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别人给你的光环,请不要接 (1)(1 / 1)

有一只小猴子,身体被树枝划伤了,流了很多血。它见到一个猴子朋友就扒开伤口说,你看我的伤口,好痛。每个看见它伤口的猴子都安慰它,让它好好保重,并告诉它不同的治疗方法。

享受到这样的关注之后,它就继续给朋友们看伤口。继续听取意见,可是后来,这只猴子伤口感染死掉了。

一个老猴子作了这样的总结,小猴子总说痛,于是,说一次就复习一次。最终死于自己的心病。

当我们失意时,别人给我们可怜、同情、帮助的时候,也许我们很想接,但有时候要克制自己,不要轻易接下这些。

当然,对待别人轻易给予的光环,也不要伸手去接。

理由很简单,当你接了别人给的光环,你在某一个方面的个人价值就开始由另一方进行评估和评定,你开始生活在别人的舌头下。

你要让自己来评估你的时间和价值,而不是被人“吹”起来之后,为声名所累,被别人界定人生。

而当面对他人别有心机地大赞你做一切事情都很正确的时候,你该怎么回应呢?

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态度:“谢谢您的赞美,同时,不要轻信我说的都是对的,因为有时候,我自己也会否定自己。”

这样你就剥夺了别人拼命夸你的权利,保留了自己的风格。

要学会抽离出自己对某种事物的,例如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肯定。因为人要太在乎一件事情,自己的价值就会变小。

我一个老友,据他自己说,他生活中真正的朋友只有我一个。

老友是个非常善良的人,但是和大家相处总是有矛盾。

在公司中,他总是遇到一些给他设置障碍的同事。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常常发生。

有件事情我觉得很有意思,别人都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可是在我看来,我的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常常只有十之一二”。

老友也问我为什么,当年我对他的回答是,可能是运气稍微好一些。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觉得不是运气的原因。

我和老友被另一个同学邀请吃饭。

我们一起去了,多日未聚,大家吃得很开心,心情都很不错。

后来要结账的时候,出了一点小问题。原来,请吃饭的同学忘记带钱包了。

老友的脸色当时就非常不好看了。后来,我将钱付清,和老友一起离开的时候,他气愤地对我说:“这个世界上的人怎么这样有心机,请人吃饭居然不带钱包。他肯定压根就没想着掏钱,不然怎么会这样呢?”

我说:“好久不见,一起吃饭还是很高兴的,他可能出门走得急,真的忘记带了。”

老友还是一脸不高兴。

坦率地说,那一刻,我发现了老友的优点往往有时候也是缺点。

他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不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原则到苛刻的程度。

本来约我们的那个同学,且不说经济实力如何,人品还是毋庸置疑的。但老友只盯着同学不埋单这个事实,当然会让人无法辩驳。当然,我欣赏老友的原因也许在于,我总是看到事情好的方面。

当你把一个人的品格定位为斤斤计较、爱批评人,你怎么能发现他的好?

如果你能意识到“斤斤计较、爱批评人”也许只是你的主观感觉,换个角度看,“斤斤计较、爱批评人”的另一面是“有原则”,和这样的人相处,其实有很放心的一面,交给他们办事,很少出岔子,让自己省心省力,毕竟事物都有两面性。

人与人之间交往中产生的矛盾,有时候也许不是事实,而仅仅是信息的不对称,当你的假设和别人的想法不一样的时候,误解产生,就开始为解决本可以不产生的矛盾而头疼了。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因为被人误会而烦恼和苦闷。

面对误会和矛盾的时候,怎么调试自己的心理呢?

误会起因于信息发出者不能有效传达,造成信息接收者不能正确理解,或者是信息接收者没有按照信息发出者预期作出回应。

心理学有一个说法,感到痛苦者就是问题拥有者。

有很多的误会,为什么别人和我们同样承受,他们却很快忘记了,我们还停留此处?

其实,我们被误会后,不能完全地感觉自己委屈,我们自身也承担着一定的交接沟通的义务和责任。我们一直在用自己的沟通方式一次一次地重复,而给我们的误会者造成了完全相反的理解——找碴儿。

水滴石穿,改变格局,很多时候的我们,应该想想,怎么改进自己的沟通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误会,改变格局。

想想看,我们需要改进的说话方式在哪里,怎样用适合对方的方式传达自己需要传达的信息。当我们多花些时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找到最好的方式时,一切的格局就有所不同了。

曾经有个读者给我发过一封信,大概的内容是这样的:

“我在公司负责管理工作,上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个授课老师介绍了一个学员来上课,然后向我申请拿招生提成。

“本来这是无可厚非的,后来,我去找学员调查和了解情况,学员表示,因为她姐姐和这个老师很熟,她也很高兴有个熟人在这里,于是就过来上课了。

“我问她还有其他什么原因选择这里,她说,她姐姐曾经在这里上课,于是她也愿意来上课。我认为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这不属于老师介绍学员,我是不可以给老师发这个提成的。

“于是我就没有给老师发提成,我觉得自己没错,可是那个老师生气了,当着所有人的面,和我吵架,说我长期从事“周扒皮”的工作,说我心理变态,后来还愤而离职。

“这么多年来,我从一个普通的班主任,升职到现在的位置,靠的就是对学校的忠心耿耿,被这样评价让我感觉非常委屈,没有人理解我,别人对我的误会,严重地打击了我的工作热情。可工作还要继续下去,我该怎么办呢?”

后来这个读者还写了一些对我的赞美之词,表示她曾经看过我的书,里面讲到的是想要长远发展的人,就要知道自己要什么,因而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她相信我一定能帮助她建立自信。

看到这个问题后,我冷静地判断了一下这个读者的信,我觉得这个读者的确是心态有问题,我不能因为她是我的读者就偏袒她,而远离自己真实意愿的表达。

她顺便也歪曲了我的原意,我曾经是说过人要敢于坚持自己,但是我引导的是那些善意和善念,而不是靠着克扣同事的提成来满足自己晋升的。

她明明知道应该把提成发给自己的同事,她却采取了一个不公正的调查,引导学生的回答偏离原来问题的轨道。

正是因为她知道自己在才干方面无所作为,所以她自己总结“忠心耿耿”,通过克扣同事的待遇来升职。

当然,因为她心里过不了这一关,所以她需要得到我的认可,想让我帮她印证她的做法是没有问题的。

她是一个抓住小事不放而耽误了大局的人,大家想想看,万一她的这位同事离职后,对原来的学校散布一些负面的消息,或者这名学员也因此退学,她将会给学校带来多么大的损失。

所以她根本没有站在做人、做事的角度来维护自己和学校的尊严。

我真心希望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初心。通过学习获得成功,而不是只能看到那些对自己有利的理论,闭着一只眼睛过日子。

你有多谨慎,就会少多少麻烦。要知道,谁在年轻的时候就保持一份谨慎,避免引起矛盾,可能会走得更稳、更远。

例如,在一次同事聚餐的时候,同事告诉你一件事情,老板对他进行了很不公平的批评,让他心里很难受,他问你怎么看待老板这个人,你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事情呢。

我曾经就问过几个年轻人。几个人的回答完全不一样,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个各自的特点。

甲说:“快别提了,我上次也经历了这样一件事,老板对我也是这样,我也正一肚子苦水呢。”

乙说:“老板倒也不是个坏人,但是有时候……唉,没关系,总会好起来的。”

丙说:“算了吧,你别抱怨了,你要是自己真有本事,早跳槽了,干吗在这里受这份气呢?”

丁说:“别说老板的坏话了,传出去不好。”

就这样,四个人,四种反应。

你是如何看待的呢,其实,我们很容易就发现,甲的回答是有问题的,虽然回答的目的是想起到安慰性的作用,但是传到老板耳朵里,就不是这样,演变成两个员工一起发动了对老板的攻击。

丙的回答会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任何人都有发牢骚的权利,我们虽然知道发牢骚改变不了什么,但是不应该要求别人改正他们自己。

丁的做法显得少了点人情味。

只有乙的回答最完美,一句“老板也不是坏人,不过……”似乎暗含批评,表示赞同,这才是安全的回答。

在一定的时间点上,重复原来的行为只能得到原来的结果。

一个朋友曾经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员。他有这样的一个经历:

他工作了三个月,也整整郁闷了三个月。因为,他单位的任务虽然很多,但是接到任务后,要完成得很好,客户才愿意掏钱买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