再面向金陵方向叩首,誓要为唐天子尽忠死节!类似的故事又发生在七百年后,莱州城下的大明巡抚朱万年,假意为孔有德招降,却对城上喊出了永垂史册的四个字:“向我开炮!”儒家文明的传人从不通过侵略战争的实惠来诱发战士的贪欲,但每当尽忠死节的时刻到来,儒家的精忠思想和武士的刚烈气度融合在一起,迸发出人类心灵深处的最强力量。这种伟大的力量或许无法被某些轻视儒家的“尚武”人士所理解,但青史所载,却总能感动无数正义的人们,化为人类文明的精华。周世宗虽怒,却也感怀两人的忠义,并没有杀孙晟,而是将其送回汴京软禁。显德三年七月,宣懿皇后符氏驾崩,周世宗暂回汴京,唐军又重新集结部队来援寿州。南唐镇海军节度使林仁肇带兵进攻下蔡(今安徽凤台)正阳桥,意图切断周军补给线。

张永德率大军迎战,林仁肇亲率四名勇士突上正阳桥,逆风举火准备烧桥。张永德忙令放箭,林仁肇毫不畏惧,挥剑拨开箭支,继续烧桥。张永德也不由得感慨林仁肇勇猛。最终唐军寡不敌众,撤离战场。张永德又指挥水军大破唐军舰队,保障了补给线。汴京的周世宗不断接到捷报,再次准备御驾亲征,临行前却查获孙晟正不断向南唐传递情报,周世宗怒斥道:“上次你不劝降刘仁瞻,我已饶你不死,现在你又偷送情报,我怎能不杀你?”孙晟不慌不忙道:“我现在身陷于此,已不能为国尽忠了,留此身躯何用?就请陛下成全我吧。”周世宗知道再无可能招降他,于是赐死,但随即又后悔不该杀此忠臣,并引为一生憾事。周世宗御驾再临寿州,周军再次发起攻势,李景达也再次集结大军来援,在水陆两路均遭赵匡胤、李重进痛击,伤亡惨重。寿州已经被围一年多,城内军粮已尽,各路援军也纷纷被打退,已到强弩之末,城中不少人已经生了降敌之心。刘仁瞻幼子刘崇怕死,单身一人偷跑出城,准备投降,却被抓了回来。

刘仁瞻毫不犹豫,立即宣布将其正法!诸军哭请免死,刘仁瞻的妻子薛夫人向将士们流泪道:“将士们浴血奋战,我们刘家的儿子却贪生怕死,投降敌军,若不正法,我们作为父母也无颜面对三军。”刘仁瞻忍痛将儿子处斩,并将首级巡视全军,全军无不痛哭流涕,纷纷表示愿与刘将军同心死义!后世野史中有杨延昭和戚继光斩子以正军法的故事,但未见正史记载,可能是刘仁瞻斩子史实的演绎,而故事的原型刘仁瞻将军反而鲜为人知,殊为可叹。斩子后刘仁瞻卧病不起,但仍坚持在**指挥作战,周世宗被他的忠贞刚烈所感动,停止强攻,致书一封客气地请刘将军纳降。但此时58岁的刘将军已经成了植物人,副使孙羽等人冒刘仁瞻之名出降,并将瘫痪的刘仁瞻用床抬出城纳降。后周世宗显德四年,不!大唐元宗保大十五年三月二十四日,经过17个月艰苦围城,后周军终于入驻寿州。周世宗封刘仁瞻为天平军节度使,瘫痪在床的刘将军已经没有能力拒绝了,薛夫人泣血五日,绝食而死。很多唐军将士不愿投降,朝刘仁瞻床前三叩后自刭殉国。当夜,五代名将刘仁瞻卒,周世宗下诏厚葬,追赠为彭城郡王,并率全军为其送葬。

周世宗、未来的大宋太祖赵匡胤、未来的大宋宰相赵普、数万后周将士、寿州城内全体居民,肃立于刘仁瞻将军柩前。整个寿州默然无声,为这位忠贞刚烈的英雄送行。伟哉刘仁瞻!五代中有多少君臣间的勾心斗角、父子间的杀戮篡夺,但也不乏他这样的真正忠义之臣。而在这个你死我活的血腥年代,能够同时得到敌我双方的无限景仰,死而无憾!死而无憾!周军攻克寿州后南唐濠州刺史郭廷谓,泗州刺史范再遇相继请降。周世宗在楚州(今江苏淮安)亲率水军大破南唐水军主力,进围淮南最后一个大城市楚州,南唐楚州防御使张彦卿、兵马都监郑昭业拼死抵抗。周世宗扫平驻守淮南水网的南唐水军,并征发民夫疏浚大运河楚州段,将数百艘新建巨型战列舰开到城下,南唐军民见后以为是神兵天降,无不震慑。唐保义军节度使陈承昭率军来援,被赵匡胤大败活捉,但张彦卿也是一位忠臣,据城死守,仍不投降。赵匡胤用巨炮轰开城门,周军一拥而入,张彦卿仍在城内列阵巷战,数千唐军全部战殁,无一人投降。最后数千周军将张彦卿围在官署,张彦卿仍无意投降,奋力厮杀,兵器都打坏了,抓起床板继续猛砸,最终把房间内的家具全部都砸烂了才惨死在乱刀之下。

至此,淮南十四州全部被后周攻占,成为后周以及后来宋朝统一战争中重要的经济来源。在周世宗亲征淮南的战斗中,我们看到,南唐虽然不敌,但却涌现出不少忠臣义士,孙晟、刘仁瞻、张彦卿明知无力战胜敌人,却依然尽忠死节。他们虽然战败身死,却用生命向世人昭示了:在这礼崩乐坏的时代,仍然有人在坚持着儒家的核心价值。他们的光辉,穿透了五代的血海深渊,照耀后世。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将刘仁瞻和后梁的王彦章、后唐的裴约同列入《死节传》,并说明:“语曰:'世乱识忠臣。'诚哉!五代之际,不可以为无人,吾得全节之士三人焉,作《死节传》。”三位各为其主的将军,虽然他们都没有为大宋的统一而尽忠,甚至相反,他们抗拒统一,逆历史潮流而动。但是,他们和屈原、诸葛亮一样,后人辨得清忠奸,不会把他们和安禄山、赵元昊那些分裂分子相混淆,他们这种忠义精神同样融入了统一祖国的志士们的血脉之中。为什么几千年来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能够在这个丛林险恶的星球上屹立不倒?正是因为每当他陷入低谷时,仍然有那些忠贞的儿女,在舍生忘死的扞卫着心中的信念。他们的浩然正气必将永留人间,每当后人在史册中看到他们的事迹,都能在心中为他们骄傲,并为自己也是这个伟大民族的一员而深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