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能把什么陈谷子烂芝麻的事都拿出来翻炒一遍,也没其他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你败了。
赢了就是英雄,你最拽,输了就是狗熊,你最烂。
日本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思维,能把你雷到焦。
关东军司令官大位空缺,谁能担此大任?
武藤信义元帅(陆大13期军刀组首席,此时仍为大将)粉墨登场。
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元帅应该是最高等级的军衔,比如我们熟知的十大元帅。但在日本军人中,元帅并非军衔,而是一种荣誉称号。
要想得到这个荣誉称号,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如果你以皇族身份参军,不管你有无能力,也不管你是否真正指挥过任何战役,只要点子正,当元帅就是轻而易举的事。陆军里的载仁亲王、海军里的博恭王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倘若你跟裕仁他们家搭不上什么亲戚关系,那就比较难了。通常来说,功劳大都没有用,得veryvery大。海军中,前有东乡平八郎,后有山本五十六,都是如此。
陆军里面更加复杂,一般而言,除了有功劳外,还得会当官,不是当一个官,要把三个官都当完了才算。
哪三个官呢,就是陆军里的三个顶级主官:参谋总长、陆军大臣(陆相)、教育总监。
参谋总长不用说了,陆军大臣是陆军派驻政府的代表,教育总监是主管陆军教育训练的,三者缺一不可,这一圈逛下来,不认你是老大都不行。
太难了,难道连“军神”乃木希典都轮不上。
在武藤之前,被称为日本工兵之父的上原勇作被授为元帅,一时成为众望所归的陆军领袖,不过那已经是12年前的事了。12年中,硬是无人能获此殊荣。
本来武藤也不够资格,论功劳倒是早就够了。大正时代,最后一个被晋升为大将的,就是这位老兄,但他的官位缺了一项:陆相没做过。
必要条件哪怕是小小的一项都能要人命啊,时年已经60多岁的武藤眼巴巴地看着元帅头衔却只能暗自淌口水。
机会说来就来了,当关东军一把手的交椅向他招手的时候。
在这次大规模改组中,还有一个人也开始崭露头角。
这个人就是被委任为关东军副参谋长的冈村宁次。
冈村宁次在“一?二八”会战后期,曾任上海派遣军副参谋长。不过那是一个虚职,等他到上海时,中日双方也已偃旗息鼓,没捞到什么仗打。
此次到满洲,他还是没能脱得了一个“副”字,不过此副非彼副,武藤对他相当信任,而他自己也忙前忙后,非常活跃,俨然一对师生,直把正职的参谋长都比了下去。
义勇军的危机
武藤和冈村面对的是本庄繁留下的一堆“烂摊子”。
义勇军久“剿”不灭,而且越来越多,真可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时东北义勇军数量之多,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对外公布有30多万,49个,但实际数量可能还远远不止。
冈村后来记述,他刚到满洲时,大白天坐在飞机上就能看到一支支义勇军在行军,而这已经成了当时东北风景之一种,没有人感到意外和惊讶。
但义勇军真有那么可怕吗?似乎又并非如此。
如果分开来看,每支义勇军的正规作战能力都不是很强,个顶个均不是关东军的对手,可他们熟悉地形,善于利用青纱帐为掩护,常常在丛林山地中钻来钻去,十分难以捕捉。同时,义勇军的分布区域较广,东北地方又大,如果套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句话,甚至可以说“凡有乡村处,皆有义勇军”。
武藤不愧元帅之资,很快就发现了本庄繁兵败之因。
本庄繁为什么会败呢,其实就是有三样东西做得过了火。
敝人不才,帮他概括为“三太”:太霸道、太自信、太滥情。
“太霸道”。你只要看看他手下的土肥原在哈尔滨的表现就知道了,那几乎是雁过拔毛。人家明明不通“匪”,他非要指控为“匪”,然后就竭尽敲诈勒索之能事,这样一来,原本不通“匪”的都被他搞得想通“匪”了。
反正钱迟早不是我的,那我还不如拿去资助义勇军呢,还能换来一个精忠报国的好名声。
看看好像捞了点钱,筹了些军费,其实是在推民为“匪”,帮义勇军的忙,真正的得不偿失。
“太自信”。简单来说,就是本庄繁太把自己人当回事,过度地倚重关东军的力量来进行作战。
在一些战役中,伪军虽然也有参战,但由于战斗力较弱,一向被“皇军”所看不起,永远只能沦为配角中的配角。
另一方面,关东军能战倒是能战,问题是他们并非满洲本地部队,同时也不固定,均为从国内或朝鲜临时抽调而来,在地理知识上比较抓瞎,很容易就会被义勇军用游击作战的方式牵着鼻子走。
“太滥情”。平心而论,本庄繁在维护“满洲治安”方面还是全力以赴的,恨不得一天之内就把所有义勇军都摆平搞定。可世上的事,过犹不及,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你急,义勇军又不急,逗你玩有的是时间。偏偏他还采取了全面开花的战术,即同时要与几乎所有义勇军发生亲密“接触”,这样一来就犯了兵力分散的兵家大忌。
人家义勇军再不行,几千个打你几十个总还可以吧。
本庄时期,关东军不停地从国内调兵,一个个师团走马灯似的登陆,但一撒到东北战场上,立刻就没影了。
这地方太大,你撒多少是个数啊。撒吧,还撒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太多,闹哄哄的,大家都把屁股撅得老高在找义勇军,可半天也找不到一个;而有的区域呢,人又太少,打起仗来根本占不了便宜,甚至常常出现这样的奇怪场面:几个日本兵拔足狂奔,跟在后面的不过是一群拿着土枪的农民。
显然,武藤要想超越本庄繁,就必须在“三太”上做出改进。
武藤确定,军事进攻很重要,但政治怀柔更不可少,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满洲国政府及其良民,应求大同舍小异”)。
你把人家都逼到梁山上去,最后倒霉的不还是自己,所以一边要拿大棒吓人,一边还要拿根胡萝卜出来逗引逗引。
日军对伪军开始由“看不起”、“不当人”,到至少表面上“当人看”,平时加强训练,并逐步放到正面战场上去大胆使用,有计划地把他们变成“谋略部队”,利用其地理和语言优势,在给关东军当向导的同时,还可以拿来地雷、做炮灰。
在武藤执掌关东军大印后,东北伪军已发展到19个步兵旅,12个骑兵旅,总数达到31个,另外还有6个支队(相当于团)。
比较一下就知道了,东北军在鼎盛时期才有多少人马?
一共27个步兵旅,6个骑兵旅,总数为33个。
加上日军“招纳”的其他七七八八的部队,如不比战斗力的话,仅就数量而言,现在的伪军已基本接近于当年的东北军。
以华制华,用中国人来对付中国人,确实是一记毒到骨子里的毒招。
问题又回到了怎样与义勇军作战上。
全面开花,事实证明是失败的,扔垃圾堆去。现在我要把它改为重点进攻,饭一口口吃,仗一个个打。
武藤主张“专一”。
顺序上,从辽宁开始,经过吉林,最后到黑龙江(即北满),像扫地一样一路扫过去,“剿”掉一个算一个。
大政已定,但武藤并没有马上行动。
他在等待一个最好的时机。
深秋,庄稼地里该收的都收了,青纱帐不复存在,树叶片片凋零。
出击。
10月,辽东义勇军在关东军的连续攻击下,已无法在原地坚持,主力被迫“西征”,实际上就是往热河、关内一线撤退。
11月,在沈阳、长春、吉林之间的三角带地区,辽吉义勇军遭“梳篦”式扫荡,损失殆尽。
12月,辽南义勇军处境艰难,老北风传奇即将面临终结。
看起来,战果辉煌,可是武藤不仅未敢有丝毫懈怠,反而变得越来越紧张,这是因为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即将到来。
本庄繁的下课,关东军司令部的重组,固然是被满洲义勇军久“剿”不灭给闹的,但某种程度上,更是因为一个人。
这个人不过一胡子出身,然而却堪称东北战神,打正规战,他创造了江桥之战的经典,打游击战,他攀上了这一领域的巅峰,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不挪窝时你翻遍黑龙江都找不到他,一旦出来又可以打得你浑身难受。
这个人就是马占山。
你说本庄繁对马占山不重视吧,本庄繁自己都要急得哭起来了:冤枉啊!
他手上一共4个师团,两个在这里和马家军打,几乎用上了关东军的一半力量,还不行,又厚着脸皮,从国内“走后门”,调来近卫师团骑兵旅,就这样,仍然徒然无功。
本庄到这里,也真是急了眼,关东军里面只要被他看见是根葱的,都要拨过来,插到黑龙江去对付马家军。驻辽吉的两个师团本来追义勇军就追得上气不接下气,他还要从中调最能跑的骑兵联队出来。
对这两个可怜的师团来说,这哪里是在调他们兵,分明是在抽他们的血。干脆,大家都别玩了,我们也躺着睡觉,门外面的义勇军吵翻了也随他去,反正出来了也追他们不上。
能押的赌注这回全押上了,总算,下面报捷,说马占山被打死了。本庄繁还为此难得地露了一回笑脸,以为这下子可以轻松一点了,没有想到,所谓“马占山被击毙”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大笑话。真相被揭露后,一堆人都表情尴尬,除了松木、本庄繁,竟然还包括天皇裕仁。
弄到这种不可收拾的地步,你本庄繁再不下课,就没天理了。
同样的考题,也摆在作为继任者的武藤身上。
本庄繁已经倒在了马占山面前,他绝不能成为第二个本庄繁。
论声望,论能力,没有一个东北将领能超越马占山。即使满洲的义勇军全给消灭或者赶走,只要马占山还在这里,死灰可以复燃,卷土可以重来,一切所谓成果都将无从谈起。
对于武藤来说,马占山是一道坎,一道必须逾越,也非常难以逾越的坎。
这场对决,维系胜负,更关乎荣誉,他放到了最后。
在他之前,本庄繁曾把对决提前,结果自己倒先出了局,这是一个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不过,当武藤把目光转向北满的时候,他才发现,这里的情况远比自己预想的还要糟糕。
因为这里除了马占山之外,又跳出一个拦道的:苏炳文。