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先对与这些人无关的部门进行大规模的人事变动或裁员,使要开除的员工习惯于这种冲击。然后在第三次或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时再把矛头指向想开除的人。很多人受到第一次冲击后,对后来的冲击已经麻木了,离职的时候也不会有太大的情绪,甚至会因为厌倦公司的变动而自动离职。
所以,对于个人而言,在工作中,虽然不必如履薄冰,但是一定不要盲目地相信,只要和公司签了合同,什么样的工作态度,领导都可以忍受。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借口。当一个员工花上一小时的时间,研究怎么对付领导的同时,领导可以专门地,花上一整天的时间,研究怎么开除他不再满意的员工。所以不必怀疑,领导有足够的能力,让一个他不喜欢的人在不知不觉中被OUT!
布里丹毛驴效应——“庸人”成为领导的内幕
布里丹毛驴效应是心理学家布里丹提出的一种理论,那就是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容易出现那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
布里丹是巴黎大学教授,由于他证明了两个相反而又完全平衡的推力下,要随意行动是不可能的,而名声大噪。流传的一个故事是: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他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养,有一天,送草的农民好心地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
可是想不到的是,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反而没有马上采取行动去吃草料,而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非常的痛苦。
布里丹效应和这个故事给了人们很大的启发,因为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也经常面临着种种抉择,如何选择对人生的成败得失关系极大,有一句话叫“少则得,多则惑”,人们在有很多选择的时候,都希望得到最佳的抉择,所以就会在抉择之前反复权衡利弊,再三仔细斟酌,甚至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真实的情况是,机会稍纵即逝,并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人们去反复思考,最重要的是当机立断,迅速决策。如果犹豫不决,就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大家一致以为领导于正林只是一个有钱的“庸人”。
他是一个房地产公司的外聘总监,据说在商场打拼多年。照理说,员工本来是很佩服他的,可是随着接触,员工们发现关于房地产的分析,很多的知识于正林都不懂,当员工向于正林汇报的时候,于正林根本就不会仔细研究员工递交的数据,也从不检查公司财务做的账目。
还有,公司有大客户看房子的时候,客户提问的问题都很专业,于正林经常都是让手下的得力人员去回答问题。直到要决定生意是否合作,于正林才会出马决定。财大气粗、给出优厚条件的客户,于正林未必会和他签约;而有的客户,大家觉得给出的条件一般,于正林反而会去签约。
于是,员工们最不明白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这样的“庸人”可以坐在这么高的位置上。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更让大家费解。
公司拿出了一笔资金投入一片地产,根据辛辛苦苦的分析和严谨的推论,大家一致认为选择A地区,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可是于正林就看中了B地区。大家一考察,发现B地区人口稀少,房地产发展机会渺茫。房子建好了也可能没人来住。
但是于正林决议投资B地区。他认为B地区有着天然的优势,很多城市的人们都厌倦了城市里的喧嚣和忙碌,一定会喜欢在B地区安置生活。
各有利弊,大家争议了很久,但是因为A、B地区都有客户竞争,于是于正林毫不犹豫地拍板投资B地区,这让大家非常的气愤,觉得于正林一意孤行。后来,甚至有几个专业知识特别丰富,早就“瞧不起”于正林的人辞职。
于正林很平静地给员工办理了离职手续,用领导的魄力解决了这样的一个状态,他在开会的时候,只说了简短的几句话,他告诉大家,他敢于有这样的判断,也敢于承担任何后果,他本人不愿意多解释,因为在成果没有出来之前,一切都是枉费心思。
果然,过了不到一年,形势发生了逆转,随着城市包围农村,为了迎合城市人的生活,于正林在B地区开发了农家乐,越办越火,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由于B地区是低投入、高收入,收入就远远超过了投资A地区的收益,让曾经质疑的人刮目相看。
大家这才明白,原来错的人是自己,庸人也只是自己,领导之所以成为领导,重要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面对两件事情的时候,能够有决断的勇气、高瞻远瞩的眼光!
心理学专家支招
在职场中,有不少人抱怨领导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领导的能力并不强,只是机遇好,或者一些别的原因,才让专业知识不强的他坐在了一个比自己高的位置。
事实果然这样吗?很多时候,领导有不为人知的一面,他不需要有多强的专业知识,因为他不是某个专业的技术员,他是要懂得统筹安排、懂得决策,并且要为自己的每一个决策最终承担责任的人。
打个比方说,如果有一个领导,专业知识很强,但是本身特别没有主意,做事情也怕担责任,比员工还害怕承担后果,员工问什么的时候,他只会说:“等我再找上级批示,然后回复你。”这样的“人才”领导会比误以为的“庸才”领导更让人郁闷。
这就是说,只要能够对一件事情敢于拍板,他就超过了普通员工做事情的衡量和勇气,况且,对于个人来讲,你可以选择公司,但是上司是流动的,你不能选择你的上司会是谁。员工的工作归根结底是为公司的利益,也完全围绕着企业的管理者展开,要懂得领导真正的作用是什么,做出积极的配合,坦白说,你的行为需要对领导解释,但是如果老板的决定,你暂时不能够理解,那么就只有唯一的选择,那就是保持敬畏之心!
刺猬法则——永远不要和领导称兄道弟
刺猬法则顾名思义,来源于一个和刺猬有关的故事。
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因为寒冷,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它们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所有的刺猬紧紧地靠在一起。
可是靠在一起的时候,问题出来了,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刺猬们又不得不马上分开。可天气实在太冷了,后来,它们又再次尝试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地在受冻与受刺之间挣扎。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对于人来说,这个法则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三国演义开篇即道:凡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与人的距离同刺猬没有任何分别,走得太近,人们对彼此的要求就会提高,一旦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心理要求,就会出现裂痕,这里尤其要讲到的是,职场中员工和领导的关系。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这个道理更加重要。无可否认的是,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就是领导与被领导,无论员工做了什么样的贡献,都不要偏离了原来的这个轨道。只要偏离,对不起,你只有走人了。
不要和领导称兄道弟,在这个法则中不再是忠告,而是警告!也许在酒桌上,领导拍着你的肩膀称兄,你却不可以反搂着他道弟,老板可以喝醉了胡说,你却不能跟着发狂。这个称呼只能在酒桌之上,离开了酒桌,你千万别以为你就是老板的兄弟了,你要沉下心来,研究老板刚才说的话,哪一句才是他内心的要求。
朱文杰是温主管踢球时认识的,后来他就被温主管看重,来到了公司。
朱文杰和温主管打球的时候,就发现温主管为人的特点。比如说,天太热,需要买水,温主管从来不掏钱,朱文杰买回来后,他只说声谢谢,拿过水就喝。抽烟的时候,也总是抽别人的烟。通过这些观察,朱文杰看出温主管是一个非常爱占小便宜的人,于是进入公司之后,他便更加给温主管便宜占。
周六、周日的时候,朱文杰不但陪温主管一起打球,而且还常常请客吃饭,每次朱文杰出差回来,从来就没有空着手去看温主管。终于有一天,酒过三巡,温主管非常高兴,他真诚地拍着朱文杰的肩膀说:“兄弟,在咱们公司,我把你当成自己人一样。”
这让朱文杰非常兴奋,赶紧拜温主管为大哥,而温主管拿到了好处之后,也总要“意思意思”。一次,趁经理高兴的时候,就替朱文杰说了几句好话,朱文杰的薪水很快就被提上来了,果然是“兄弟情深”。
朱文杰也经常在发工资的时候,买点好酒好菜一起去温主管家里吃饭,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可朱文杰这个人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嗜好,就是好赌,有一次,输了钱竟向温主管的老婆借钱。
温主管本来就是那种一毛不拔、净占别人便宜的铁公鸡,对朱文杰凭着和他有点交情就随意打自己算盘的做法相当恼火。他心里想,烂泥扶不上墙,就想暗暗地和朱文杰断绝来往。但是温主管同样是一个非常有心计的人,他表现上很平静,对朱文杰说:“我刚把钱借给了我老家的妹子,对不住你了,兄弟,有困难找别人借借看。”
谁知第二个月,朱文杰发生经济危机时再次偷偷向温主管的妻子提出借钱。温主管当然不愿意,又以种种理由推卸。可是朱文杰不知死活,前后多次去温主管家借钱,真让温主管怒火中烧。
结果,朱文杰拿到了一张辞退通知。理由是阿强的一次迟到。对于这次迟到的处罚,温主管没有罚朱文杰的钱,只是很“语重心长”地对朱文杰说:“兄弟,你的迟到,我管得了,可以不罚你的钱,但是炒你是经理的意思,我也无能为力。”
哪个领导不会演戏?尤其在朱文杰面前。温主管在朱文杰感激涕零的时候,果断地开除了这个“兄弟”。
心理学专家支招
想一想和领导走得太近,工作将有多么的被动。
即使不做出格、让领导为难和反感的事情,也要想一想其他人的看法——如果走得太近,想和领导一起吃吃饭,其他人会怎么看;如果想和领导一起打高尔夫,同事又会怎么看?
大家会认为,这是迫于领导的压力,不得不谄媚讨好,做一个24小时奉陪的小跟班。明明同事之间正在讨论一个话题,但是不知道传到领导的耳朵里会有什么样的作用,于是,见到了领导的“心腹”,自然三缄其口。
就这样,领导的“心腹”逐渐地就被“边缘化”了,尤其,当领导颁布让员工不满的制度的时候,大家就会拿这个人出气。而且,最危险的是,领导可以随时离职,去其他的地方接着做领导。可是新领导来了,会怎么处理这个前任的心腹呢?
所以,领导就是领导,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绝对的距离,对于领导和员工的关系来说,距离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尊重!
从众效应——让公司不安的“小团体”
从众效应是这样的一种心理学概念,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真实的或者猜测的群体压力下,在思想上或行动上以多数人或权威人物的行为为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力与之趋向一致的现象。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效应既包括思想上的从众,也有行为上的从众。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从众效应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
在生活中,从众效应总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们总是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以证明自己并不孤立。心理学家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那就是持某种意见的人数的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同意我的人很多”本身就是说服力的一个明证,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在职场中,我们重点要讲的是这样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当一个人“从众心理”很显著的时候,就容易在公司里形成小团体,小团体对于领导来说是非常反感的,试想一个领导看到手下正有一小团人紧密地联合在一起,能够集体为公司做事尚可,万一有一个人离职,势必会影响其他人的工作情绪,这样,他会放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